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法、技巧,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而评论“义”与“不义”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人做事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时时让周围的人感到很舒服,那他一定能成就大事业。相反,让人不舒服的人和事,谁都不愿意去理他。
“遵义章”从反面来讲“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了四十六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行为、习惯。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时常照照自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三省吾身”。
聪明的人要学会“大智若愚”
【原典】
以明示下者暗。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妤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解读】
暗,昏昧、愚蠢的意思,历史上常将昏君称为暗主,《荀子》说:“上暗则政险”。经常在下级面前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领导人,是愚蠢的。
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做事要适度,不说过头话,也不做过头事,处处为别人留有余地。知道故宫有多少间房子吗?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就是不敢满万,这就是留有余地。因为中国人从观察大自然中得到了一条真理:老则衰、极则反、满则损。残缺就是美的,花好月圆是危险的。《菜根谭》中说:天道忌盈,业满招损。事事留个余地,便是老天也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领导本来就所处位势较高,再加上聪明绝顶,那就更吓人了。因为自认为聪明的领导,一般犯两个毛病,一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刚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别人,在工作上事必躬亲。
领导自认为聪明,下属就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工作起来就不会有归属感,而且时时会有芒刺在背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你的智慧稍高于别人,也一定要给智慧不如你的人留下空间,这样大家才好一起做事。
所以,聪明的领导在做人上一定要学学老子的“大智若愚”,内明外晦。智慧是个好东西,但也要慎用之,一定要把它当宝贝一样深藏于心,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机下使用,而千万不要将它当枪来使,否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晋国岁饥,盗贼蜂起。当国者荀林父四处求贤,终于找到一位叫郤雍的高手,据说此人曾经在街上闲逛时,忽然指着一个人说“这是小偷”,抓来一拷问,果然是小偷,反扒经验相当丰富。苟林父问:“你怎么知道他是小偷?”他说:“我观察这人眉宇之间的神色,他看周围的东西显得贪婪;看周围的人显得羞愧;看到我便感到恐惧,由此判定他是小偷。”苟林父钦佩不已,马上命郤雍揖盗。郤雍每天要抓数十人,监狱人满为患,导致满城恐慌,结果小偷越来越多。
大夫羊舌职对苟林父说:“元帅派郤雍四处揖盗,盗贼没抓完,恐怕他死期就要到了。”苟林父很吃惊,问:“怎么回事?”羊舌职说:“以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察出所有盗贼,而合群盗之力,却可以轻易对付郤雍,那不是死定了吗?”没过三天,郤雍行于郊外,被数十盗贼合力攻之,割其头而去。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不是不聪明,而是聪明以后应该有的境界。心中有大理想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为全局负责,最终才能成为中流砥柱。
【活学活用】
隐藏实力以图一鸣惊人
古代就有许多人深知隐藏实力的处世做事之道。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举动,正是悟透了这一智慧而为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晋也都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于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荒淫无度的国王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入宫见到楚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乐师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
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点破。伍举便说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他说国王是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一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荒淫无度,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王,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敌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歌男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了。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国家上下了解比自己还要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包括伍举、苏从在内的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一番调整重组后,楚国的政治从贪浊混乱变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来不错,但实际上却有隐忧——在当时,国内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辨。他就故意收敛住自己的锋芒,将真实的自己隐匿起来,装扮成一个荒淫君主的形象,这样不仅解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振刷一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智慧金言】
将自己藏起来,并非让我们一声不响默默无闻。而是让自己在这种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中的本质问题,然后再实行具体的措施,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这就是一种“柔弱处上”的人生哲学。
有错不知改的是愚蔽之人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解读】
有了过错而不自知的人,是最愚蔽的人。如果将过错、缺点当成优点,那就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可怜之人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大圣人孔子自己,也常常为自己的过失而苦恼。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以无大过了。所以在孔子的眼里,最让他赞赏的品德就是知错能改、闻过则喜。颜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聪明的一位,但是令孔子最念念不忘的,却是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性。
【活学活用】
有错而不自知的愚蔽之人没有博弈能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曾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无大过了。”在孔子眼里,最让他赞赏的品德就是知错能改、闻过则喜。但有错而不自知的愚蔽人,这世上太多了,比如隋炀帝杨广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隋炀帝杨广精明机智,而且凶狠毒辣,不惜弑父诛兄夺取皇位。杨广的哥哥杨勇是隋文帝的大儿子,有一定的治国才能,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被册立为太子后,他在办理军国大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治国才能,深受杨坚夫妇的赞赏与信任。但杨勇喜欢奢侈豪华、声色犬马的生活,令隋文帝和皇后大为不满,这给了素有称帝野心的杨广以机会。杨广知道父皇杨坚素来痛恨奢侈豪华,所以他故意穿得非常朴素。当隋文帝到他府上来的时候,杨广就与自己的妻子穿上没有绣花的衣服,床帐也换上素色的绸缎,还故意将乐器上的弦都摘去,并且有意在乐器上撒一些灰尘,装出自己好长时间不听音乐的假象。杨广深知独孤皇后最痛恨宠爱姬妾而冷落妻子的行为,所以虽然他也金屋藏娇,纳了许多美女为妾,但表面上却装出和自己的妻子非常恩爱、相敬如宾、形影不离的样子。他一旦发现府中的美女怀孕,便立即想法将孩子打掉;如果堕胎已晚,便在孩子刚刚生下时将其活活掐死。就这样,杨广给独孤皇后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认为他感情专一,不近女色。
杨广的有意伪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隋文帝杨坚夫妇对他非常赞赏。不仅如此,杨广还倾心结交了一些官员,对他们以礼相待,无半点傲慢之色,因此他在诸位官员中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些受杨广知遇的官员为了讨好、巴结他,就在隋文帝面前对他大加称赞,夸奖他为人谦虚有礼、不摆架子,而且品行端正,这更使得他声望大增。
因为隋文帝在言语中时常流露出要废掉太子杨勇的意思,杨广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用计废掉太子。
杨广的手下宇文述利用跟杨约下棋的机会,用杨广送给他的金银财宝拉拢杨约,让杨约说服其兄杨素在独孤皇后面前多替杨广说好话。杨素听了杨约的话后,非常赞同,表示愿意为杨广效力。由于隋文帝对独孤皇后的话总是言听计从,杨素便利用参加宫廷宴会的机会,在皇后面前对杨广大加称赞,说杨广是如何谦恭孝顺,如何勤俭节约,大有隋文帝之风。独孤皇后听了深受感动,对此也深信不疑。杨素在明白皇后的意思后,大胆向隋文帝进言,说杨勇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成不了大器,请隋文帝下决心废掉太子杨勇。杨广还命令段达把杨勇的近臣、东官官吏姬威拉拢过来,让他作为监视杨勇行动的内线,及时将杨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报告给杨素。这样,杨勇每一个极小的错误,宫庭内外都无人不知,杨勇的形象进一步受到损毁。
有一次,隋文帝杨坚从仁寿宫回到长安,京城戒备森严的气氛让他感到极不舒服,于是就以京城戒备太严为由,下令逮捕太子宫总管唐令则等人。为了服众,隋文帝授意杨素,指出了杨勇的第一大罪状,即抗旨不遵。于是,隋文帝宣布太子杨勇为“不肖之子”,并历数了杨勇的一系列过失和罪责,说要废黜太子,以安天下。
杨素等人为了将杨勇彻底扳倒,继续网罗杨勇的罪证。杨素在清查仓库时,搜出许多火燧和艾草,隋文帝因此审问杨勇的手下姬威。姬威已被杨广收买,趁此机会告了杨勇一状,说他别有用心。为了得到充足的证据,在杨素的努力下,杨勇的华丽服装、珍宝异器全部被公之于众。在铁证面前,杨勇只得低头认罪。公元600年秋,隋文帝杨坚下诏书废黜太子杨勇,册立杨广为太子。
杨广被册立为太子后,并没有停止对杨勇及其同党的打击,其中包括他的弟弟、支持杨勇的越王杨秀。
杨广羽翼渐丰之时,隋文帝的身体也日渐衰弱下去,而一个阴差阳错的事件则加快了杨广夺权的步伐。有一次,杨广和杨素共谋篡逆的信被误送给了隋文帝。文帝看完信后,后悔不迭,同时他又听说了杨广意图奸淫自己宠妾的事,就更加后悔。他怨恨自己没有提早识破杨广的阴谋,更后悔自己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于是让近臣立刻草拟诏书,决定废黜杨广,重新将杨勇扶为太子。杨广知道父皇开始动手了,当机立断,将草拟诏书的人抓起来,又将宫门紧闭,并让右庶子张衡将隋文帝杀死,紧接着派人杀了杨勇。
公元604年,三十六岁的杨广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修建了一系列浩大的工程。
从公元605年春到公元606年,隋炀帝前后耗时十个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洛阳城。这座都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是皇帝的宫殿所在地,富丽堂皇的宫殿鳞次栉比;皇城,是文武官员的官署;外廓城,是官吏的私人住宅和百姓居住的地方。这个规模巨大的建筑工期紧迫,劳动条件极差,官吏督促劳役非常急,因此被征来服役的人中有十之四五死去,每月运载尸体的车辆,在东起城阜、北至河阳的路上络绎不绝。
兴建了东都,宫殿、苑囿已经很多了,但隋炀帝还嫌不够。为了满足自己的淫乐欲望,在兴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他又命人兴建富丽堂皇的显仁宫和西苑,命人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采办木材。由于木材巨大,一根木头需用二千人拖拉,耗资数十万钱。同时,奢侈的隋炀帝还下令把在大江以南、五岭以东所能搜集到的奇材异石运到洛阳去,并寻求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充实到苑囿中去。
为了到江都游玩,他还下令,自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了四十多处宫殿。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在临淮兴建了梁宫;在扬子兴建了临江宫;在扬州兴建了长阜苑、上林苑等。其中,规模较大、装饰较华丽的,要算是江都宫,它包括回雁宫、九里宫、春草官、光汾宫等十所宫殿。
隋炀帝一生所建宫殿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精巧美丽、风格独特的迷楼。其楼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富丽堂皇,巧夺天工。迷楼最为独特的地方是,人如果误入其中,转一天都转不出来。隋炀帝看到迷楼设计得如此独特,高兴地说:“就是神仙到了那里,恐怕也会着迷的,就把这楼定名为迷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