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23175800000010

第10章 工作——灵活应变,从容谨慎(1)

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工作。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取决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手段。所以要灵活应变,从容谨慎。

随机应变,迂回出击

对于那些谄媚奉迎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够喜欢,因此,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深入人心。然而,在糊涂学里,曲意逢迎也是一种成功的策略。此时的曲意逢迎不是软弱,而是退让;不是没有志气,而是志向高远;不是没有骨气,而是迂回出击;不是不明事理,稀里糊涂,而是随机应变,难得糊涂。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看罢奏章,就将之撇之一边,不予理睬。李乐清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儿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住了嘴巴,就无法进食,这等于给他定了死罪。

皇帝得意扬扬地看着李乐。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打了李乐两记耳光,也许是由于用力过猛,当场把封条打破了。可是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只得作罢。

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

曲意逢迎的本意虽是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刻意奉承讨好别人,但表面上奉迎的背后,却是迷惑对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妙就妙在迂回上,因此,是糊涂策略的不可或缺的计谋之一。

《三国演义》中,貂蝉侍奉董卓,曲意逢迎,结果把一出美人计演得尽善尽美,董卓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司徒王允的瓮中之鳖。而如果以王允等当时的力量,直面出击,绝无得胜之机。只一个策略的转变,就把“曲意逢迎”推上了更高的境界,这是王允的聪明之处。

曲意逢迎不是目的,迂回进攻才是准绳。也就是说,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因此,表面上的糊涂只不过是一种迷惑人的手段,为自己争取机会。但是,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

夹缝生存,小心谨慎

在夹缝中穿梭,就得小心谨慎,处处看人脸色,猜测他人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要藏起自己的意图,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学会等待时机。

处在夹缝中,善良的人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于是仍然以善良待人,结果成为邪恶的牺牲品。在夹缝中生存,稍一不慎,就会被人利用或者陷害,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谨慎一些,不但可以保全自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于明王朝的建立,“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功不可没。他有勇有谋,用兵持重,在其戎马一生中,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的宠爱。

虽然徐达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并且战功赫赫,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生活极为俭朴,朱元璋多次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徐达却不肯接受。

于是,朱元璋想出一妙计,他邀请徐达在旧邸饮酒,然后将其灌醉,命人给其盖上被子,并且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半夜时刻,徐达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他如此谦恭,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并在门前立一石碑,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髙不骄,身为统帅,却从不纵情声色犬马,也无酒财之好,处处持守大节。他病逝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巳,将其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的做人处世原则体现了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每个皇权都是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确立的。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成为权臣后,往往会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因此,历代皇帝巩固政权后,都把功臣视为最大的威胁,会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其权力,“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皇权统治下残酷现实的写照。

在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护他的政权统治,被杀的功臣、官僚、将领共达几万人。这种残酷的手段是强化其统治的方法,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徐达与朱元璋从小就在一起,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在这种缝隙中若想安然无恙,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明白在夹缝中生存的危险与要诀,谨慎行事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徐达的做人学问相反的另一位官员吏部给事中王朴,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谨慎言行,最后遭受杀身之祸。

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触犯了龙颜而被罢官回家,后来又被起用做御史,他又老毛病再犯,在朝廷之上,多次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不肯屈服。有一次,因一事又与朱元璋发生争辩,他的言语尖锐,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要杀他。临刑走到街上,朱元璋想给他一次反悔的机会,又把他召回来,问他:“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义正词严地回答说:“陛下认为我是有用之才,提拔我担任御史,为何现在将我摧残侮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听到他这一番铁骨铮铮的话,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生性耿直自有其好处,但是在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之下,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如果不能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傲气犟劲,依然一副心高气傲的表现,不懂一点点处世策略,只能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

不计得失,以成大为

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就是告诫我们要敢于放弃小利,善于从长计议,在小利益面前,学会装糊涂,那么才能舍卒保车,得到后面的大利益。

李渊做事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不计得失,因此,才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坐上了帝王之位。

在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经常跟突厥交战,败多胜少,因此将突厥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后来,他想起兵反隋,却遇到一大难题:出兵太少,不足以跟隋军抗衡;出兵太多,又担心突厥兵趁虚而入,这样腹背受敌,自己必败无疑。

左右为难之际,李渊决定不计前嫌,跟突厥媾和。于是,他派使者送去一封信,向突厥称臣,表示愿与突厥和亲。信中还说:“大汗若肯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欲和亲,坐享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李渊所以有此一举,是因为他知道突厥人,虽然虚荣心很强,不过还比较讲信用。果然,突厥可汗见李渊这个多年冤家愿意服软,很是得意;又有女人、财宝可得,更加高兴。不但同意讲和,还资助李渊不少马匹、士兵。

李渊再无后顾之忧,只留少数人马驻守太原,率大军起义,一举灭隋。平定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

金钱美女甚至名誉,对于要取得整个国家的政权来说,只是微尘一粒,李渊没有被小利益牵制住,而是果断地采取了舍弃的策略。这是一种糊涂策略,向自己的对手称臣,太不顾惜自己的个人颜面了,然而,李渊的糊涂却换来了后方的平安。

正所谓“不计得失,以成大为”,没有舍,就没有得。过于计较得失,就会因小失大,把事情搞砸,粉碎自己。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不论商人是否轻别离,但是一个精明的人重利却是事实。然而懂得糊涂策略的人,不唯小利唯大利,寓精明于“笨拙”之中,善于取舍,这才是成功之道。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顺应人性,责权利一定要分明而且落实。有舍才有得,舍小利才能谋取大利。

不要张扬,甘当小草

在职场上有一大忌讳,就是过于表现、过分张扬自己。这些人肯定会招同事嫉妒、眼红心恨,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明星毕竟是少数,你成了明星,自然减少了别人成为明星的机会。所以要甘当小草,尽职尽责。

当明星当然有很多好处,除了物质上相对更为丰厚的回报外,还在精神上更有成就感。但当明星也有不好的地方。大红大紫后的著名艳星玛丽莲_梦露,有一次和闺中好友去海边度假。好友在起床时,看到梦露在窗前看日出的美妙身影,情不自禁地说:“我愿意牺牲一切变成你。”梦露转过身,惶恐地说:“不,不,我愿意牺牲一切变成你。”梦露为什么要那么说,你想一想明星每天是怎样过着无隐私、被骚扰、被诽镑的日子吧。

单位也是一个舞台,同样也有明星。只不过单位的明星和娱乐明星的困扰有所不同罢了。作为单位的明星,别人不至于过分热衷于你的隐私,但对于你在单位里的一举一动是很关注的。你的哪一点做得不够出色,马上就会引起非议——别人对你的要求是“明星级别”的。你说错一句话,保不准很快就传到老板耳朵里——·好多人在觊觎你的位置呢。总之,你什么地方都要对得起自己的“明星”头衔。

这样想一想,明星也很累是吗?也许你会说:“你不过是在阿Q而已。”不是,这不仅仅是阿Q的问题。你想做明星没有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在没有做到明星之前,是否可以少一些烦躁与愤恨、潜心学习明星是如何当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这种更具有建设性的举措,不仅有利于你早日做一个明星,同时也有利于做了明星后坐得更稳。

这样应对“被忽略”,你的心境会变得平和,性格会变得稳重。对许多事情也看得很开,对那些很好强很冲动的行为,总是宽容地一笑。这样,你学会了被人忽略。由于学会了被人忽略,也使你成熟。你觉得天比以前更高了、更蓝了。生活多了好些滋味。你的心情轻松愉快,你的工作更有成效。你不仅更热爱生活,也开始享受人生。

或许,在你彻底适应了这种被忽略的日子后,还真的出现一个当明星的机会。相信那时候,你已经修炼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了。而如果最终也没有让你明星起来,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已经适应了被忽略。看到这里,你糊涂了是吗?

糊涂了就好,人生要那么清醒做什么!明星终归是属于少数人的,我努力做了,没有得到,也就无怨无悔了。小草就小草吧,没有小草,世界早就成了荒漠。

以治待乱,以静制动

《菜根谭》里有这样的一句话:“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意思是说:“只要安静和浮躁稍有分明,那么昏聩和清醒就会迥然不容。”欲成大事者必须有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随时看清楚变化的动态,才能够在该进时进,该退时退。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是一种很高明的糊涂谋略。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天,有一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临近中午,他便走到一间小酒馆旁打尖。他把马拴好,正准备跨进小店,这时一个地主骑着一匹马过来,也将马往同一棵树上拴。农民见了忙说:“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它会踢死你的马的。”地主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农民,就翻了翻眼皮,没有搭理他。地主拴上马后也进了小酒馆。

吃饭间,地主听到自己的马可怕的撕叫声响起,他急忙跑出来一看,马已被农民的马踢死了。地主怒从心生,拉起农民就去附近的县衙告状,要农民赔马。

县官向农民提出了许多问题,可问了半天,农民装糊涂,一字不答。他转而对地主说:“他是个哑巴,叫我怎么判?”地主非常生气地对农民说:“你装什么糊涂?你刚才不是还说话了吗?”继而,他转头对县官说:“我刚才见到他时,他还说话呢!”

县官连忙问:“他刚才说什么啦?”地主就把刚才拴马时农民对他说的话,向县官复述了一遍,县官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样看来你是无理的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的。”

这时,农民也开口说话了,他告诉县令,他之所以不回答问话,是想让地主自己把事情的所有过程向县官讲明,这样,不是更容易弄清谁是谁非了吗?县官并没有怪罪农民,反而称赞他很聪明。

这位农民以静待哗的谋略赢得了官司的胜利,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我们遇到对手之时,不妨冷眼旁观,不可过于激进,因为解决过于尖锐问题的方法恰恰是回避,是绕道而行,如此才能不战而胜。

以静制动,既是谋略,也涉及品格修养。不懂韬略,腹无谋略者难以做到;虽懂韬略,缺乏相应的品格修养,没有隐忍不躁的品性,也是不可能的。

以静待哗也是我们有时对付无赖小人的一剂良方。成功的路上,会遭遇各种对手,那些心胸狭窄的人会想出各种伎俩来迷惑我们,比如造谣,这时候,我们不能急于解释,要敢于沉默,其实谣言不堪一击,凡谣言,在事实面前注定要粉碎的。因此,人们常说:“不理他,谣言会不攻自灭。”

总之,以静制动,以治待乱,我们的心智才不会迷乱,在事态的自然发展中,看到根本,发现真相,如此,才能够理清头绪,找到前进的方向。

达观全变,进退适宜

生活的确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我们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同时,还应该懂得达观权变,做人做事应该处处离不开“应变”二字,事事变化,才有了知进退的糊涂兵法。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身边的一个辩才,才高八斗又擅通进退之糊涂策略。

一次,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泛舟湖上赏风景。乾隆皇帝突然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孝’二字当做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一听,正中下怀,就笑眯眯地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愣了一下,但他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乾隆的本意,他不过是想耍弄自己而已,他于是低头说:“臣领旨。”

乾隆兴致勃勃地看着他,说道:“那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望着平静的湖水,说道:“跳湖。”

“好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真的去自杀,于是静观其变。只见纪晓岚走到船头,作势欲跳,忽然,他又停了下来,向湖中拜了几拜,然后又像是在和什么人讲话的样子,神情渐渐气愤,又过了一会儿,他有些沮丧地走回到乾隆身边。

乾隆故意沉下脸来,问道:“纪爱卿不死,是要抗旨吗?”

纪晓岚坦然道:“臣刚才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哦?”乾隆来了兴致,“此话怎讲?”

“我站在船头正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忽然看到屈原从水中浮上来,他站在水面上对我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沉江而死;可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王是不是昏君,他若真是与当年的楚王一样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我一听,气坏了,当即回复他说:

‘我主当然不是昏君,所以我今天也不会跳下去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