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23211700000010

第10章 尚贤(2)

企业设立职位首先应考虑“事事有人做”,而不是“人人有事做”,即要求因事设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事”要求明确区分,但是不能认为任何事情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设立职位,那样也会形成活少人多的结果。在设立职位的时候,所有的“事”该细分的细分,该合并的合并,道理只有一个:一切从有利于企业经营出发。坚持因事设职原则,对企业招人、用人、考核人都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与因事设职相配套的就是因人设职。因人设职原则不等于保证“人人有事做”,它所倡导的是区分不同的人设立不同的职位,其目的是在职位设立当中,在保证“事事有人做”的同时,还要保证“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去做他真正胜任的工作”。把一个有知识有水平的员工安排到一个不需要多少知识多高水平的职位上,他会感到自己是“大材小用”、“屈尊就微”,进而不能安心工作,甚至另谋高就。对于企业的影响,开始是浪费人才,后来就是人才流失了。

“人事”二字,人与事是分不开的。有能力的人会做好事,也会做大事;要求高的工作必须安排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员,要求低一点的职位可以安排一般性的员工。这就要求在企业组织或职位的设立过程中,必须坚持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智慧金言

“胜任”是用人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把握不当,更多的失误就在所难免。

当被任命的人在新的职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管理者应将精力集中到职位的更高要求上。管理者有责任对他说:“你担任这一职务已有三个月了。为了使自己在这一职位上取得成功,你必须做些什么呢?好好考虑一下吧,一个星期后再来见我,并将你的计划以书面形式交给我。”并指出他可能已做错了什么。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掌握政权,治理国家,都希望永久保持下去而不失去,为什么不研究崇尚贤士这个为政的根本问题呢?”怎么知道崇尚贤士是为政的根本呢?回答道:由高贵而智慧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智慧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士是为政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圣王都很尊崇贤人、任用能人,而不偏袒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幸女色。只要是贤者,就选拔出来,使他们富贵,让他们做行政长官:对于不肖的,不仅不让他晋升,而且还要免去他的职务,让他遭受贫穷、地位低下,让他们做奴仆。因此人民为他的奖赏所激励而同时也畏惧他的惩罚,因此大家都积极争取成为贤者,于是贤人就多了而不肖的人少了,这便叫进贤。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慎重地授予相应的官职,这就叫事能。因此,能够治理国家大事的,就让他掌管国家大事;能够管理一个部门的,就让他管理一个部门;能够负贲一个县的,就让他做一个县的负贵人。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吏、乡邑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原文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译文

贤者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刑狱,处理政务,因而国家政治清明而刑法严正;贤者主持一个政府部门,夙兴夜寐,征收聚敛关口、市场、山林、湖泊的赋税之利,用以充实官府,因此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者治理一个县,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因此粮食多而百姓在食用方面充足。因此国家治理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在上的统治者就能够安排精洁丰盛的酒食祭品,去祭祀上天鬼神。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易;内可以使饥者得食,使劳者休息,保养万民,招徕天下的贤人。所以在上,天帝鬼神使他富足;在外,诸侯与他结交;在内,万民亲附,贤人归顺。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守国坚固,出外征伐强大。故从前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所以能在天下称王,为诸侯之长的原因,即在于此。

原文

既日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译文

既已有了这种方法,但不知怎么去实行,那么事情似乎还是办不成的。因此必须为此定下三个基本原则。什么叫三个基本原则呢?答道:爵位不高,百姓不会敬重他;俸禄不多,百姓不会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不会畏惧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任命他们以政事,给他们以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这是为了要把事情办成呀!《诗经》说:“告诉你忧天下之忧,教导你安排爵位,谁能手执热物而不用冷水洗手呢?”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侯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和辅佐的贤士,就如同拿了热物然后要用冷水洗濯一样,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古时的圣王得到贤人而使用他,颁赐爵位使他显贵,分割土地做他封邑,终身都不厌倦。贤人唯以获得明君而侍奉他,必竭尽全力来完成国君分派的工作,终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归之国君。所以功德美名在上,而怨恨诽谤在臣下;安宁欢乐在国君,而忧愁悲戚在臣下。古代圣王掌管天下政事,都是这样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译文

现在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为政,尊敬贤者,任用能者,给他们高的爵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爵位高而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不会信任他们的,(贤人)说:“这不是真正地爱我,是假借虚名利用我罢了。”像这样既然被假借利用,百姓怎能亲附君上呢?所以先王说:“贪图政权的人,不愿把政事交给别人;把钱财看得很重的人,不愿把俸禄分给别人。”既不给行政权力,又不给物质待遇,请问:天底下的贤人,怎么会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来到王公大人的身边,那就只有奸佞之徒在王公大人左右了。之徒在左右,那么他们所称赞的不会是贤人,而所惩罚的也不会是暴徒。王公大人遵从这些人在国家施政,那么所赏的也一定不会是贤人,所罚的也一定不会是暴徒。如果奖赏的不是贤人,惩罚的不是暴徒,那么贤人得不到劝勉,而暴徒也得不到阻止了。因此在家不孝敬父母,出外不懂得敬重乡里。居处没有节制,出入没有限度,男女没有区别。让他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保卫城池,就会背叛。国君有难,他不会拼死保卫;国君出走,他不会跟随。让他判案就不会公正;让他分配财物,就不会平均。和他谋划政事,就得不到要领;让他办事,则一事无成,派他防守城池则不坚固,让他出战又打败仗。所以像从前三代暴君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等,他们的国家灭亡、社稷颠覆的唯一原因就在此。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只懂得了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原文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皆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若吾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译文

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件衣裳不能缝制,必定要请手艺高超的裁缝;有一只牛羊不能宰杀,必定要请技艺娴熟的屠夫。所以在对待这两种事情上,王公大人还知道以尚贤使能为重。但一到国家发生动乱,社稷倾危,就不知道运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了。只要是亲戚,就任用他们,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孔漂亮的就任用他们。对于那些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孔漂亮的人,难道他们必定有智慧吗?如果让他们治理国家,那就任用不智慧的人治理国家呀!国家的混乱,也就可以知道的了。

况且王公大人因爱一个人的美貌而任用他,心中并不察知他的智慧而给他以宠爱。所以这样的人不能治理百人的,却处在千人的官职上;不能治理千人的,却使他处在万人的官职上。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做这种官的人,爵位高而俸禄厚,只因爱其美色而给他这个职位。不能治理一千人的人,让他做一万人的官,这是授予的官职超过其能力的十倍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将会与日俱至,但他治理国家的日子,却不能延长十倍;按才智去治理天下,才智也不能增加十倍,可是却给了十倍于才能的官职,那么,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治理其中的一份而放弃其他九份了。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府事务,官府事务仍然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王公大人不明白尊崇贤才使用能人治理国家的缘故呀!所以,用尊崇贤才使用能人治理国家的主张来施政进行治理天下,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因鄙视贤能来施政而紊乱天下的,就像我所说的一样。现在的王公大人,心中真正想治理国家,希望国家永久保持而不失去,为什么不去体察“尚贤为政”这个根本呢?

原文

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尹,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何故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则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译文

把尚贤使能作为政治的根本,又岂止是墨子这样说的呢?这原是圣王的道理,先王的书上所写,长者的话。传记说:“寻求圣君和哲人,以辅助你自己。”《汤誓》说:“寻求大圣人,和他同心努力,用来治理天下。”这些都说明圣人不放弃以尚贤使能治理国家。

所以古代的圣王只因能以任用贤能的人治理政事,没有其他事情掺杂在内,因此天下都得其好处。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在黄河边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帝在服泽之阳找到他,选拔他作天子,让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伊尹本是有莘氏女儿陪嫁的仆人,亲自当厨子,商汤得到他,任用他为宰相,让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傅说身穿粗布衣,围着绳索,在傅岩受佣筑墙。武丁得到他,任用他为三公,让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他们开始时卑贱而结果尊贵,开始时贫穷而结果富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王公大人懂得以尚贤使能治理国政。所以百姓没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乱不得治的。

原文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也。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傲万民。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