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译文
所以墨子认为有天志,就像制车轮的师傅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没有区别。现在车轮师傅拿着他的圆规,将用以量度天下圆与不圆,说:“符合我圆规的,就是圆:不符合我圆规的,就是不圆。”因此圆和不圆,都是可以知道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关于圆的法则是明明白白的。木匠摹着他的方尺,将以量度天下的方与不方,说:“符合我方尺的就是方,不符合我方尺的,就是不方。”因此方与不方,都是可以知道的。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确定方的规则十分明确。所以墨子认为上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众发布文学与言谈。观察他们的行为,顺从上天旨意的,就是好的言行;违反上天旨意的,就是不善的言行。考察他们的言谈,顺从上天旨意的,就是好的言谈,违反上天旨意的,就是不好的言谈。观察他们的刑政,顺从上天旨意的,就是好的刑政;违反上天旨意的,就是不好的刑政。所以设置这个天志作为法则,建立这个天志作为标准,将以此去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跟不仁,这就好像分别黑白一样容易。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大夫、君子们,如果内心确实想要遵循天道,造福民众,考察仁义的根本,对上天的旨意不能不颓从呀。顺从上天旨意的,这就是仁义的标准。”
解读
在墨子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人民生活颠沛流离,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乱不得治。他虽有治国的抱负,但因自己身份的低微,不能实现。因此只能求助于上天、鬼神,认为他们一定能掌管天子,并协助他们治理好国家,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志”说,其实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认为上天是万能的,可以掌管一切。
通过制车轮的师傅和木匠,来说明上天有意志,并把它作为一个准则,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仁与不仁,最后得出只有顺从天意,才能造福民众,这才是“义”的准则。
活学活用
墨子的“天志”说主要是说明一切都由上天决定的,不能随心所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张防就是因为无视上天的存在,利用权势无恶不作,而最终被流放边疆的。
宫廷争斗
因中常侍张防利用权势,接受贿赂和请托,虞诩曾多次请求将他法办,但都被搁置,一直没有回音。虞诩不胜愤慨,于是自投廷尉监狱,上书顺帝说:“过去,安帝任用樊丰,废黜皇室正统,几乎使社稷灭亡。现在,张防又玩弄权势,亡国之祸将再降临。我不忍心和张防同列朝廷,谨自囚于狱,让陛下发落,免得让我重蹈杨震的覆辙!”奏章呈上后,张防在顺帝面前流泪哭诉,于是,虞诩坐罪,被遣送到左校罚作苦役。而张防仍然不肯放过虞诩,必欲置他于死地。两天之内,虞诩被传讯拷打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虞诩回答说:“我宁愿倒在屠刀之下,让远近的人部知道我的心愿!如果忍气吞声地自杀,谁来为我分辨是非呢?”浮阳侯孙程和祝阿侯张贤相继请求面见顺帝,孙程说:“陛下当初和我们起事的时候,常痛恨奸臣,深知他们会使国家倾覆。而今他即位以后,却又纵容和包庇奸佞,又怎么能责备先帝不对?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却被逮捕囚禁。中常侍张防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反而陷害忠良。今观天象,客星守羽林,是宫中有奸臣的征兆。应该急捕张防下狱,以堵塞上天所降的灾异。”当时,张防站在顺帝背后,孙程大声呵斥张防说:“奸臣张防,为何不下殿去!”张防迫不得已,只得小步疾走退入东厢。孙程又对顺帝说:“陛下,请立即下令逮捕张防,不要让他去向您的奶母求情!”顺帝征求尚书们的意见,尚书贾朗与张防素来交好,遂争辩说虞诩有罪。顺帝疑惑,对耿程说:“你们先出去,我想要好好考虑考虑!”于是,虞诩的儿子虞口和门生一百余人,举着旗帜,等候中常侍高梵的车子,向高梵叩头,血流满面,申诉虞诩被冤枉的情况。高梵入宫后,将情况禀报顺帝。结果,张防因罪被流放到边疆,尚书贾朗等六人,有的处死,有的免官,并于当天释放了虞诩。孙程又上书陈述虞诩有大功,措辞甚为直率激烈。顺帝感动醒悟,又任命虞诩为议郎。几天后,虞诩又被擢升为尚书仆射。
智慧金言
墨子说:“有所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则夫天亦且不为人之所欲,而为人之所不欲矣。”也就是如果你不顺应上天的意愿,上天就不会让你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吕纂之死
后凉王吕纂生性喜欢喝酒,爱好打猎,太常杨颖劝告他说:“陛下顺应上天的意旨,接受治理国家的重任,就应当用符合正道的方式恪守自己的使命。现在,我们国家的疆土面积一天比一天缩小,仅仅局限在坎坷不平的两道山岭中间,陛下不小心谨慎地早晚思虑用什么办法恢复弘扬祖先的事业,反而沉溺于游玩打猎。不把国家的事情当做一回事,依臣下的意见,这样是很危险的呀!”吕纂非常谦恭地向他道歉,感谢他的提醒,但是始终没能改过。
番禾太守吕超擅自攻击鲜卑部落的首领思盘,思盘派其弟乞珍向吕纂告状。吕纂命令吕超和思盘都到朝中来。吕超很害怕,到了姑臧之后,私下与殿中监杜尚交好。吕纂召见吕超,斥责他说:“你仗势自家兄弟勇武,结成一伙,竟敢欺侮到我的头上,我应当杀了你,天下才能安定吧?”吕超磕头认错。吕纂本来只是想恐吓一下他,并没有杀他的意思。所以,把吕超、思盘以及大臣们全部带到内殿,一起赴宴。吕超的哥哥中领军吕隆在宴会上不断地向吕纂劝酒,致使吕纂酩酊大醉,然后睡眼朦胧地乘坐着人拉的辇车,带着吕超等人游玩观赏禁宫。到了琨华堂东阁,辇车过不去,吕纂的亲信将领窦川、骆腾便把佩剑取下,倚放在墙上,然后把车推过阁去。吕超突然拔剑刺杀吕纂,吕纂赶紧下车来擒拿吕超,被吕超在胸口刺穿—个血洞。窦川、骆腾赤手空拳与吕超格斗,也被吕超杀掉。吕纂的皇后杨氏闻讯后赶出,命令禁卫军攻击吕超,但殿中监杜尚却出来阻止他们动手,因此士兵们纷纷扔下武器,不参加战斗。此时,将军魏益多进宫,把吕纂的脑袋砍下来,杨皇后说:“他人已经死了,尸体跟泥土和石头那样,再也没有什么知觉了,你又怎么忍心去摧残他的尸骸呢?”魏益多大骂杨皇后,接着把吕纂的人头拿出去对外宣布:“吕纂违背先帝的遗嘱,杀害了太子,自己夺占皇位,并且荒淫、残暴、凶恶。番禾太守吕超顺应人心,将他除掉,使国家的宗庙社稷得到和平安宁,凡是我国的官民人等,都应该一起庆贺!”
智慧金言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墨子所提倡的“天志”就是用来衡量王公大人和天下万民言行的尺度的。墨子认为只有“天志”才是人类行为的客观标准。
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何哉?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明于小不明于大也?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何以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以处人之家者知之。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处人之国者乎?”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国者,不可不戒慎也。”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极戒也,吾以此知大物则不知者也。
译文
墨子说道:“天下之所以发生动乱,它的原因该怎么说呢?这就是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都是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怎么知道他们只明白小道理而对于大道理不明白呢?以他们不明白上天的旨意就可知道。怎么知道他们对于上天的旨意不明白呢?从他们处理家族的情况可以知道。假如现在有人在家族中犯了罪,他还有别的家族可以逃避,然而父亲以此告诫儿子,兄长以此告诫弟弟,说:“警戒呀l谨慎呀!居住在自己人家里,不警戒,不谨慎,却能有居住在别人的国家里的么?”现今居住在这个国家中犯了罪,将还有别国的处所可以逃避,然而父亲以此告诫儿子,兄长以此告诫弟弟,说:“警戒呀!谨慎呀!居住在别人的国度里,不可不警戒、谨慎呀!”现今的人都居住在天下而侍奉上天,如果得罪了上天,将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了。然而没有人知道以此互相警戒,我因此知道他们对大道理不明白。
原文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侯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曰:谁为贵?谁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然则义果白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译文
所以墨子说道:“警戒呀!谨慎呀!一定要做上天所希望的,而要去掉上天所厌恶的。”上天所希望的是什么呢?所厌恶的是什么呢?上天希望义而厌恶不义。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因为义即是正。怎么知道义就是正呢?天下有义就治理,没有义就混乱,我因此知道义就是正。然而所谓正,没有下级匡正上级的,必须上级来匡正下属。所以庶民百姓不得自己擅自肆意去从政,有士来匡正他;士不得肆意去做,有大夫来匡正他;大夫不得肆意去做,有诸侯去匡正他;诸侯不得肆意去做,有三公来匡正他;三公不得肆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天子不得肆意去做,有上天匡正他。现在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对于天子匡正天下都很明白,但对上天匡正天子却不明白。所以古代的圣人明白地将此道理告诉人们,说:“天子有优点,上天能奖赏他:天子有过失,上天能惩罚他。”如果天子赏罚不当,刑罚不公,天就会降下疾病灾祸,霜露失时。这时天子必须要喂养牛羊猪狗,洁净地整备粢盛酒醴,用来祭祀上天并向上天祈求降福。但我从来就不曾听说过上天向天子祷告和求福的。我由此知道上天比天子高贵、庄重。所以义不从愚蠢而卑贱的人中产生,必定从高贵而聪明的人中产生。那么谁是高贵的?上天是高贵的。谁是聪明的?上天是聪明的。既然如此,那么义果真是从上天产生出来的了。现今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如果希望行义,那么就不可不顾从上天的旨意。
原文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犓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之四境之内,故爱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译文
问:顺从天意应怎样做呢?回答说:上天会兼爱天下的人。怎么知道上天是兼爱天下的人呢?因为上天对人民的祭祀全都享用。怎么知道天上对人民的祭祀全部享用呢?自古及今,没有一个远方孤僻的国家,不都是喂养他的牛羊狗猪,洁净地整备酒醴粢盛,用以祭祀山川、上天、鬼神,由此知道上天对人民的祭祀全部享用,假如兼而食之,必定会兼而爱之,就好像楚国、越国的君主一样。现在楚王在楚国四境之内享用食物,所以爱楚国的人。越王在越国四境之内享用食物,所以爱越国的人。现在上天对天下兼而享用。我因此知道它兼爱天下的人。
原文
且天之爱百姓也,不尽物而止矣。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详。曰:“谁杀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曰:“天也。”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爱百姓厚矣,天之爱百姓别矣,既可得而知也。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抎失社稷,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业万世子孙继嗣,毁之贲,不之废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