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从“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这是为什么?墨子提出这个问题,然后通过事例来说明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而应该时时处处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篇文章同前两篇文章一样,也是从尚贤的角度来说明治理国家时,贤才的重要性,本篇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阐述贤才的重要性。重视贤才,一般的贤才未必就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无端而富贵和面孔漂亮的人,但他们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们能为国家繁荣富强出谋划策,能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而现今许多王公大臣治理国家、选拔人才时,并不是从贤才入手,而是从亲戚、富贵、面孔漂亮的人入手,这样的人才选拔出来,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贤才的获得不在于出身的高贵与卑微,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处理国家事务。通过舜、伊尹、傅说这三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地位卑微,而且也不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但只要有才,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活学活用
任人唯亲,职务上只能升不能降,往往滋生腐败;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以貌取人,没有丝毫科学根据,会伤了许多人才的心;凭个人的好恶选才,将使大批的人才流失,使投机取巧者大行其道。
不拘一格选人才
《墨子·尚贤上》中有: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意思是说,古时的圣王治理国家,任贤崇德。即使是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经商的人,只要有能力就选拔他。
可见,墨子主张不拘一格选人才。
墨子在论贤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点,即“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勿要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即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
任人唯亲,实际上是一种“小农意识”。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任人唯亲的管理者形成了这种错误的意识,他就会在心理上排斥外来的力量、排斥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用而不举,罚而不赏,终使优秀的人才丧失斗志,跳槽他处也极为正常。人才流失实为可惜,而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会不断老化,再加上一些不具备领导能力的亲人加入,管理不善,职务上只能升不能降,腐败滋生,就更是雪上加霜,使企业走向衰亡。
因此,管理者必须从观念上、行动上,彻底摆脱任人唯亲思想的影响,任人唯贤,做到不偏不倚,企业才会越发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2)勿以出身取才
“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虽好,但培育不出苍松翠柏。出身低微的人里未必就没有大才大德的人。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说法。其实,除了一些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之外,有真才实学者,在他们未被发现或未成名之前,往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甚至处于食不裹腹的贫困境地。
因此,贫困或低微不能说明人是否有才能。以出身来识人,有才也会被看成是无才。魏惠王就是那种凭出身看人识人的人,所以就看不起公孙鞅,有大才也不知用,将他“输送”到秦国,最终自食其果。
(3)勿以相貌取才
诗人泰戈尔说:“你可以从外表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
不能根据外表来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来估量人的能力,如不看本领只看长相,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就不可能建功立业,恐怕早已胎死腹中。例如张飞即是。以貌取人,没有丝毫根据,只会埋没人才。
主张不以貌取人,不以貌识人,不仅是因为以貌取人和以貌识人有百害而无一益,而且人的长相如何,跟他有无真才实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相貌堂堂,腹中却空空如也;有人长得丑陋,却满腹经纶。就用人之道而言,相貌堂堂而又满腹才略者当然再好不过,然而,相貌丑陋才华横溢者也与大局无碍。
如何选才是一门学问,除墨子强调的三点之外,以下几点也是管理者必须注意的:
(4)勿以个人好恶选才
以个人好恶为标准选择人才,实际上是私心在作怪。合乎自己心意者就是人才,不合者就是庸才。武则天的夏官尚书武三思就说过:“凡与我为善者,即为善人;与我为恶者,即为恶人。”
一个管理者,是否坚持公道正派,是关系到人才命运的大问题。事实上,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的情况很多。有人喜欢听奉承话,把喜欢吹牛拍马者当成人才;有人热心于搞派系,对臭味相投的人备加青睐;有人看重个人恩怨,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加以提拔,即使有斑斑劣迹也给他涂脂抹粉。以上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某些德才平庸、投机取巧的人,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埋没,甚至遭受不该有的打击。
彻底丢弃以个人好恶选才的观念,不拘一格选出真正的有才能的人,是一个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5)勿以年龄选才
年轻,未必不堪重任。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但能充分发挥才智,贡献杰出。郭嘉27岁就被曹操拜为祭酒,追随曹操11年,屡立奇功。周瑜33岁挂帅,任人选才无不精通。
这些史实,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才智,年纪轻轻委以重任是完全可以的。
反观现在有些管理者选拔人才缩手缩脚,不敢起用年轻人,总认为还稚嫩,缺乏经验和阅历,挑不起大梁,总是说:“再考察考察吧!”一搁就是几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争夺。
(6)勿以资历选才
古人云:“资格为用人之害。”资格这把软刀子,不知扼杀了古往今来多少有用之才。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依仗特权论资排辈,在我国古代几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人才时,也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使企业的有识之士不被提拔、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些企业管理者在选才的观念上还带有封建士大夫的色彩。
一个企业,用人唯资,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智慧金言
“井底之蛙”选不出人才。选才不能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错误。不拘一格选人才,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做到的。
从实践中观察鉴别人才
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能”,这些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企业用人也需要如此。
企业用人不能只是简单的面试,否则,很容易得到“纸上谈兵”的“人才”。须知企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非空谈家。
那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呢?方法是让他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国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这可以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我认为说“行动比语言更重要”更为恰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一个人是否有才,但直觉上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便顿生一计,让人到基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员工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员工,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周书·苏弹传》对以政试之有一个简易的说明:“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它告诉我们让贤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
三国时,“卧龙”与“凤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见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但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公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任用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贤人。
现实中,委之政事来查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称自己有足够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还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说得天花乱坠,把该用来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这是外资企业,老板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员工,但招聘的老板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惑,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三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把那个车间弄得一踏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领导是聪明的,他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好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他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你去走一着,能与不能自然就反映出来。
真金不怕火炼,真才更不怕检验。如果是人才,在领导者委以的重任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为人所识;而在领导者方面通过让下属办事,从而知晓下属才能的大小,进而判断让他们干什么事。委以责任,既是领导识人艺术的体现,也是领导识人用人的关键。要不为市场上种种的人才所蒙蔽,领导者何不试试“委以责任”这一“杀手锏”呢?
智慧金言
要知马是不是千里马,牵出去跑几圈便知;要知人的能力如何,就让他去干实事。当然,领导者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去做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情,看他们处事的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或是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