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俭理念深入人心,节俭之风代代相传。西汉贾谊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蜀汉三国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唐李商隐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明朝朱柏庐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节俭更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墨子有语:“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认为,古代圣人治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适用就够了。而现在的统治者却在这些方面穷奢极欲,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甚至让很多男子过着独身生活。因此,他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东西,应一概取消。
技艺:凡天下百工,如制车轮的、造车子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当木匠的等,使各人从事自己擅长的技艺,足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就可以了。
饮食:足以充饥增气,强壮手脚身体,使耳聪目明,就可以了。不极尽五味的调匀和香气的调和,不招致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
衣服:冬天穿青色的衣服,又轻又暖和;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又轻便又凉爽,就可以了。
房屋:房屋四面可以抵御风寒,上面可以防御风霜雨露,房屋里面光明洁净,可以祭祀,墙壁足以使男女分别居住,就可以了。
丧葬:衣三件,足以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以使死者骨头朽烂在里面;掘墓穴,要深但不通泉水,尸体的气味不发泄出来,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因丧致哀。
铺张浪费则困,勤俭节约则昌,自古皆然。远古时期,物资匮乏,节用节俭便成为兴国利民的重要手段。因而,古时贤名的君主为提倡节俭,常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这些也是墨子认为当局的统治者应该学习的。
在古人的眼中,节俭,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须,同时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亦然。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节俭是长久国策,不是权宜之计。节俭,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地球上的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富裕还是贫穷,都需要厉行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节俭是对自身欲求有节制,对国家、民族、家庭、自我负责任。节俭是一种力量。节俭往往和进取、积极、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相关。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重视节俭,就能更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实现自己的追求。节俭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节俭,对任何人来说都刻不容缓。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萨姆·沃尔顿说:“我从很小起就知道,用自己的双手挣取一美元是多么艰辛,而且也体会到,当你这样做了,就是值得的。有一件事我和爸爸妈妈的看法一致,即对钱的态度:决不乱花一分钱!”
萨姆的节俭确实是出了名的。有亿万家财的他却驾着一辆老旧的货车;戴着印有沃尔玛标志的棒球帽;去小镇街角的理发店理发;在自家的折扣百货店购买便宜的日常用品;公务外出时,总是尽可能与他人共住一个房间,而旅馆多为中档的;外出就餐,也只去家庭式小餐馆……
萨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小镇的普通农民家庭,成长于大萧条时期,这一切造就了他这种努力工作和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当有一枚一便士硬币丢在街上时,有多少人会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我打赌我会,而我知道萨姆也会。”沃尔玛公司的一位经理这样说。
因为萨姆从小就体会到了每一分钱的价值,所以他亦深知沃尔玛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因此,他始终保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与一般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准没有太大差别。他坦言,并不指望自己的子孙将来为上学去打工,如果他们有追求奢侈生活而不努力工作的想法,即使百年之后,他也会从地底下爬出来找他们算账,所以,“他们最好现在就打消追求奢侈生活的念头”。
在很早的时候,萨姆的节俭就非常出名了。有一次,一名员工被萨姆派去租车,很快萨姆又叫他退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愿租用任何一种比小型汽车更大的汽车。这位员工进一步解释了萨姆这一行为:不愿意让人看见他用的东西比他下属使用的更好,萨姆也不会住在比他下属所住的更好的旅馆里,也不到昂贵的饭店进食,也不会去开名牌的汽车。
萨姆搭乘飞机时,也只买二等舱。有一次萨姆要去南美,下属只买到了头等舱票,结果他很不高兴,但是也不得不去,因为这是最后一张票了。他的助手说:“这是我知道的他惟一一次坐头等舱的经历。”萨姆在自传中写到:
“当我已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准备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时,我早已对一美元的价值怀有一种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珍重态度。”
智慧金言
张瑞敏说过:不简单,就是将简单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将容易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对。平凡与不凡只一步之遥,从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克煤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持之以恒,你我就是成功者,你我就是伟人。只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并坚持下去,你很快就会发现一美元的真正意义。
勤俭节约则昌
关于节俭,宋儒司马光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随,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当时就有人讥笑司马光糊涂,不开化,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人生活上俭,需求上就少,欲望少,就可直道而行;而多欲,则必贪富贵,想富贵,但钱不够用,这样在官则必贪,在民则必盗。
司马光的要义在崇俭鄙奢,以为俭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美德,弃俭而尚奢,无异于本末倒置,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从老年人的角度视之,年青一代不知世事艰难,更不明“梁肉不企骄奢,而骄奢自来”的道理。且年轻人正在长知识、求进取之时,在物质享受上耽陷太多的精力,过于追求美食、鲜服,就会徒耗许多宝贵时间。其实这不仅仅是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如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风气和修养的问题。司马光反对当时风俗侈靡,请客送礼,大肆铺张,坚持淳厚风俗、以俭为美。这使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起今天的情况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年轻人讲享受,谈消费,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观念上完全不同了。司马光若能看到今天的情况,真不知该发何议论!或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观念自然要变,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是会随之变化的,有何可非议的呢?其实,这里边有个作风的问题。过于吝啬自然可笑,肆意铺张浪费则更属可恶。穿往于细事之中,礼尚往来之际,确有个修养问题。将物质文明孤立起来,抽掉了精神文明,无论如何总是一种缺憾。司马光“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的说法就非常可取,无论朋友亲戚,常聚常会,年节假日纪念性或象征性的礼品相酬,彼此其乐融融。情厚不在礼重,反之,情薄而处利害中倒可能要以厚礼维系。那种以厚礼相交的友情不是很悲哀、很尴尬的事吗?
司马光还列举了大量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恐怕亦不乏实例,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举出一些。
智慧金言
俭是一种克制,奢是一种放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克制和自持,是不可想象的。明代姚舜牧说得好:“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洋人歌德说得亦好:“低等动物受它的器官的指导;人类则指导他的器官并且还控制着它们”“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司马光文中历数了不少一败涂地者,这是很值得那些在物质欲望方面恶性膨胀之领导者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