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四川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形成盆地,秦岭、大巴山挡住北来寒流,东南向的海洋季风可直达盆地。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18℃,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十分适合茶树生长。川红工夫生产于四川东南部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津、内江、涪陵四地区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采摘期长,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以上。秋茶产量占全年的30%左右。
川红工夫的品质特点:条索肥壮、圆紧、显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香气清鲜带果香,滋味醇厚爽口,汤色浓亮,叶底红明匀整。
(5)宜红工夫
产于湖北宜昌、恩施两地。湖北宜昌地区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茶圣陆羽曾把宜昌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宜红工夫产地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无霜期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分属于酸性黄红壤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宜红工夫的品质特点: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鲜纯,汤色、叶底红亮。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的现象产生,是我国高品质的工夫红茶之一。
(6)闽红工夫
系福建特产,由于茶叶产地不同,茶树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又分为白琳工夫、坦洋工夫和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山上植被繁茂,岩壑争奇,茶树生长在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自19世纪50年代白琳工夫产生以来,人们不断改进提高制作方法,精选福鼎大白茶的细嫩芽叶制成的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香气鲜爽,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桔红”意思是像桔子般红艳的工夫红茶,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白琳工夫的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绒球状,色泽黄黑;冲泡后,香气鲜爽带甘草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
坦洋工夫:产于福建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一带。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从此后,茶商纷纷进山采购,并设立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坦洋工夫的品质特点:外形细长匀整,有白毫,色泽乌黑有光泽;冲泡后,香气清醇甜和,滋味鲜醇,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主产地为政和县。政和县全县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5℃,年降水量为1600毫米以上,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土层深厚,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政和工夫一经问世,即享有盛名。但60年代后,因改制绿茶,仅保持少量生产。
政和工夫的品质特点:政和工夫有大茶和小茶之分。大茶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近似滇红,但条索较细,毫多,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汤色红浓,叶底肥壮:小茶用小叶种茶树原料制成,条索紧细,色泽暗红,冲泡后,香似祁红,滋味醇和,汤色浅,叶底红匀。
(7)湖红工夫
湖红工夫主要产于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工夫红茶之一,对我国工夫红茶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湖红工夫据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记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至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湘阴、平江、浏阳、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最低仅为2~3万担(1949年)。50年代开始恢复红茶的生产,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高达40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万担,成为我国工大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湖红工夫的主产区安化、新化、涟源一带,位于湘中地段,处雪峰山脉,位于资江中游,四季分明,土壤为红黄土,微酸性,适宜茶树生长。湖南不但产制红茶经验丰富,而且具有众多的适制红茶品种的种质资源。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先生评论湖南:“这里有同祁门和宜昌一样为国外所欢迎的高香红茶,还可以栽培和发展与云南相同的国际上著名的大叶种红茶。”
湖红工夫的品质特点:安化所产,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锋毫好,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所产,香高,但欠匀净;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香高味厚;新化、桃源所产,条索紧细,豪较多,锋苗好,但叶肉较薄,香气较低;涟源所产,条索紧细,香气较淡。
(8)越红工夫
产于浙江省绍兴、诸暨、嵊县等县。浙江省系我国绿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早期平阳、泰顺等地生产的工夫红茶称为“温红”,但品质较差,为外销低级红茶。1955年绍兴、诸暨、嵊县等县,由绿茶生产改为红茶生产,后又扩大至长兴、德清、桐炉等县,称为“越红”。越红工夫以条索紧结挺直,重实匀齐,显锋毫,净度高的优美外形著称。杭县、富阳县部分地区生产的称为“杭红”,后因龙井、旗枪的发展,杭红很少生产。另外杭州市周浦的湖、上堡、张余、冯家、社井、上阳、下阳、仁桥一带还生产“龙井红茶”——“九曲红梅”,以湖埠大坞山所产最佳,据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外形条索细如发丝,抓起来相互钩挂呈环状,色泽乌润,滋味浓郁,香气芳馥,汤色鲜亮,叶底红艳成朵。九曲红梅系内销的高级工夫红茶,其品质优异,畅销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
越红工夫的品质特点: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叶底稍暗。
2.小种红茶
起源于16世纪,是福建省的特产。小种红茶的产生说法不一,当地有这样一个故事:清道光末年,局势动荡不安,有一支军队,从福建崇安的星村经过,占领了当地的茶厂,当时厂里有很多没有加工的青茶,这些青茶因为潮湿发酵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厂主非常着急,赶紧用炒锅和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后运往福州试销。不料这种特殊香味的小种茶,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从此小种红茶风靡一时。
小种红茶因产地和品质不同,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坦洋、古田、沙县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小种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在小种红茶中只有正山小种经久不衰。
正山小种“正山”之意,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崇安县星村的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的北段,地势高峻,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该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因此茶蓬繁茂,叶质肥厚嫩软。
正山小种的品质特点:外形条索肥厚重实,色泽乌润有光泽,冲泡后汤色艳红,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圆汤,气味芬芳浓烈带松烟香。加入牛奶,茶香不减,形成糖浆味奶茶,甘甜爽口,别具风味。
3.红碎茶
红碎茶是国际茶味市场的大宗产品,目前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发展,则是近30年的事。
红碎茶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将鲜叶经加工后制作成颗粒状,与普通红茶的碎末,不可混为一谈。红碎茶的制作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传统红碎茶:是指按最早制造红碎茶的方法,即茶叶经萎凋后采用平揉、平切,再经发酵、干燥制成的红碎茶,滋味浓,但成本高,产量低,在我国仅有很少地区生产。这种制法产生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产品。
传统红碎茶的品质特点:颗粒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香气浓烈,滋味醇厚,汤色红浓。
非传统红碎茶:又分为洛托凡红碎茶(Ro-torvane)、C·T·C红碎茶、L·T·P红碎茶。
洛托凡红碎茶:又称转子机红碎茶。这种红碎茶制造时,揉切工序是由转子机完成的。我国转子机制法系于70年代在广东英德、江苏芙蓉等地率先采用的。该茶除具有外形美观、色泽乌润等特点外,内质浓度较传统红碎茶好,而且成本较低,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所采用。
洛托凡红碎茶的品质特点:条索紧卷呈颗粒状,色泽乌润或棕黑油润;汤色浓亮,香气浓烈,有较强的刺激性。
C·T·C红碎茶:是指揉切工序采用C·T·C切茶机切碎制成的红碎茶。1982年海南南海茶厂引进C·T·C制法的机械生产红碎茶,但没有大面积推广。
C·T·C红碎茶的品质特点:外形紧实呈颗粒状,色泽棕黑油润,冲泡后香味浓强鲜爽,叶底红艳匀齐,是国际卖价较高的一种红茶。
L·T·P红碎茶:是指劳瑞式(Laurie TeaProcesser)锤击机切碎而制成的红碎茶。因色泽欠佳,不利拼和,因而目前未能大面积推广。
L·T·P红碎茶的品质特点:外形颗粒紧实匀齐,色泽棕红,欠油润;香气鲜爽欠浓强,叶底红艳细匀。
乌龙茶种类
乌龙茶又名青茶,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是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浓鲜。乌龙茶由于产地、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
1.闽北乌龙茶
花色品种很多,最负盛名的是武夷岩茶,如大红袍、肉桂、白鸡冠、铁罗汉、千里香、水金龟、不知春等。闽北乌龙除武夷岩茶外还有闽北水仙、闽北乌龙等品种。
(1)武夷岩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和江西接壤的崇安县境内,所产之茶久负盛名,蜚声中外。它的创制和发展在世界茶叶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武夷山是我国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将鲜叶制作成饼状,以“森伯之祖”而闻名。在唐代武夷茶就已经作为馈赠的珍品了。到了北宋时期,民间斗茶盛行,武夷茶作为贡茶,技术和品质不断改进,制作出的外形精美的龙团、凤饼可与黄金争价,而且数量极少。到了元代,武夷山设立“御茶园”专门从事御茶生产。明代武夷山自安徽传入松萝茶制法,改进了岩茶的加工过程,使岩茶气味更清香,并停止团茶制造,改为散形茶,就成为现有岩茶的前身。明朝末期,武夷岩茶声名远播,结果引起了大小官吏的种种敲诈勒索,茶农不胜其扰,纷纷逃离茶区,以致出现山荒茶枯,一片衰败的景象。18世纪中叶,武夷茶又开始复兴。18世纪末期武夷岩茶销往欧美等国,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被誉为“百病之药”。
武夷岩茶之所以独具神韵,久负盛名,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优越的生长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山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岩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岩茶区内,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雨量充沛,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山涧岩壑之间,到处幽涧泉流,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茶园大多在山坑岩壑之间,四周山峦做屏障,为茶树遮挡阳光。日照短、无风害,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岩石风化后的园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为茶叶化学成份的形成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武夷山是天然的植物园,茶树品种也十分丰富。山中生长着世代流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
武夷岩茶独特的制作工艺更决定了岩茶的优良品质。武夷岩茶制作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的精华,又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岩茶的制作技术日臻完善。
岩茶的采摘不同于其他茶类,标准采法是“三叶半开面”,即顶端驻芽开一半,以下三叶全展开时最好。采摘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鲜叶力求新鲜完整。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次之。名丛、单丛的鲜叶分开制作,务使成为尽善尽美的成品。
武夷岩茶产茶地点不同,品质也不尽相同,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香高味醇厚,岩韵特显。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称为半岩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崇溪、九曲溪、黄柏溪溪边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称洲茶,品质又低一等。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点:条索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油润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冲泡后香气馥郁隽永,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清活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绿叶红镶边”,呈三分红七分绿,且柔软红亮。
武夷岩茶品名众多,而又各具特色,武夷名丛属岩茶之王,在名丛中,又以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武夷四大名丛最为珍贵。
大红袍:在武夷名丛中享有最高声誉。它既是茶名,又是茶树名。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巢的高岩峭壁上。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随水滴落的还有丰富的有机质化合物,形成大红袍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其它名丛冲泡七次后茶味已极淡,但大红袍冲泡九次后仍保持原茶真味,不失桂花香。
铁罗汉:武夷山最早的名丛,茶树生长在武夷山慧苑岩的鬼洞。
白鸡冠:成名于明代,早于大红袍。茶树原生长在武夷山慧苑岩火焰峰的外鬼洞中。因茶树嫩叶白中带嫩黄色,叶片向上卷曲似鸡冠故得名。
水金龟:据说该茶长在武夷山天心崖葛寨峰下,属天心寺庙所有。后经大雨冲至牛栏坑半山岩石凹处,为此,兰谷山业主就势砌石保护此茶。这种茶树与众不同,枝条纵横交错,形似龟背上的花纹,且绿叶浓密,油光发亮,似只大金龟,故命名为水金龟。
(2)武夷肉桂
又名肉桂、玉桂,因具有典型的桂皮香而得名,原产于武夷山慧苑岩,另说原产于武夷山马振峰,现产于武夷山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桂林岩等峰岩之中和九曲溪畔,种植面积达1700多亩以上。
“武黄名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蒋叔南《武夷山游记》)肉桂茶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高持久备受人们的欢迎。肉桂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泽。叶背有青蛙皮状白点。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香,冲泡四五次后仍有余香。滋味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