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是孔子对人的观察,对为政者的观察。察言观色,也是讲“为政”的道理,我们所有的政事、政治、政策等,都是针对人的,针对着一个个具体的人。没有人作为对象的政事、政治、政策,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为政者、施政者、受政者,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必须要对其察言观色。尤其是对为政者,施政者。因为本节是孔子讲怎样搜求“为政”的人材的。
“视其所以”,看他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观其所由”,再观察他做这件事的动机、由来,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为人”了。而“察其所安”则最为重要!安,安什么呢?有些人安于享乐,有些人安于清贫,有些人安于平常,有些人安于奋进,有些人安于现实,而有些人就很难安于什么,干什么都不对劲,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所以,搜求为政者要“察其所安”,要安于奋进的人,安于追求“孝”、“礼”的人,才能做好一个为政者。若要搜求一个安于享乐的人,显然不行;搜求一个安于清贫的人,也是不行的,因为他自己认为清贫就是美好的,要让所有的人都来清贫,显然也就不行了。所以,“察言观色”最重要的是落实在“安”心上,也就是说,要从一个人的心态上、心理上进行考察,才能搜求出为政之人。
11.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蕴藏、蕴积着古代或者过去了的经验,就可以知道新的方向,这样就可以效法了。”
【说明】一个人具有了历史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向前看;有了故旧的经验,才会有新的发挥与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有了相当的文化、知识,有了底蕴,才能将旧有的、过去了的经验发扬光大,这样的人才值得效法,若是一个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没有过去的经验为底蕴的人,没有以历史为鉴的人,他也就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样的人怎么能效法呢,怎么能为政呢?这里的师,不当老师讲,如果仅仅是可以当老师,那与“为政”有什么关系呢?古文一字多义,一字多音,要分辨清楚才行。
12.不要做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要成为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
【说明】孔子的这句话很不好翻成现代白话,器,用现代的白话来说,就是东西。君子不是个东西,这样说就很难听了。当然,孔子绝不是这个意思,孔子只是用“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来形容人,不能做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这句话其实很重要,我们平常做人,学究就是学究,商人就是商人,军人就是军人,言谈举止,都有了固定的形态,一眼看去就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这就不太好,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没什么。但对于“为政”者来说,就不好了。因为为政者要管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懂得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要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要应付这个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就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若是我行我素,我就是这样,不能去适应环境,而要让环境来适应自己,让别人都来适应自己,那是永远做不到的!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去适应环境,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就不能有固定的形态和思想,所以说,政治家都是天才的演员。而当好一个政治家,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事事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着想,才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3.先倾听然后再追随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来问关于什么是君子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先听他说出他的建议、主意、计策后,觉得可以,便随从他。”
【说明】我们曾在《学而第一》第一节和第十四节中看到过孔子对君子的描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又重提什么是君子的问题,即是指“为政者”之君子。如果按照这两千多年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君子要先有实际行动,把说的话兑现,再说出来,大家再顺从。行不行呢?对不对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应该清楚,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要想做一个君子,既很难,也不难。因为“君子”乃是君王之子,即是诸侯国的最大领导人。有自己奋斗出来的,但大部分是世袭得来的。作为一个诸侯国的最大领导人,如果先做出行动,再来言说,那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牵动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的切身利益。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君子肯定是一个独裁者,先做了再说嘛!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可以先做了再说,因为他可以用实际行动来表明他有一定的能力。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这句话,确实很有必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中国人才听说别人有什么“施政纲领”,“施政演说”。其实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听君子的“施政演说”,听了这个君子的施政演说后,大家再顺从他、服从他、随从他,才对。正确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作为一个君之子,一个诸侯国的最大领导人,要先发表施政演说,大家才“而后从之”。
14.什么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又说:“作为一个君子,为政要周密、严谨,不要随随便便地与别人的意见相合、合同。而小人就不同了,可以与别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思想上不必周密、严谨地为人。”
【说明】这是孔子对为政者之君子的又一种描述。这句话很有意思,一般我们要求我们的干部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而这里孔子却要求不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其实很有深意,所谓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为了了解民生疾苦,了解民族习俗,了解民众的思想;但作为统治者、领导人的君子,虽然应该做到这些,但从思想意识上不能与一般群众一样。首先他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思想意识就不应该和普遍民众一样。一般人首要考虑的是“我”这个小家,我的工作,我的家人,而后再能考虑到别的人、别的家,乃至考虑到国家大事。那么,作为统治者、领导人的君子,首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事,全体人民的事,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人民的衣食住行的事。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战争谋略、文学艺术、农林牧渔等等,都是君子要考虑的。因此,君子只能顾国而不能顾家。也就是要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所以,作为一个君子,为政要周密、严谨,不要随随便便地与别人的意见相合、合同。而小人就不同了,可以与别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思想上而不必周密、严谨地为事、为人。这是为政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意识!
15.思考与学习的方法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又说:“作为君子,学习了然而却不进行思考,则等于没有学。如果仅是思考而不学习,则就有危险了。”
【说明】这是孔子对某些所谓君子的批评。我们从身边的人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学是学了,但没有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思考,人云亦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不会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则就不能做一个君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君子绝对要被弄糊涂。然而光会思考则不学习也就更危险了,因为他一天到晚就在那里想呀想呀,异想天开,总想创造出比身边现实更好更好的东西,而不去认真踏实地学习,更不会以史为鉴,这样的人能干出什么事呢?什么也干不成,而且还很危险。因为他的思考、想法都是脱离现实的。为政者尤戒如此!作为一个领导人,如果一天到晚想的是享乐,到还罢了;如果想的是如何去侵略别人、掠夺别国的资源、财富,或者是想入非非搞一些所谓革新创造,那都是危险得很的。
16.治理事物的另一方面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译文】孔子又说:“治理、加工不同的事物的另一方面,是胜过、超过一切的。”
【说明】自第十三节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后,孔子作了四个回答。即君子应首先作施政演说,然后君子应该思虑周密而严谨,不要随便与别人的意见相合同,再就是君子要学习更要思考,光思考而不学习是危险的;本节则是讲君子应该对不同的思想、事物加以治理、加工,才是胜过、超过一切的。这一连串对君子告诫的话,都是从统治者、领导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本节也是对十五节讲话的补充,学习了,要思考,思考了,就要对所思考的东西加以治理和加工,尤其是对不同的思想和事物,这样思考的东西才会更成熟。而更成熟的思想才能胜过和超过一切。这几节实际上就是“为政”的重点,当然首先是“为政者”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思考方法。“为政者”只有牢牢地记住这些,“政”才能“为”好,国家才能治理好,人民才能生活好,才能真正地“安居”、“乐业”。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女星,你们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说明】这一节,是对前十六节的一个小结,孔子说了半天,意谓子贡们到底懂了没有。关于“女”字,我认为应该象《易》一样,用指为“女星”。《易》中姤、大过、咸、归妹、家人、渐、观、屯、蒙等卦,都有“女”字,但其不是对女人的描述,而是对关于女星的描述。卦中的“女、鱼、瓜、金、角”等,均见于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形成文字,据现在考古,最早的是在西周时期(公元前五世纪),但在殷商卜辞中亦多见这些星名。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五千年),亦多见天象图。因此,可以认为,在夏朝时,二十八宿星象已经形成,只是没有成套的文字流传下来。据各种史书记载,周朝之初,很多人都是懂得天文学的。孔子知《易》亦懂《易》,对天文天象亦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孔子说了半天后,提出了关于“女星”的问题,意在指出君子应知的天文地理的学识。如果你们知道“女星”,就说来听听,如果你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嘴上说知道知道,其实只懂得皮毛,那样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这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勉励。
18. 要多闻多看多听,少说少做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这个同学想要学习求取官禄的学问,孔子便说:“做官为政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事要想办法挖掘它的深层的东西,谨慎地少说其它话,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如果你多看而挖掘其深层的东西则有危险,谨慎地去做其它事,则会减少悔恨。言语少则无过失,行动少则无后悔,这样官禄薪俸就在其中了。”
【说明】这是本篇的一个转折,一至十七节讲的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而从本节便转到了具体的问题。子张弄了半天,还是不懂怎样做官为政,便提出了具体问题,孔子便针对子张的个性作了回答。要多闻、多看、多听,要少说、少做,孔子这样教导学生,是不是很滑头?少说、少做怎么能为政呢?其实这是孔子针对子张的个性而言的,当然,作为普遍规律亦可,只是我们一定要领会孔子的本意。子张这人,爱说爱笑,爱多管闲事,因此孔子才告诫他要谨慎少言。话说多了,必然会有错漏,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抓住破绽。事情做多了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不犯错误的只有圣人,或者是不做事的人。只要做事,只要说话,都多多少少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非要说话、做事,那么,就应该多闻,而且要善于挖掘每一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只有明白并理解了事物深层内在的根本所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事情。但“多见阙殆”呢?这是说,有些事,你看见了就要装着没有看见,因为,有些事情是我们不应该看见的,如果我们看见了而且还要去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就会有危险了。比如有些人的隐私,看见了就要装着看不见,你知道别人的隐私越多,这个人就越忌惮你,而且转而恨你。尤其是帝王家事,我们中国有句俗话,“伴君如伴虎”,是许多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所以,少言语则无过失,少行动则无悔恨,这样做官为政才能“为”好“政”。
19.启用正直公正的为政者
【原文】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来问孔子:“如何为政则民众能信服?”孔子恭敬地回答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废弃并辨别出不正斜曲之人,则民众就会信服。如果举荐、选拔不正斜曲之人,而废弃并辨别不出正直公正之人,则民众就不会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