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23175800000005

第5章 为人——低调生存,隐露有时(2)

在几万双现场球迷的目光注视下,迪卡尼奥没有踢出这个“决胜的一脚”,而是弯下腰,把球稳稳抱到怀中……

全场因惊异而出现了片刻的沉寂,继而突然掌声雷动。

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打门的迪卡尼奥。

这举动,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球员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舍弃,而这更意味着一种原则,一种大道,一种自信,保持如此适度的超脱,使他获得了大家由衷的赞美。

超脱,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面对一道数学题,你必须学会放弃错误的思路;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须学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路线;面对失败,你必须学会放弃懦弱;面对成功,你必须学会放弃骄傲……这样一种超脱的精神,往往比拥有任何物质的东西更重要。我们为人处世,应行自己之路,有自我之格,定自善之准,坚持下去,那么适度的超脱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锋芒太盛,容易夭折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还有一句古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木长得比林中大多数的树都髙了,劲风就会将其折断,锋芒太盛而容易夭折,那就太不划算了。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颂》,炀帝看了就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有一次,炀帝与下臣谈天,说自己才高八斗,傲视天下文士,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薛绞死了。看来,薛道衡由于不懂得深藏不露、明哲保身,得罪了不少人,不但有隋炀帝,也有那个进谗言的御史大夫,甚至可能还有其余的那些大臣,否则怎会没人替他求情于炀帝呢?

因为锋芒太露而把人得罪光了,薛道衡算得上是一个典型。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老,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这场纠纷,郭解晚上悄悄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就逐渐让步了。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于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对那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郭解的做法异于常人,但却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

谁又能说郭解不是大智慧者呢,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耍小聪明罢了。耍小聪明的人有一点就是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欲念,成天谋算他人。比如《三国》里的那个周瑜,总嫉恨着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天下人所笑。

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以上举的例子,都说明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这就是做人难得糊涂的一大法宝。

匿锐掩迹,藏锋露拙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不糊涂则难以避明枪暗箭之伤害。在竞争的社会中学会掩匿自己的锐利,隐藏自己的锋芒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藏而不露也是一种魅力,是一种糊涂策略。藏锋可以使人不卷入是非、不招人恨、不招人嫌,可以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其顺利运转,使生活充满笑声,轻松明快。相反,锋芒毕露,过于张扬,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会容易得罪他人,受到别人的攻击,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

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是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家人莫名其妙地望着他,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

“田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若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隰斯弥这一招“明知故昧”用得非常高妙,这种假痴不癫暗藏不露正是糊涂策略的要领所在。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有“好察之明,能察能不察之明”。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不把自己所洞察到的事实的真相说出来,而是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炫耀,把自己的家底悉数掏给别人看。尽管其中不乏有才和有财之人,但是他们一旦和人竞争起来,却往往处于劣势。因为别人巳经知晓了他们的底细,可以提前做好应付准备,而别人却在养精蓄锐,锋芒不露,一旦动起真格,这些人就能像一柄利剑,直刺对手要害。

人们更喜欢那些不自夸和谦逊的人。所以那些洞明世事,善于自保的人都能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故意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自己明明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

隐藏锋芒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棱角分明,恐怕会很难处世。只有做到“风临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稳步走向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

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在时机未到之时,可以退为进,隐藏光华,积蓄力量;在遇事不公,怀才不遇时,可以长放眼量,忍受屈辱,磨炼意志,伺候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谋定后动,一举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善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者不乏其人。萧何在“功高盖主”岌岌可危之时,也是通过自污的糊涂策略来保护自己的。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无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

韩信被杀害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往吊。

召平对萧何说道:“您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而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吗?”

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这次的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

在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说是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答称他无非是抚循百姓、措办粮草军械等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刘邦这样做有什么深意。

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这位幕僚忽然说道:“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得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萧何认为这位幕僚的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实行。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谤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不久之后,淮南平定,刘邦回都养伤,到萧何前来问疾时,才把镑书交给萧何,叫他自己向百姓道歉。萧何或补上田价,或把田宅干脆还给原主,谤议自然也就渐渐停息了。

萧何能在幕僚的提醒下放低姿态,及时“韬晦”,以使刘邦尽释猜疑,自污以保全身,不可不谓明智之举。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这并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大智《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意思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他们准备捕捉食物前的手段,也是最强有力的动物的攫食之道。这种强者装弱的妙法,既避免了自己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的防备意识,一旦出兵捕食,几乎就不会落空。所以一个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学会使用这种糊涂策略,做到不显山露水,涵养才华,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取得成绩,不要争功

很多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上司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昧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忌恨。

把功劳让给上司,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我揽下,出头露脸的好事归上司。这样做,肯定是好处多多,受益无穷。

因此,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功。如果你与上司的交往中总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给上司留面子,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该属于上司的光辉硬往自己脸上贴,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抢上司的功劳,恐怕离被上司“炒鱿鱼”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话讲的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在与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给上司留足面子,则很可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给上司留面子,把功劳让给上司呢?

龚遂是汉宣帝时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

“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子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申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如果你在与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这样笑脸相迎,处处“退却”的话,那么上司心里就会对你有好感。因而,一旦有晋升机会时,自然就会优先想到你。

人太清高,不会合群

《后汉书·班超传》语:“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存身。这是饱经沧桑的前辈留给后人的一个办事准则。同样,人太清髙了,就不会合群。在处理人事关系的问题上,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截获,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