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23104000000034

第34章 先进第十一 “过犹不及”都不好(2)

【说明】子路所问的“事鬼神”之意,可能是就颜渊死后,子路想知道怎样去侍奉颜渊的神魂。人有灵魂,人死后变鬼变神,这种传说由来已久,原始人类对人的梦境以及自然界的一些神秘现象无法解释,便用鬼神之说来勉强解释。自殷朝“尚鬼”之后,迷信之风盛行,故子路亦不能脱俗。而孔子实在不想讨论此类问题,只是说明每一个人都应尽到自己作人的责任,能够把自己该侍奉的人都侍奉好,比如侍奉父母、侍奉师长、侍奉国君、上级等,尽到责任,也就行了。至于怎样去侍奉那些神秘的所谓鬼神,这不是我们要学习的,也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就其实,谁也没有真正去侍奉过鬼神,而我们只举行一下祭奠仪式表示哀悼也就行了。因为,所有的人在对待死去的亲人时,都是举行祭祀仪式表示哀悼,没有谁能够去侍奉一下鬼神然后又回来的。

子路听后有点不服气,他这一点就比颜渊强,敢于反问、反诘。所以他又问,你说没有鬼神,那么,人死后灵魂到哪里去了呢?孔子的回答也很巧妙,你从哪里生出来的?你自己都没有弄清楚,你怎么能知道死后去哪里呢?确实,人的出生的问题直到现在没有弄清楚,一个人的出生,不仅仅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因为,首先还要弄清楚男人为什么要有精子,女人为什么要有卵子。还要弄清楚精子和卵子是由人的身体的哪一部分衍生出来的,还要弄清楚精子和卵子的成活机制、结合机制,等等问题。就算这些都弄清楚了,还要弄清楚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的来源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春秋时代,就是到了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人的来源既然都弄不清楚,人死后的去向又怎么能弄得清楚呢?这是孔子的回答,也是孔子对人的一生的深深的思索。这种思索,也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思索,是唯物辨证法的思索。

13.不要去钻牛角尖

【原文】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在孔子旁边侍奉,一副正直而和蔼可亲的样子;而子路却是到处观察、察看;冉有和子贡则是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孔子很高兴,说:“若都是象仲由这样,不得其穷、尽也。”

【说明】子路硬是想知道人死了之后的事情,所以别的人一副正直而和蔼可亲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而子路却是想到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的情景他也想观察、察看;所以形容他是“行行如也”,所以孔子说他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任何问题对于他,都是没有穷尽的;他对任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平时我们不觉得,而真要穷尽一个问题,是没有办法的。比如树叶掉了,为什么?因为是秋天,为什么会有秋天?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到了这个地方,为什么地球要绕太阳旋转?等等,等等,可以无穷无尽地问下去。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不要去穷尽所有的问题,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死”字在这里与上节不能作同一意使用,因为古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那时的人们因为现有文字太少,不能完全表达出人们心中的意愿,故而多假借;如“说”字,既可以代表“悦”,也可以用为言说之意。所以,本节的“死”字,即用为穷尽之意。

14.一语打中要害

【原文】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执政的大臣想要改建长府这个仓库。闵子骞说:“因袭依旧一贯以来的样子,怎么样?何必要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说话则罢,一说话必然言中要害。”

【说明】闵子骞是一副正直而和蔼可亲的样子,“訚訚如也”,平常老老实实,不大说话,这次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不同意改建长府这个仓库。按照他的想法,能将就的就将就用下去,没有必要铺张浪费或者是对现行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孔子同意他的意见,并且赞扬了他;前面我们说过“沉默是金”,但这并不是要我们不说话,而是要我们少说话,不乱说话,要说,就必须要“言必有中”,一语打中要害;就象射箭打靶一样,一箭出去就中红心,十环,说到点子上。这一点其实也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言必有中”,必然先要把问题看清楚,看到问题的本质、实质,分析它,研究它,彻底弄清楚了,才能不说废话而“言必有中”。

15.穷尽弹琴的技法是不能叫音乐的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琴,怎么能成为我的门下弟子呢?”孔子的学生们于是便瞧不起子路。孔子后来解释说:“仲由的学问已经升上厅堂,只不过还没有进入内室而已。”

【说明】子路喜欢穷尽问题,在弹琴上也是如此,因此他把音乐的要素弄混了,孔子由此而批评他,有许多问题是不能去穷尽的,在音乐上更是如此,你这样穷尽弹琴的做法,怎么能成为我门下弟子呢?音乐是人的情感的抒发,是祭祀仪式上情景的烘托与渲染,穷尽弹琴的技法那是不能叫音乐的。虽然如此,孔子还是肯定了子路的学问修养是很不错的。古代建筑是明堂格式,进门后,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过去的大厅就叫明堂,深入明堂便是内室,再后面就是后院了。孔子认为子路弹琴鼓瑟已经进门升上明堂了,也就是说可以上台演奏了,但还没有深入内室,还差一点精深。如此而已!孔子之批评子路,并不是说子路太笨,而是批评子路的穷尽问题的做法,是批评他在弹琴鼓瑟的事情上“过犹不及”,是对子路的激发和勉励。而其他门人弟子不敬子路,则说明了他们的愚蠢,孔子后来的这句话其实也就是对他们的批评,对子路的肯定。

16.过分和不及同样都不好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有德行,多才能?”孔子说:“子张有时过分了些,子夏又有些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要强过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及同样不好。”

【说明】本节是对子路和闵子骞评价后的延伸,子路的穷尽问题和闵子骞的“言必有中”,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的问题,只不过这是用子张和子夏来作比喻。孔子是借此来说明过分和不及同样都不好,也就是说,子路的穷尽问题是过分了,而闵子骞的“夫人不言”则是不及了一点,因此与子张和子夏的问题是一样。这里我们只能讲一个原则,要是发挥起来,可举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们每个人作人做事,稍有不慎,便会“过犹不及”,然而要做到中规中矩,却又很难,所以我们每一个言谈举止都要谨慎小心,按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事,才会少犯错误。

17.实行“仁”不及,可以攻击他

【原文】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当时的周朝天子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助他们搜刮聚集富裕而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学生们击鼓而攻击他,是可以的。”

【说明】冉求是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之一,先于孔子返鲁,担任季氏的家臣。在《公冶长》第八节中,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就对冉求有过评价,认为他不知“仁”。本节孔子对他的批评则是落在“过犹不及”上,即帮助季氏太过分了,而帮助人民则不及,认识大局不及,实行“仁”不及。也就是说,“过犹不及”的毛病在冉求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因此其他的学生们完全可以批评他、不敬他、攻击他、声讨他。这是孔子拿冉求与子路比较,而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批评。

18.优点太过即成为缺点

【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多爱回避,仲由刚猛。

【说明】这是对四个学生的评价,也是“过犹不及”的延伸说明,过分了,不及了,缺点就会显明。不过不不及,不偏不倚,缺点就很难被别人看出来。如勇猛太过即成为鲁莽,文雅太过即成为酸腐,梗直太过即成为固执,温柔太过即成为软弱,等等。所以,人的任何一种性格个性都不益太过,优点太过即成为缺点了。当然缺点太过,就会授人以柄,就会导致自己人生的失败,就会致命。

19.踏踏实实做事情

【原文】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也有希冀吧,但他常常困穷。端木赐不安于命运,而经营种植、养殖业,其揣度事物常常猜中。”

【说明】本节是对“过犹不及”的延伸说明,在《雍也》第十一节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真的就安于贫穷而没有任何理想和希求吗?一个人没有任何理想和希求是说不过去的,本节也就是说颜回还是有理想和希求的,但他是很清楚地认识了人生,所以处贫穷而其乐不改。而他的理想和希求没有过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他“贤哉”之处。至于子贡之不安于命运“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也是他不过分地表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子贡没有去刻意地经商发财,没有钻头觅缝地去找钱,没有过分地表现出他经商的才干,他只是随意地揣测,就常常猜中行情,然后着手打理,以至发了大财。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凡是钻头觅缝去找钱的人是找不到钱的,而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事情成功之后,财富名誉地位都会随之而来。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20.不要落入窠穴

【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

【译文】子张问关于善人的道理。孔子说:“不踩踏出痕迹,亦不进入某一个房间。”

【说明】什么叫善人?古往今来都没有说清楚,而且,也没有一个是非曲直标准。我拿钱帮助一个人,在我看来是行善,但另外有人就会认为我是在帮凶。所以,善恶是没有标准的,它是根据每个人的思想、观念、立场和人生态度以及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呈不同的意义。那么,到底有没有善恶是非的区别呢?当然有!这就是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每一个社会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以及统治者为治理社会所制定社会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每一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甚至于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及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但各自独特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都遵守自己所在的社会、民族、阶层的既定的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就是善;而违反、背弃这些便是恶。而这些社会行为规范中,除了法律条文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见诸文字的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概念、观念。因此,没有一个人能完全遵守并做到这些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如果为着表现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践迹”,也就是落下痕迹了,也就是“过犹不及”了。而“不入于室”,这个“室”字是一个比喻,意谓“窠穴”,也就是说,做善事,作善人,不要落入窠穴,不要为了作一个善人而刻意地去做善事,那样也许就会违背自己的心愿以及违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也是“过犹不及”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思,要作善人,或行善事,就要不露痕迹地去做,做了就做了,不要刻意地去让别人知道或刻意地让别人不知道,既不扬扬得意,也不因为别人不知道而灰心丧气。既不要求得到回报,更不能怨恨别人不回报。心态平平的,如此而已。而我们现在的人,做了一点善事便到处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总希望别人感恩图报,涌泉相报;张扬过分了,便会使接受善行的人,受到帮助的人心存反感,乃至于怨恨,从而使善行变成了恶行,亦使好事变成了坏事。所以,深刻体会孔子的话,凡事不过分,不过头,好心总会有好报的。

21.君子有各种各样的

【原文】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讨论是不是忠实笃厚的,是看君子呢,还是看外表庄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