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东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茈鱼、何罗鱼看来是同一种鱼.至今也不知道何罗鱼是什么样的。我们只好自己来分析。鲋鱼又名鲫鱼,在分类学上属鲤科,鲤亚科,鲫属。“一首而十身”,我们日常所知的,章鱼有八只足,乌贼有十只足,八只短足围口而生,另有两足特别长,主要用于捕捉食物,称为捉足。乌贼体型与鲫鱼相差不多,区别在于茈鱼是十身,而乌贼是十足。现在我开始提问,请你描述一下乌贼.你说“一首十足”,那么我问你乌贼没有身子吗?你可能会修正一下你的概念,改成“一首十身”。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身子和足的概念并不是太明确,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造成了描述上的混淆。袁珂《山海经校注》“‘蘼芜’郭璞注云:香草。”“其臭如蘪芜”是说茈鱼的味道很好。乌贼的味道我们大家都知道。“其音如吠犬”这的确很难解释,但是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大多是会发声的。鲶鱼发出“咚咚”声像军鼓,河豚鱼、刺豚则发出“呼噜”打鼾声,虾群发出连珠炮一般的海底噪声,章鱼也能发出尖叫声。不管这种叫声算不算“犬吠”,我们看到《山海经》的作者已经尽力去详细地描述了,只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和概念的不明确,才造成了我们难以理解的局面。
再看“青丘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北山经)“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鲚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袁珂《山海经校注》说“人鱼即大鲵”。大鲵,别名娃娃鱼,两栖类,属于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davidianus。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一般为1.3米,个别可达1.8米,体重一般为20~30公斤。四足,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叫声如婴儿,以水中的鱼、虾、蛙、蟹和陆地的鸟、鼠、蛇、昆虫为食,喜穴居,肉味鲜美,视为珍品。大鲵与上面所说的“人鱼”是很相像的,体型和狐狸差不多,叫声也像婴儿,肉食性,吃人也不是怪事(大鲵性凶猛,小鲵则比较温顺,这是两种类型,注意区分!)。但是“九条尾巴”却让我们无法继续深入探讨,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初民神化的,是不足信的。但是我们知道低等两栖类动物再生能力都比较强,比如和大鲵同类的“蝾螈”,这种生物尾巴断了大都是可以重新长出来的。那么大鲵有这样的再生能力吗?当然,因为大鲵和蝾螈不但是同属两栖类,还同属于有尾目,只不过大鲵属隐鳃鲵科,蝾螈属于蝾螈科。看到这里我们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个“九”字并非指的是实数,而是指大鲵的尾巴生命力很顽强,断了可以再生。你可能不相信,再看我们的俗语“猫有九条命”。猫真的有九条命吗?当然没有,只是它的生命力太顽强,所以才被人形容为命很多即“九条命”。同样的道理,大鲵的尾巴也只有一条,只不过断了可以再生,初民就认为大鲵有很多条尾巴!所以用“九尾”来形容大鲵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解释科学根据不是很足够,但是可以聊备一说。)
“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獐,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食之无卧。”(《南山经》)这些看起来就比较奇怪了,颇有些三头六臂的神话意味。但是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身边,就会觉得这些再平常不过了。比如老虎和狮子杂交的后代狮虎兽,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比如说连体婴儿,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啰嗦了。再比如,双黄鸡蛋孵出来的是什么?当然是双胞胎小鸡,虽然连体的我没见过,但是真实性几乎不用怀疑。三脚鸡、两头蛇之类新闻经常会有报道。还有很多我没法亲自证实的,虽然说假新闻很多,但是也不至于一个真的也没有。下面列举几个:
1.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发现了一只长有四条腿、有两个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鸽子。据南澳镇水头村养鸽场的饲养员说,这只长有四条腿的小鸽子是双黄蛋孵化出来的,多长出的两条腿只有正常腿的一半大小。这只奇特的小鸽子除了长有四条腿外,还长有两个消化系统和两个排泄系统.所以特别能吃,一天吃的食物是正常小鸽子的二三倍。(广州日报/记者李宜通讯员李东生、马丽娜摄影报道)
2.汕头澄海市莲华镇碧砂乡发现一只罕见的四脚雄鹅;汕头中山公园动物园收养了一只长着四只脚、通体洁白的鸭子。(记者杨迎春通讯员林子海、林鹏、周英炜摄影报道2002/7/18)
3.匈牙利通讯社报道,匈牙利东部博尔绍德州博尔德瓦村的一只母鸡上周孵出12只小鸡,其中一只竟长有四条腿。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只小鸡走路时四条腿都能发挥作用,而且跑起来也比其他伙伴要快。当地兽医在看了这只小鸡后说,这鸡来自一个双黄蛋,其中一个蛋黄发育成了小鸡,而另一个只发育成了两条腿,但少见的是这两条腿也能活动自如。
4.2002年5月31日,北京晚报报道,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江天华镇大佛寺里有座庙,庙里聚集了一群奇禽:一只鸭子四条腿、一只公鸡立着走。5.北京青年报2001年10月8日,本报记者蒋朔摄影报道:这条奇特的双头蛇约长26厘米,深灰色,身上有花纹。两个蛇头大小相同,一左一右长在蛇的前部,每个蛇头都有自己的蛇眼和蛇嘴,现已送到大兴野生动物园。动物专家鲍文勇仔细察看后说,此蛇是农村比较常见的草蛇,只有半岁左右,无毒。长出两个脑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农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污染,都可能引发这种基因突变。据了解,双头蛇目前暂由大兴野生动物园保护饲养,爬行动物专家还将对它进行进一步研究。
6.天府早报2001年11月5日“神猫”只有3只脚,没尾巴。(早报讯记者李晓波)
7.云南日报2001年11月30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镇龙潭村第六村民小组李平家,有一头长了四只耳朵的小猪。(郑加升、肖丽春城晚报)
8.哈尔滨日报2001年9月25日哈市道里区新农镇前肖家村发现一“怪物”:长着耗子头,蛇尾巴,鸡爪子,身体比一只猫还大。村里的居民没人认得,有的主张打死它,有的担心这是稀有动物,要喂养它。经东北林大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院长吴建平鉴定,这个“怪物”是麝鼠,俗称“水耗子”。(记者曹晓霞)
9.2003年7月武汉专讯近日,汉川市马口镇一居民家的一只猫一气生下6只小猫,其中4只竞连成一体。“昨日中午,记者在马口镇回归门附近的陈某家,看到了出生三天的‘四连体’小猫,其中3只肚脐紧紧相连,另一只尾部与其他3只小猫的肚脐相连。4只小猫两黄两黑‘拧’在一起,爬行时4只猫相互挣脱,并因疼痛而嘶叫。陈某称,7月29日上午10时,母猫经过两天挣扎,异常难受地生出“连体猫”,现在6只小猫和猫妈妈的身体状况都很好。武汉大学环境科学院胡鸿兴教授分析,可能是猫胎在发育时,某个部分挨在了一起。也不排除受基因突变,或环境、营养等因素影响所致。”(武汉晚报)
以上所叙述的都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就是基因突变是真实存在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头鸟”、“两头蛇”这些都是极有可能存在过的。如果上面的例子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林景星博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现代生态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的文章可以打消很多人的疑虑,具体可参见《自然之友通讯))2001年第1期“环境变化与生命和人群健康的关系”(自然之友的网站是http://www.fon.org.cn)由于篇幅太长,所以在这里只引用林博士的一个例子。
“一只青蛙三条腿。199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河流和湿地里发现有青蛙三条腿,严重畸形。开始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这是偶然现象,不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青蛙,达10%。其中有一种叫雕蛙,畸形个体达75%,比例很高。这么高畸形的个体,有必然原因。后来明尼苏达州的研究人员把畸形青蛙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的爪蛙作实验。结果证明在这种水里培养的爪蛙100%胚胎畸形。这说明不是个体的畸变,而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结果。这个是外国的情况,中国也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无法再回避这种现实,动物的基因突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两头也好,九头也好,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是99%。
“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南山经》)“尧光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这两种动物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冬眠”,我们再次发现,《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夸大事实,只是因为他不了解什么是冬眠,所以才用了“冬死而复生”这样的词语,让我们看起来比较奇怪和神化。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西山经》)我们知道鹤类、鹳类、鹭类、鹜类(所有涉类)睡觉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是“金鸡独立”,这正好是夜晚鹤类睡觉的情景。
“带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北山经》)“亶爰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南山经》)自为牝牡并不是很奇怪的事,黄蟮、蜗牛、蚂蟥、蚯蚓都是雌雄同体。虽然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卵生。但是,还有少数鱼类为雌雄同体,如鮨属的多种鱼,能自体受精。黄鳝可产生性逆转,即生殖腺从胚胎到成体都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发育到成体产卵后的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从而变成雄性。一般来说哺乳动物是没有雌雄同体的。但是科技日报(2000—09—11)报道:科学家在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发现,在当地生活的北极熊有部分呈现出雌雄同体的性征。科学家认为,这是环境日益恶化引起的后果。岛上约3000头北极熊中,已有1.2%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变异。中新社广州2001年12月15日电: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邓春华教授给十六岁的天生雌雄同体的“小叶”(经诊断为“假两性畸型——真男而假女型”)作了变性手术。海南日报2001年11月2日报道了一只雌雄同体的羊。诸如此类的雌雄同体的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也限于确凿证据就不一一列出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的绝大部分描述,都是真实而客观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山经》和《海经》的差异。
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看了这些话可能吓了一跳,因为前后矛盾,《北山经》和《东山经》是比较朴实和简陋的,并没有把“夸父”神化,只不过稍微提及了一下,与常见动物无异;但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则比较神化夸父,而且记载实在有嫌详细丰满,并且不可思议,这和《山经》作者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山经》与《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山经》在尽力地描述山水金玉、动物植物形象及用途,祭祀方法及山神。《海经》则彻底放弃了对地理、矿产、动植物、祭祀方法的描述。它的叙事方式类似于记载掌故、佚文一般,再也没有实用的态度了,如“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海外南经》)再如“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海内东经》)诸如此类,这种神化的描述,使得整部《山海经》的可信性大大下降了,但是我们不妨抛开那些故意神化的词语,直接探求那个年代的真实。
综上所述,《五藏山经》对于鸟兽的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由于词汇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拼凑概念,“鸱目蛇尾”、“人舌能言”、“人面鱼身”、“一首十身”,诸如此类,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身上长了些类似鳞片的东西(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你来描述这个人,你最需要的词语是“鳞片”,但是你不能用这词(那时候还没有产生这个词,或者这个词还不普及),你只好用已知的动物来类比,你可能选择“龙”“鱼”“蛇”这些有鳞片的动物,所以你的答案不外乎“人首龙身”、“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山海经》中的类比大多是这样产生的,只因为一个词语“鳞片”,你就把一个稍有点奇怪的人描述成了古怪的动物。而且我们发现“三首”、“九头”、“九尾”、“四首十六足”这些非常莫名其妙的动物,我们身边就可以制造,其中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如果政府开放禁令,生物学家打乱基因重组,几乎可以产生任何古怪的动物。至于“六足四翼”、“一足”这类的怪异多是初民概念不清或者观察不仔细造成的,那更谈不上荒诞。
当然,也有一些怪兽是我们无法解释的,这些无需避讳,例如,《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水中兽,状如雕,有角,食人,是为蛊雕。我的生物学记忆中没有有角的动物吃人。比如说非洲野牛,异常凶猛,能撕碎狮子,但它是吃草的。讲个故事吧,法国18世纪有个古生物学家叫居维叶,一天晚上,月光满地,居维叶在睡觉,一个学生装扮成有蹄有角的动物发出怪叫来吓唬他,居维叶看了一眼说:“你有角有蹄子,你是吃草的。”说完了又接着睡。这样的怪兽我们就很难解释,只能暂且存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