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良性债务就是自己有能力还自己所欠的款,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购买住房(自己居住)向银行贷款,月还款金额不超过月收入的30%,这样的债务就是属于良性债务。像住房这种商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拥有自己的住房会给一个人带来内心的祥和与平静,会给夫妻双方一种家的感觉。一套房子说起来简单,但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是一辈子的负担。很多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但住房是一宗大的消费品,购买住房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购房人有时难以承担全部价款,向银行适当地进行贷款,成为很多购房人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在购买住房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固定的收入,并且每个月要付出的债务在自己的偿还能力之内,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严格控制贷款的比例。
不管是房贷还是其他债务,都应把每月的还款额控制在月收入的30%以内,这是根据多数人的理财经验所得出的数值。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通常要求购房人每月的还款金额不要超过家庭月收入的50%。理财专家认为50%的比例是贷款人还款的极限比例,如果购房人的还贷比例达到了月收入的50%,在这种情况下,对购房人来讲就不具备财务的弹性,如果一旦收入减少,就很容易使购房人陷入财务困境,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房奴、车奴等,这就是他们每月的还款额严重超支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如果收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范围,就不提倡超前消费,免得让自己陷入生活困境,从而降低自身的生活质量。
2.不良债务
不良债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⑴贷款购买住房时,自己没有能力还款,或者自己每月的还款金额超过月收入的50%。这样会使借款人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受到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陷入财务上的困境,让自己背负生活的大包袱,变得越来越疲惫。所以在买房前一定要考虑好,不要让生活套住自己。
⑵贷款购车。这种理财方式非常不恰当,就一个人贷款购车本身来分析这个人的财务问题。汽车是一种持续消耗资金的消费品,购买一辆车之后,每个月的汽油费、养路费、停车费、过桥费,每年的保险费、保养费、修车费,还有违章的罚款都会让购车人持续地花钱。然而,汽车又是一种贬值非常快的商品,如果买了一辆新车,10分钟之后想卖出,可能只会卖到原价的3/4;如果是1年后再卖出,最多只能卖出原车价的一半。因此,贷款购车对购买人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债务,它会持续地吞噬你的现金,使原本不佳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社会上出现的车奴大都是贷款购车一族,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⑶信用卡消费。现在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的人越来越多了,信用卡消费就是一种高利贷。如果你不能按时向银行偿还贷款,银行会按照每日万分之五的罚息收取利息,这样一年下来就是18%,远远高于目前银行的商业贷款利率,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利贷。在日常生活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他们没有收入,但是又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一点,所以信用卡就成了他们的“救星”。曾有媒体报道说,我国台湾和香港大部分大学生用信用卡购物的方式向银行贷款消费,每个月只能向银行还最低限额的还款额。几年的大学生活结束后,他们在工作后的前四五年,都会努力工作挣钱,向银行偿还巨额的信用卡贷款本息。因此对正在读大学的朋友提个醒,一定不要养成刷卡过日子的习惯。
很多商业银行在大学生中间推广使用信用卡。这对原本没有多少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理财方面的误导。信用卡是靠持卡人的信用来向银行借款的。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根本没有收入,他们本身没有信用可言。银行向大学生推广信用卡,并不是看上了大学生的信用,而是大学生父母的信用。对于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来讲,这没有什么关系,对很多家境不好的大学生来讲,如果养成了刷卡消费的习惯,无疑会给学生的家庭造成很大的财务压力。子女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刷光父母手中的钱。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在消费上的自制能力比成年人差很多,他们一有信用卡在手,花起钱来就会无所顾忌,就会更“乱花钱”。
因此,应该对自己未来的收人情况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预期。总之,不要让自己整天为了还款而争扎,这样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浪费了美好的光阴,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理财是必须要做好的。
“免费的午餐”陷阱
“理财”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增值,各个银行也在追赶人们的脚步,相应地再为更多的人提供理财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各个银行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相继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免费”活动。面对这些惹人眼乱的“免费午餐”到底是该不该吃呢?不少人都在为此苦恼。
1.赠送的午餐不好吃
市场上“买一送一”的活动越来越多,商场里是如此,各个银行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大,在激烈的竞争下,某保险公司开办了“买一赠一”的增保活动,当然这也是营销的一种,确实让不少人走进了这个漩涡。
60多岁的王大爷就是其中之一,冲着“买一赠一”的优惠,王大爷在某保险公司为自己购买了养老金产品,银行随机赠给王大爷一份长达3年的意外险保单,王大爷就把这份长达3年的意外险保单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大爷在获取保单时对于赠品的条款并不是很清楚,银行代理人也并没有向他解释清楚条款的内容,所以直到后来儿子腿摔伤后他才知道自己是受骗了。
原来王大爷当时买保险时,银行送给他的只是人身死亡保险,只有在被担保的客户发生意外导致死亡时,保险公司才会赔偿。这并不是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险,对于被担保的保险人发生意外事故导致受伤的情况是不予赔偿的,所以,“免费的午餐”还是有一点陷阱的。
2.送回再掏钱
有一位潘女士,自己小区附近有一家美容院。看着天天进进出出的人挺多,自己也曾心动,但一直没有行动,原因是听说里面的服务费高得惊人。一次,潘女士听别人说美容院里在做活动,免费做脸部护理。潘女士就感觉这是一次机会,于是就兴致勃勃地去了。可是美容院的人做完潘女士的半张脸后就说不能做另外的那半张,原因是活动只做半边的。潘女士很愤怒,可是脸被泾渭分明地划成了两块,左边一半蜡黄中透着些粉嫩,右边一半则煞白得厉害,根本就没办法出门,所以不得不再花800多元钱给自己的另一边的脸做了美容。
我们看到有些商家虽然故布迷阵,但是消费者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贪小便宜的心理,每个人都有,那些商家就是运用了客户这方面的心理而大大地诱惑客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有,我们也应该看看是不是有陷阱。现在所谓的“免费”,只不过是变成了“免费享受在前,钱包吃亏在后”。最近几年有很多商家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大肆地在市面上做广告说自己的商品是免费的。如果你真的去体验了就会知道,免费午餐是不存在的。到最后吃亏的还会是自己的钱包。所以,在市场消费时,一定要理性对待这种“免费午餐”,坚决不能为了小利益而落入陷阱。
目前有不少网民发现各个网站发行了免费业务、免费使用活动。也有不少网民对此“免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都在加入此活动。当然也有一些明智的网民在想尝试的同时提防着免费中会出现的“陷阱”。所以,理财专家在此提醒大家,面对市场上或者网上的各种免费服务还是理智消费比较重要。有的东西真假很难分辨。所以,理智消费,要能抵挡诱惑,这样安全才能有保障。
揭开打折的面纱
打折,真的能省钱吗?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花钱买打折的商品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把自己“买”向贫困线,而这些零售商和零售店主们正收获着前所未有的利润呢?许多商场门前都挂着“大减价,低至2折”等红色招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钱袋。
欺骗性的打折
一位记者曾对商场里打折做了调查,一件黑色女式套装原价780元,现价200元。售货员对打折的说法是因号码不全。记者查看了一下,发现各种号码应有尽有。售货员又赶忙解释说:“因为定价高卖不出去,所以降价。”但隔了几天,记者又去了这家店,这些衣服依然在,只是标签已变为“原价515元,现价200元”。在一家小饰品专柜前,记者发现一枚胸针,标价为48元,买一送一。而旁边还有一家饰品专柜,同样的东西,24元买一送一。这家的售货员告诉记者,商场一组织促销活动,有些柜台就在价签上做文章,他们先提价后再打折,其实打折后的价钱就是原价。
有些小品牌没有统一价格,每逢商场要打折做促销活动就提前把价格提上去,再以打折的形式降下来,最终还是原来的价格。有些打折是存在陷阱的,通过“暗升明降”来获取利润,先把原价抬高几倍,然后再打折,有时“折后价”甚至比原先的实价还高,这种手法在中低档服装中最常见。
但是这种“打折”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些商家从给商品标价的那一刻起就想到了打折。商家的目的就是利润。尤其近年来,大商场不断增多,彼此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商场在店庆、节假日纷纷打出打折让利、满xx返现金xx或送礼券等活动。对于“打折”和“送礼券”,消费者一定要对商场的大减价保持警惕:是不是提价之后再打折?虽然商场都坚持价格打折信誉不打折的宗旨,对品牌供应商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申明保证降价真实可靠,但消费者仍然应当擦亮自己的眼睛,货比三家,提防个别商家以劣充优的欺骗行为,顾惜自己的腰包。消费者应该学会更聪明地购物,而不是更便宜地购物。
有些商品打折分为三步定价,相应折扣也不同。
第一步,刚上市时价格偏高,这是针对“价格不敏感人士”,这样可以先赚一笔超额利润。
第二步,在过了大概半个月到1个月后开始打折,这时一般仅打8~9折。
第三步,在过了两三个月后,换季服装一般打7折,如果还没有清仓完,商家就会打出打2折或3折等,但这些服装很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打折三部曲。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商品在专卖店和在商场的价格存在差异,打折幅度不一。对这样的现象,让许多消费者甚为迷茫。有关人士解释说专卖店是公司自己的直销店可以便宜,而商场经营的费用比较高,所以要摊在商品的售价上。
对消费者的提示
1.消费者不要被价格调高后的“假打折”迷住了双眼。
2.没有事先明示商品有质量问题而处理的商品,消费者对打折商品仍然要“三包”,在购买时需索取并保存好票据。
3.消费者购买打折商品时,一定要查看商品的合格证、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以防买到假冒商品。
4.以防商家低价进货,高价打折,消费者要货比三家。
5.对商家的赠品或奖品,影响人身健康的物品,消费者应该注意商品标示。对奖品或赠品也实行“三包”,发现质量问题可向有关部门投诉。
6.在购买时也可请专业人士帮忙鉴别。防止有些商品价格虽然低,但质量很差。
所谓的打折促销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商家、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智力较量,更是商场和厂家之间的实力博弈。消费者不要掉进打折的陷阱,不要因打折而盲目心动,随之出现不理性的消费。
当心信用卡消费陷阱
现在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如借记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等等,可谓品种繁多,推销场面如火如荼:电视、报纸及各种户外媒体上相关的广告宣传随处可见;高收入人群、收入稳定的人群身边经常有信用卡销售人员活动。什么金卡、银卡、龙卡,层出不穷,几乎每个家庭甚至每个成年人手中都握有一张甚至数张银行卡。而与这种火热相对应的却是广大消费者对信用卡消费了解的极端匮乏。可以肯定的是,信用卡从来就不是“免费的午餐”,银行如此热心地推广信用卡业务不是在做慈善事业。在西方,信用卡业务被称为“成熟社会的微妙游戏”,也有人直接称信用卡行业更多的是依靠误导性的技巧来攫取超额利润,带来的后果就是消费者很容易陷入更深的债务陷阱中。所以,读懂信用卡客户协议中晦涩难懂条文后面的“言外之意”,学会分辨信用卡消费中的种种“陷阱”,才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利益。
因而,人们在享受信用卡带来方便的同时,还要防止掉进各种陷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把信用卡当储蓄卡
李女士拿到新办的信用卡后,就淘汰了储蓄卡,并往信用卡里存了6000元钱,“反正都是银行的卡,还不一样用?”但前些天,当她想把6000元再取出来的时候,却被告知要扣1%的手续。“为什么取自己的钱还要缴手续费?”李女士很纳闷。银行方面解释,李女士打算取出的这部分钱叫做信用卡的“溢缴款”,是信用卡中超出信用额度的余额,如果取出则需要缴手续费,“这是银行的规定。”
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对信用卡收取“溢缴款”手续费,但个别银行也推出了较为优惠的“溢缴款”取回方式。比如可以将“溢缴款”以较低的手续费转入本人储蓄卡,然后再取出。
此外,存入信用卡中的“溢缴款”也不计利息。银行人员表示,信用卡主要是用来鼓励消费的,而不赞成当作储蓄账户来使用。他建议,不要轻易往信用卡里存钱,对于“溢缴款”,可以用后期消费来消化。
2.提现没有免息期。
这一点银行不会主动告诉你,大多数人都是在交了“学费”后才真切了解到的。由于信用卡主要是以通过电子支付方式完成“消费”为主要核心功能,因此信用卡不鼓励提取现金。信用卡是鼓励消费的,消费者在特约商户处刷卡消费,发卡行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实际上,银行更喜欢消费者用信用卡提现,使用信用卡取现,一般是每天要支付万分之五的利息,从提现当天起就开始计息,它相当于放出了年息18%的小额贷款。所以消费者应尽量用信用卡消费,而不要通过柜员机提取现金。万一确实需要通过信用卡提现进行周转的话,也要尽量早还,它可没有20到50天的所谓免息期。
3.部分还款,全额计息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要么全还,要么就不还。说的就是这种状况。如果在免息期内不能全额偿还透支消费款项的话,就要支付从交易入账日至还款日止的贷款利息,而且是按透支消费款项全额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