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宠幸的妃子李夫人得病身亡,汉武帝为此朝不食、夜不寐,非常怀念李夫人。齐地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自称有招引鬼神的法术,可以引鬼魂与生人相见,来京求见汉武帝。这李少翁本来是一个少白头,可他却对汉武帝说自己已有二百多岁。汉武帝见有如此奇人,喜出望外,便让李少翁请李夫人回来。李少翁于是要了李夫人的衣服,在一间很清静的屋子里,用今天投影的原理,在帷幕上投出李夫人的幻影。汉武帝尽管没有能与李夫人言谈,但是毕竟在恍惚中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人,便认为李少翁果然有法术,遂拜李少翁为文成将军。李少翁受到汉武帝宠爱,整日与他谈论神仙的事情。有一天,汉武帝表示想见见神仙,李少翁欺骗汉武帝说:“陛下要想与神仙交往,就必须把宫室、被服等弄得如同神物。”武帝果真让人把宫殿的房顶、柱子、墙壁都画上五彩的云头、仙车,被服上也绣上了这类东西,可是等了一年多,根本见不到神仙的踪影。李少翁见骗术要败露,于是又想了一招来欺骗汉武帝。一次,李少翁在陪同汉武帝去甘泉宫的途中,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便指着牛对汉武帝说,这头牛肚子里面有一张帛书,上面写着一些让人无法看懂的隐语。汉武帝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命人剖开牛肚,取出帛书放在手中细细端详。幸好汉武帝还没有糊涂到无知的地步,经过辨认,发现是李少翁的笔迹,当即就醒悟了,明白是李少翁从中做了手脚,于是杀掉了李少翁。
汉武帝虽然让李少翁欺骗了一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他对神仙方术的迷恋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过了不久,又有一个叫栾大的方士求见汉武帝,对汉武帝说:“我从前在海里来往,碰到过仙人安期生,拜他为师,学到一些法术。我可以用法术点石成金、堵塞黄河、炼出长生不老之药。”对这样的鬼话,汉武帝竟然也相信了,他马上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和大通将军,京城中的侯王将相见汉武帝如此厚待栾大,也纷纷备下厚礼奉赠。但栾大似乎不稀罕这些官衔,于是汉武帝又加封其为乐通侯,并把公主下嫁给了他。可是过了一年多,栾大既没能堵塞黄河,也没有能够炼出黄金,汉武帝这才明白自己又受骗了。
但是汉武帝迷恋神仙鬼怪的悲剧还是没有到此结束,接着又发生了“巫蛊之祸”。巫蛊,是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指巫师使用巫术诅咒转而嫁祸于人。
公元前92年的一天黄昏,汉武帝正在宫中闭目养神,朦胧之间,看见穿一身黑衣的魁梧男子,手提利剑,闯入宫中,即要行刺。武帝急忙起身高喊:“有刺客!快拿下!”宫中侍卫闻声而至,却未见任何踪影。侍奉在汉武帝身边的几名宫女也根本没有看到刺客,她们心里明白,是老皇帝神情恍惚中的梦境,可是谁也不敢说出真相。汉武帝却不肯罢休,在宫中和京城接连搜寻了十一天,毫无结果。武帝暗想:我明明看到了刺客人宫,却为什么查不到呢?难道是鬼神作怪?
恰在这里,卫皇后的外甥公孙敬声倚恃与汉武帝的特殊关系盗用军费一千九百万钱,事发后被捕入狱。当时官府正在追捕一名游侠朱安世,公孙贺便上书汉武帝,请求让公孙敬声捕拿朱安世以赎罪。可是未曾料想,朱安世在狱中上书汉武帝,揭发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在汉武帝经过的甘泉官埋下木偶人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查实以后大怒,将公孙贺父子处死并灭门九族,卫皇后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也被杀。
自从公孙贺父子巫蛊案发后,从宫中、朝廷直至民间,掀起了一股揭发巫蛊之风。一些酷吏乘机兴风作浪,江充便是其中一人。这江充原是赵敬肃王的门客,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太子丹,但是后来江充得罪了太子丹,便逃到长安,靠告发太子丹的隐私,得到汉武帝的信任,被任命为绣衣使者,负责督察京城及周围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一次,江充发现皇太子的家臣驾车行驶在皇帝的专用车道上,便当场扣下了他们的车马。皇太子刘据派人向他求情,江充不理,由此与太子交恶。
巫蛊事起之后,汉武帝便命江充搜查巫蛊,江充自认为了得罪太子,害怕将来太子报复,于是就利用搜查巫蛊的机会来陷害太子。他先向汉武帝报告说宫中有益气,然后从不得宠的妃子夫人宫人搜起,一直搜到卫皇后宫中,据说果然在太子宫找到了木偶人。皇太子刘据得知后,十分恐惧,害怕无法辩白,于是先发制人,发兵叛乱,结果失败。卫皇后在宫中自杀,皇太子刘据逃到湖县后,由于官兵追捕,也被迫自杀。
汉武帝迷恋神仙方术,巡游无度、奢侈腐化、众叛亲离,但最终仍然难逃一死,没能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
【智慧金言】
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而这八苦统统出自欲念,贪得无厌,永不知足。为此,佛陀说了几十年的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人们解脱烦恼,脱离欲海,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解脱道理:“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
气盛神全,神全身健
【原典】
悲莫悲于精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二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解读】
中医讲人有七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悲哀就是其中之一。俗话说“哀莫大干心死”,为什么呢?
中医里讲的精是构成人生的基本要素,是宇宙当中的某种“精微物质”。它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我们的先天,二是来自于我们每天的饮食,即为水谷之精。打个比方,精就好像是一种原材料,比如粮食就是一种原材料,它可以加工产生食物、药品、酒精、化工产品等。精这种原材料也可以产生出气、血、津液等人身的必需品。
我们身体平常得到精,就把它贮藏起来,就好像工厂囤积原材料一样,等身体有需要的时候,再把它加工成产品。精和气,是一种东西的二个方面,在身体里面流动着的,就叫做气,而贮藏不动的就叫做精。
悲哀是一种情绪,但它却牵涉到全身的运作。中医讲忧悲伤肺,伤肺则气消,气消则心虚,心虚则更悲。看看,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十分悲痛的时候,身体里的气就被大量消耗掉了,当你痛哭的时候,会上气不接下气。
气不足的时候怎么办?当然要生产出更多的气进行补充。用什么来生产呢?当然是用精这种原材料来生产。如此一来,原材料就会不足了,悲则精散。
精散会有什么后果呢?《灵枢·本神》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另一方面,精有安神的作用,中医讲“积精全神”。精散则神不安,六魂无主,想做什么都做不来了。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养生的第一步“保精养生”。《类经》中说:“善养生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活学活用】
欲望太多内心就难以平静
有一则寓言:
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渔夫钓了一条大鱼。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大鱼的。渔夫得意地说,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当我发现它时,我就决心要钓到它。但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它根本不理我。于是,我就把鱼饵换成一只小乳猪,没想到这方法果然奏效,没一会儿,大鱼就上钩了。”
书生听后,感叹地说:“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挡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可说是因贪欲而死啊!”
欲望与生俱来。生命开始之时,欲望随之诞生。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是人的本能。仅从生命科学而言,人类绵延生息不绝,可以说欲望是生命的动力。生命停止,欲望则消失。同时,人的欲望的满足,又是生命消耗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地节制欲望,是构建和升华生命,延伸和拓展生命长度的必由之路。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性情淡泊、道法自然的庄子。
有一天,秋高气爽,太阳已爬在半空,庄子还长卧未醒。忽然,门外车马滚滚,喧嚣非凡,随后有人轻轻叩门。
原来是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辅佐自己完成雄霸天下的事业。
楚威王便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抬着猪羊美酒,携带黄金千两,驾着驷马高车,郑重其事地来请庄周去楚国当卿相。
半个时辰过后,庄子才睡眼惺忪开门出来。
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
不料庄子连礼单瞟也不瞟一眼,仰天大笑,说了一套令众使者大跌眼镜的话:
“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请转告威王,感谢他的厚爱。”
“诸位难道没有看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一旦作为祭品被选入宫中,给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条件是好多了,可是这牛想不当祭品,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去朝廷做官,与这头牛有什么差别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视功臣为敌手,真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快快告退。
其中一位使者还如临当头一棒,看破数十年做官迷梦,决定回朝后上奏威王告老还乡。
庄周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登山临水,笑傲烟霞,寻访故迹,契合自然,抒发感情,盘膝静坐,冥思苦想,在贫穷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尊严。
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清代陈伯崖写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句“人到无求品自高”。笔者很赞成这一观点。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迎接新的、高尚的事业。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这句对联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名利等。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脚上的镣铐,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业。
提倡“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是让人们去过那种清贫的生活,而是为了清除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以使那些追名逐利者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内心的踏实来自于长久努力奋斗的沉淀。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为满足欲望想出了许多手段,赌博、诈骗、抢劫,还有出卖灵魂肉体。欲望满足的结果并非能心静。
无欲则静,多数人不能做到如出家高僧。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里,清心寡欲也变得很难。付出不图回报,但必有回报,尽管并非得如历付。尽心尽力地劳动也许不能暴富,总比出卖灵魂肉体来得踏实。
【智慧金言】
人在心理上追求个一定的平衡,欲望过少缺乏动力,欲望太多心烦意乱,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不要让多余的不着边际的欲心杂念扰乱你生命的脚步。
要遵循常理
【原典】
病莫病于无常。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随时保养,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解读】
“无”就是没有,“常”就是固定不变;“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是不会永远保持同样的状态而不起变化的。
【活学活用】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
前些年有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就说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其实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在《孙子兵法》中就反复说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医也讲“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强调的都是变化,《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读懂前人的思想,盲目去崇拜别人。
但“无常”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讲才有意义,任何一个事物,在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之前,还是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比如人的疾病,在它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认识并治疗的。如果一种病变化很快,不断恶化,预后肯定不良,这就是要命的病。
【智慧金言】
在事物没有变化之前,它总有自身的规律,无论做事做人,都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事事顺利。如果非要强行打破它,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澳大利亚本来没有野兔,第一批到达的西方人带来了兔子,结果兔子在这里几乎没有天敌,很快泛滥成灾,今天人们也束手无策。
不义之财不可取
【原典】
短莫短于苟得。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解读】
“苟”是一种传说中的草,名为“苟草”。《山海经》里说“苟草,服之美人色。”据说此草有媚人的功能,故又称“媚草”。从记载中看,这是一种很美的草。但后来有些不正经的人,认为此草性淫,故有“苟合”、“苟且”、不光彩、不正大光明一类意思出现。
“短莫短于苟得”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其一,使用不光彩、不正大光明等手段,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比如像今天的贪污、受贿等行为,那些钱财本来不属于你,是不义之财,这就叫“苟得”。再比如说,有一姑娘不爱你,你却以非常手段得到了她,可她终身也不会爱你,这也叫“苟得”。凡是“苟得”的东西,早晚都会失去。《大学》里说:以悖逆的方式得到的,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
其二,因为贪占便宜,没有长久眼光,因小失大,而得到的东西,也叫“苟得”。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贪小便宜吃大亏”。水葫芦是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最终出现今天几乎不可收拾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从美国引种大米草,致使鱼虾及贝类等水产品受到毁灭性打击。像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是574亿。
《圣经》里说了这样一件事:雅各和以扫是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雅各是次子,但是非常有心机,喜欢自己安静地待在家里。而以扫是长子,受到亚伯拉罕的赏识,并且具有“长子继承权”,他喜欢在外打猎。一天以扫打猎回来非常的口渴,这时候雅各正好做好了一锅红豆汤,以扫要雅各给他一碗红豆汤解渴,雅各借此机会向以扫“买”到了“长子继承权”。一碗红豆汤换走了继承权,典型的“小不忍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