书城文化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2303000000014

第14章 明清的宫廷厕所——传说与事实(2)

清宫里的盆式“官房”以锡制的为多(今养心殿有一只银质“官房”,为故宫博物院珍藏之孤本),常见的是椭圆形,大小不同。大的长36厘米,宽21.7厘米,高13.3厘米;小的长25厘米,宽18厘米,高13厘米,盆上有木盖,木盖正中有银锭纽。有的还在里口沿下镶一圈带槽锡条。盆的一头开出与槽口平行的扁口,另用一块锡板随盆内弧形状,做成椭圆形抽拉盖,盖的一头安有拉环,使用时可以从盆外将盖板拉出,用后插上锡盖儿,再将上口木盖盖好,这样可以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因上下颠簸震动而造成的脏物外溢。使用这种便具,还要配有便凳,便凳也叫“恭凳”、“茅凳”等。四足与常用坐凳无异,只是坐面上开有椭圆形习,有的把坐面前边开通,这样便盆可以从凳前两腿问放到凳下“接盛”。 2.官房的趣闻 清帝逊位之后,鹿钟麟带兵来催促溥仪搬出紫禁城。一位参与其事者回忆说:陆续向外搬东西的时候,一个宫女提着一个黄布包袱走了过来,委员会的人照例要检查,那个拿包袱的人似乎以为诧异,但不能不打开。这是一张方形,高不满尺的矮楠木小杌,书匣式的提箱,抽去了侧面的板盖,里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手纸,下层放一个绿釉瓦盆,还有一个同口圆大小的厚纸盖儿,箱子外边黄布包着,我想,站在御沟北马路边看热闹的北京人,假若看见了必定要说里面是什么宝贵东西了。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种圆形夜尿壶,占称“虎子”,高11.6厘米,也属于锡削品,口L附盖,侧处有提梁,外面包装一层黄色锦缎,质地、做工都很考究。乾隆皇帝与溺器1.拒贿当年,也有溜须谄媚之徒以便器来巴结皇上。由一个小小吏员起家的淮扬道台章攀桂,是一个非常善于逢迎拍马,投机钻营的人。乾隆南巡的时候,他负责行宫的装饰摆设,自认为找到了讨好皇帝的机会。一般用品当然是极尽奢华,连痰盂和坐厕都是精雕细琢,镶金嵌银,显得富丽堂皇。本以为可以讨得乾隆的欢心,哪知道乾隆皇帝不吃这一套,一看到这么精致奢华的痰盂和坐厕,就很愤怒,骂道:“这和七宝溺器有什么两样?”——乾隆毕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看到如此昂贵的便器就想到了陈后主的七宝尿壶,那是一个亡国之君,这对于想江山万年的乾隆皇帝来说可不是个好感觉。乾隆从此对章攀桂非常厌恶,终其一身,章攀桂再也没有能得到提升的机会。(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7页)

2.“纳贿”

皇帝用的便溺器具也并不都是精美高档的,水火无情之时他们也会灵活应对,采取权宜之计。有一个乾隆皇帝尿盆换花园的传说,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去圆明园游玩,文武百官前呼后拥,一路随行。队伍走到海淀镇,乾隆皇帝忽然用脚在轿内蹬了几下,轿夫知道是叫停轿,马上停了下来。

大臣们以为有什么圣旨,立即跪在轿前等候。可是,等了很久,就是不见乾隆皇帝开口。大臣们惶然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茫然中,和坤突有所悟,急忙爬起来跑进路旁一家杂货店买来一个瓦盆,然后恭恭敬敬地跪在轿前,双手将瓦盆高举过头递进轿去。文武大臣见和坤这个举动,大惑不解。正诧异之际,只听乾隆在轿内说了一声:“好了!”和坤又赶快从轿内双手取出瓦盆,众大臣偷眼一看,只见半盆屎尿。这才恍然大悟,自叹弗如!

到了圆明园,乾隆皇帝下轿后当众赞道:“和爱卿真聪明,善解朕意。”说到这里,他用手指着淑春园道:“和爱卿,那座园子就是你的了!,’

一个小小尿盆,居然换来一座漂亮的大花园!

章攀桂苦心孤诣献溺器,不料马屁拍在马腿上,落得个鸡飞蛋打一场空;和坤会意地买瓦盆,不仅落了个顺水人情,还白白得了一座大花园。运也,命也!慈禧太后和便器1.慈禧太后的马桶——壁虎官房

慈禧太后常用的官房是檀香木雕刻的,外边刻着一条大壁虎。那条壁虎永远是那么神气活现,它好像碰到什么猎物要进行捕捉一样,四只爪子狠狠地抓着地,这就是官房底座的四条腿。壁虎身上有隐隐的鳞,仿佛都张起来了,肚子鼓鼓地憋足了气,活像一个扁平的大葫芦,这正好作官房的肚子。它的尾巴紧紧地卷起来,尾梢折回来和尾柄相交形成一个“8”字形,巧妙地做成了官房的后把手,壁虎头翘起来,向后微仰着,紧贴在官房肚子上,下颌稍稍凸出,和后边的尾巴正好是平行的地位,手的虎口恰好可以托住。壁虎头往后扭着,两眼向上注视着骑在背上的人;嘴略略地张开一条缝,缝内恰好可以放手纸;两只眼睛镶着红红的宝石,闪亮闪亮的。整个官房比瓷盆略高一些,可以骑在上面。官房的口是略长的椭圆形,有盖,盖的正中卧着一条螭虎,作为提手。这也是老太后非常心爱的东西。老太后晚年肠胃不适,经常要用官房,她喜欢骑在上面,用手纸逗着大壁虎玩。大壁虎的肚里,是香木的细末,十分干松,便物下坠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香木末包起来,根本看不见脏东西,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恶气味了。慈禧还有一个银制的便桶,形状也呈椭圆形,上面有一个盖子,下面多了个抽屉。抽屉是用于装大小便的,好处是用罢用不着清洗全桶,只把抽屉拉出来洗洗就行了。银便桶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架中,桶的底下用棉花垫着,木架的外面包着黄绫绸布,高贵庄重。

2.方便程序

太后每次大小便之前都要咳嗽一声,或者轻声说一句:“我想上官房。”老太后一说传“官房”,立刻就有几个宫女行动起来,各有各的差事。一个去传专伺候官房的太监。这个太监自从“叫起”回来,就随时准备着传唤,所以宫女出去,点首自来。太监把用黄云龙套包着的官房恭恭敬敬地顶在头上,送到寝宫门外(一般不许进寝宫),请跪安(因头上有官房没法叩头),然后把黄云龙套迅速打开,把官房请出来,由宫女捧进更衣室。在这片刻的时间里,太后几乎已经宽衣解带了,所以不许任何太监进寝宫。第二个宫女赶紧去取一块约2尺见方的油布(在更衣间茶几底下),把地面辅起来——每次解手都得用油布把地面遮上。在壁虎的嘴里塞进叠得方方正正,熨得整整齐齐的白绵纸,躬腰说一声“老佛爷请”,然后退出内室。拉撒完了,慈禧再咳嗽一声,或说声“净手”。于是,就有三个宫女同时快步进入,一个双手捧着一盆清水,请她洗手,一个双手捧着一方毛巾,请她洗后擦干,第三个进去捧那只盛有大小便的官房,三人鱼贯而出,移交给在寝宫门外垂手躬身恭候着的官房太监。官房太监也是三个,一个接过水盆,一个接过毛巾,第三个接过便桶,依然用黄云龙套包好,顶在头上撤走。清除脏物,重新擦抹干净,再填充香木末备用。因为大致能估计用官房的时间,所以太监、宫女的动作也就比较迅速。另外,在寝宫的廊下僻角处,备有轻便的瓷盆,以备临时或晚间用。(王子林:《中国宫廷生活》,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363页)

3.列车马桶

此外,慈禧还有一个构思奇巧的列车马桶,那是工程师陶兰泉的杰作。

1903年3月,慈禧太后以恭谒西陵为名,实为开一回洋荤,准备乘火车视察新建的芦汉铁路(京汉路前身)。陶兰泉奉北洋大臣袁世凯和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的指示,在列车中专为慈禧特制了一个豪华马桶。在慈禧的卧铺一侧有一扇小门,小门一开,里面就是一个“如意桶”,也就是马桶。“如意桶”底铺着一层黄沙,黄沙上满堆着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水银的比重大,不会像水那样水珠四溅——污了太后的尊臀,那是谁也吃罪不起的。“如意桶”的外面,包一层宫锦绒缎的绣套,看上去就是一个“绣墩”。如此精美绝伦的马桶,不知太后使用过几次。(张演生:《说吻·古今厕所点滴》,广东旅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95—196页)光绪与后妃们的马桶

光绪皇帝使用的马桶,外面罩着一个装饰华丽的柜子。此外别无特别之处。

后妃们所用的马桶,如果是解大手便器具内都要装上香炭炭灰,便后用香炭灰掩盖,使秽气不能外溢;解小手时,便器具内不用香炭灰,毕后倒进恭桶(即马桶)内,然后用木盖盖好,由小太监拿出去处理。香炭灰的来源就是宫内取暖、烧水做饭用的大量木炭。宫内使用的木炭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如筷子一般长短的上等硬木炭,敲一下叮当作响,坚实耐火。炭有两种:一种是烧透后炭灰呈白灰色,故称为“白骨炭”;另一种燃烧后炭灰形如菊花瓣一样,呈青灰色,所以称为“菊花炭”。经过高温燃烧后的炭灰,既轻又干,极适合于吸收异味和水分。便桶(盆)里装着每天积攒的炭灰。大便一进桶中,立刻被轻飘而干燥的炭灰裹了起来。事毕之后,下人把便桶端到净房,双手翻过来一倒,炭灰裹着粪便一下子就滚了出去。然后用水将桶冲洗干净,晾干后备用。经炭灰处理后的脏便物暂时留在净房内,定期运出宫外。宫廷卫生的管理与习俗 1.净房与净军 通常情况下,在距离“净房”不远的地方,还另外有一间房子。房间内设有板床、柜橱等物,这是专备主子们传唤“官房”的太监值班室,当循例也应称之为“净房”。床是供值班太监休息用的,柜橱用来存贮零用杂物。

而在邻近这些厕所的宫墙之外,还有一个值班室,由宫内太监中的“净军”在此值班。“净军”是由太监中地位最低贱的人组成的苦役。在明代,如有太监触犯了宫中规矩或得罪了某位内官大人,就会被发配去干种菜、打扫卫生等又脏又苦的差使,这些落难的太监被按照军队的编制进行组织管理,又因为主要从事清洁卫生工作,所以被称为净军。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仍在宫廷内设置了净军制度,负责宫廷内道路清扫,垃圾处理和粪土清运。 2.宫廷卫生制度 在净房的宫墙外,为什么还要有净军值班?前面我们说过,明宫中的“便溺之所”、“西茅”,清宫中的“净房”等,就是宫廷内所设置的厕所。因此,在邻近净房的“宫墙之外,砖砌券门。安大石于上,凿悬孔垂之,各有净军在接盛”。就是在宫墙外有一个类似吊车的装置,把宫内的垃圾粪便等从墙头上吊出去。一般大清扫仍如明制,按“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开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及各小门打扫之”。在这一天,宫廷里还要“放夫匠及打扫净军,抬运堆积粪壤”。另据刘麟《清惠集》载,每日由太监中的最下层“小火者”、“净军”者推着净车,清洗马桶。这些净车五年修造一次,嘉靖初年仅此一项用银就有2750两之多。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宫内的粪便不是从墙头上吊出去的,而是“宫人多用粪车,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以空车拥人一换”。换什么呢?“清宫中还备有专收取打扫粪便的夫役,均沿袭明制……也是每月逢四(即初四、十四、二十四)进宫将便桶调换。”就是每个月逢四的这一天,由宫人用车把空便桶运进宫内,把存储在净房内盛满粪便的便桶运出宫外,如此十天一个循环。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都可行。明清两代几百年历史,某一时期用这一方式,另一时期用那一方式,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将两种方式都记录于此,以供参考。 3.宫廷集市与清运粪秽 明朝人沈德符在他写的《万历野获编》中也讲到皇宫里的清洁卫生制度。除了介绍逢四为卫生日之外,同时还介绍了与清运粪秽有关的两件逸事。沈德符说,明朝皇宫内的厕所清除物是有固定时间往外运送的,而且,运送时也要搞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借助繁荣的市场给自家造势:“内市在紫禁城之左,过光禄司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设场贸易。闻之内使云,此三日例令内中贱役辇粪秽出宫弃之,以至各门俱启,因之陈列器物,借以博易,今诸小珰相詈为推粪者,必拳殴之至死不休。亦可哂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1版,612页)按沈德符的说法,皇宫内“在紫禁城之左,过光禄司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好像有一个固定的被称为“内市”的集贸市场,每逢往外运送粪秽的这一天,皇宫内的市场就会开张,估计市面上也就是针头线脑、衣帽鞋袜、胭脂花粉,锅瓢碗盏之类的小日用百货,任由宫女太监门摆摊设点,进行买卖贸易。图的不是赚钱赢利,而是要的那一种气氛。据说现代日本的厕所里都配有音乐,有人如厕时会自动播放,以掩盖方便时不雅的声音。不知明宫内此时设市是否出于同一创意。不然,各个宫门大开,人们一看,浩浩荡荡往外奔的都是粪车,那多倒胃口。搞个集市贸易,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挑肥拣瘦,讨价还价上,谁还会在意身边过去的是什么车。可以想象,那一天对宫内的小宫女、小太监来说也如过节一般热闹。有趣的是,小太监们害怕被称为“拉粪的”一这些贱役都是犯了罪或错误而遭惩罚的“净军”。因此,相互吵架时如果被骂成“拉粪的”,当然会以死相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