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23175800000011

第11章 工作——灵活应变,从容谨慎(2)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也。”

这则轻松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达观权变,进退适宜”。之前乾隆根据纪晓岚解释的“忠孝”之道顺理成章地命他去死,纪晓岚临阵进退都没有道理,只有迂回出击,才能主动创造契机,改变不利的局面。正是因为纪晓岚的巧妙迂回,才能在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避免了跳进湖里灌冷水的祸事。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果不能正面反击,需要忍耐,那不妨采用迂回婉转的策略,避开对手的优势,尽量维持自己的原则,攻其不备,巧妙获胜。

在屋檐下,不妨低头

传说有一座金字塔只有一个很低的门,人们进去时,若昂首挺胸肯定要碰壁,而弯一下腰,低一下头,就能很轻松地走进去。

这是一个在西方流传很久的故事,对于世俗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也能从这个遥远的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学问呢?

步入社会,会遭遇大大小小的事情,碰到许许多多的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一贫如洗,都可能会有身处困境、一筹莫展的时候,而始终保持较低的姿态,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少走很多弯路。

每一个人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想获得成功。也许你知识渊博、文采斐然,或者出口成章,聪敏过人,但在社会中,很多时候,你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需要别人的帮助,经常处于一种求人的尴尬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弯一下腰,低一下头,降低自己的姿态,说谦卑的话、低就的话、礼貌的话可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或许你担心别人会傲慢地对待你,轻视、侮辱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损害,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丧失了勇气,退缩不前,还会打出“万事不求人”的牌子。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么有尊严,只能说明其内心是脆弱的,没有勇气,也白白浪费了聪明才智。因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是一回事,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又是另一回事,应该把别人的看待与自身的价值分开。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身价值,不要终日生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

一个人的尊严可以分为内在的尊严和外在的尊严。一个人外在的尊严取决于他的实力和成就,而内在的尊严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别人的评价无关。内在的尊严是一个人尊严的起点和基础,一个人首先要自尊,然后他才能具有真正的尊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上司的微笑就昂首挺胸,因为别人的白眼就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当一个人还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就不能对外在的尊严抱过高的奢望,而必须依靠自己内在的尊严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要处低自贱或者自暴自弃。你去求别人,并不说明别人比你更有价值,也不能说明别人比你更有尊严,仅仅说明在你要办的这件事上,别人由于种种原因比你有更多的主动权。因为主动权操之于人,所以自己要表现出低姿态,表现低姿态只是向对方说明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实力不如对方,你需要对方的帮助,并不是说你低人一等。

放下身架,更易生存

每个人都有对自我的认识,如性格爱好、身份地位、特长缺点等等,全面的认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定位,但是自我认识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限制,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性格怎样、学历多髙,所以不能去做这个事情或者那个事情。自我认识越清楚,自我定位越明确的人,对自己的限制也越厉害。大学生不想去基层工作,博士生不做业务员,上级领导不和下级职员交流……他们觉得这么做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不符。

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助于发挥特长,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很久以前,一位落难的王子和他的仆人逃难,风餐露宿,历经艰险,眼看就能脱离险境,但是他们盘缠用尽。这本来不是大问题,要命的是,王子认为自己不能丢了家族的尊严、血统的高贵,任仆人如何劝说,都不愿意低头向路人讨要哪怕一口水、一碗粥。有一天,在仆人乞讨归来时,发现他的王子已经因为饥渴死在路边。

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如果王子能够变通一下,放下王子的身架,低一下头,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

相反,放下身架,选择的方向就会更多,路更容易走。再来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个青年,考上名牌大学之后,认真学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认为他将来肯定有所作为。如人们预测的一样,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他不是在机关单位或公司企业里成功的,而是靠摆小摊起家。

这位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开始独立创业。后来听说学校附近有一个摊子要转租,就跟人借钱把它租了下来。因为他很擅长做饭,而且做一手地道的家乡菜,就自己当老板,卖起面皮来。尽管以他的才学摆小摊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这也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等于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加上他做的面皮确实口味极佳,价格公道,因此生意非常火暴。现在他还在卖面皮,不过早就不用亲自动手了,同时还做别的生意,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了。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放下面子,路会越来越好走。”时至今天,他自己从未对自己用非所学产生过怀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这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大学疯狂扩招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去摆摊也是件非常“掉价”的事情。他如果不去卖面皮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从不显眼的摆摊做起,最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当断则断,能屈能伸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常言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时,如果拖泥带水,那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人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艳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承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儿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巳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招人宫中。她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退”,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又再回来,后来时机一旦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得意之时,不要忘形

我们不要无限度地盲目追求成功,追求名利,要实事求是,居安思危,自我警觉。虽然我们的才能有超常发挥的可能,但并非无条件地超常发挥,如果忽视了客观实际,仅凭主观盲动,只能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以曾国藩为例,当攻破太平军天京城以后,曾国藩兄弟的威望达到极盛。清政府为控制曾国藩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使之与曾国藩地位相当,感情疏远,渐渐打破其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对曾国藩的部下将领和幕僚,实行拉拢和扶植政策,使他们渐渐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甚至互相不和,以便于控制和利用。

对于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则恰恰相反。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曾国荃升任浙江巡抚之后,虽仍在雨花台办理军务,未去杭州赴任,也本属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单折奏事的。曾国藩遂让曾国荃自己上奏军情,以便攻陷天京后抢先报功。不料,奏折刚到立遭批驳。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抚任,不准单折奏事,以后如有军务要事,仍报告曾国藩,由曾国藩奏报。曾国藩恐曾国荃心情抑郁,言辞不逊,在奏折中惹出祸来,特派颇有见识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迅速赶赴雨花台大营,专门负责拟章奏咨禀事项。

曾国荃攻陷天京后,当天夜里就上奏报捷,满心以为会大受赞扬,不料又挨当头一棒。上谕指责曾国筌破城之日晚间,不应立即返回雨花台大营,以致让千余太平军突围,语气相当严厉。事情发生后,曾国筌部下各将都埋怨赵烈文,以为是他起草的奏折中有不当言辞引起的。赵烈文则认为,这与奏折言辞无关,而完全是清政府猜疑、有意苛求,否则,杭州城破时陈炳文等十余万人突围而去,左宗棠为何不受指责?幸好有人将李秀成捆送营里,否则曾国荃更无法下台。

然而,清政府并未就此了结,而是步步进逼,揪住不放。几天之后,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令曾国藩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尤其严重的是,上谕中直接点了曾国荃的名,对他提出严重警告。上谕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军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这无疑是说,曾国藩兄弟如不知禁忌,就难以“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真是寥寥数语,暗伏杀机。

在此种情形下,曾国藩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忠心;让九弟曾国荃挂冠归里,功成身退;奏请朝廷减少自己的权力。

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合统治者心意,于是顺水推舟同意遣散大部分湘军。又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仍然委任他为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让权减职之举,的确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而曾国藩最终也可保位及人臣的官位。曾国藩与清廷之间在政治上的这种交易与默契,当时朝野上下,包括曾国荃,能够深刻地领会这种计谋的没有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