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23243000000025

第25章 遵义章 做人做事要懂方法讲技巧(3)

有这样一种说法:领导权越大,地位越高的人,越是不会随意地发号施令。情况可能就是这样的,因为大领导们知道自己命令的重要性,是不可滥施的,而有些职权并不是很大的小领导们,好像是为了过足领导的瘾,到处乱发命令,指挥别人做这做那,要求别人遵照执行,在他所领导的小范围内出尽了风头。这样的领导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不会得到下属的尊敬的。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习惯于随意滥下命令,那将会造成许多不好的后果,只会使用命令来领导别人的人,绝不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管理者。这种随便滥用命令的管理者将会失去属下的民心,得不到属下的支持和拥护,注定会失败。

当你下达命令之后,可能还会有些人故意不听号令,他们或许是性情乖戾的员工,或者是与你同期进企业的同事,也可能是比你年长的员工。这时,不管是什么人,你都必须毫不犹豫地拿他“开刀”,否则有令不行将是常有的事!

另外,在工作中也要注意,总有一些员工心怀叵测,在你下命令时故意装作不明不白。对付这些人,你必须始终抱着一个原则:令出如山,不可动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下属当中建立起领导应有的绝对权威!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切都很顺利,有些时候也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比如,没有按你的命令达到预期的营业额,经费超出预算,拿不到预约的原料,无法在约定期限内交货,无法回收成本等等;或许你也可能听过员工的埋怨:“这很难办呢!”“请再多宽限几天。”“我已经尽力了。”此类问题的处理基本原则是,你不可轻易地与员工妥协。虽然达成目标并非易事,然而若每次皆延迟进度,重新修正,最后任务的内容就变得含糊不清。此时你需要坚定地重复你的命令,并大声地激励对方:“不要净说些丧气的话,努力去做看看!”

在这样鼓励与责备共存的话面前,大多数员工都会奉命行事,并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让你的命令真正地得到贯彻实施。对于那些拒不从令的员工,你只能动用“军法”处置,记住,他们挑战的不仅仅是你的命令,更是你的权威。

【智慧金言】

梁启超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后指出:“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贤,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塞其耳目使之愚,缚其手足而驱之为不肖,故一旦有事,而无一人可以为用也。”也就是说,立法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官吏和百姓的素质,进而影响到国运的兴衰。

法是统一天下人行动的准绳,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安定的工具,所以,一国之君在执法时,也应该是“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意思是:个人的喜好,怨恨可以抑制、平息,而国家的大法不可背离。骨肉可以处罚,亲戚可以诛灭,国家大法不可损害。

树立权威是一门学问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成于呋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成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成,终须违犯。”

【解读】

凡当领导者,都希望自己的权威足足的,在单位里说一不二,备受敬仰。但如何才能具备权威?却是个大学问。有的领导经常发怒,却没有人怕他,反而弄得一点威信都没有,这样一来,以下犯上的事就会越来越多。

《淮南子》里说,领导权威最高的境界有三:“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还没有说话,大家却都相信了;还没给好处,大家却都感觉到了恩泽;不用发怒,大家都承认权威的存在。为什么能做到这三点呢?那是因为领导有一颗仁爱之心,绝对的公正、无私,始终抱着让大家各有所得的信念,也就是说有一颗“天心”。这种领导是真正的“内圣外王”,可惜的是,这种人可能几百年才能出一个。

领导权威次高的境界也有三:“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给了好处,大家才感受到恩德;信誓旦旦,大家才相信他说的话;发了怒,大家才感觉到领导权威的存在。这种领导是绝大多数,当然能做到这三点也不容易,因为他们有一颗进取之心,想把事情做成、做好,而且能够真诚地对待人。

领导权威最下的境界也有三:“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即使给了好处,大家都不领情,吃着肉骂着娘;即使说破了嘴皮子,也不能取信于民;即使整天怒气冲冲,却一点权威都没有。这种领导为数也不少,尤其是中国体制内的领导。这种领导空有一个架子,却没有什么内涵。

因此领导的权威,根本在于内心的素质。所谓的素质,指的是心有多大,心里能装下全人类的人,不怒而威;心里只有一个单位利益的人,怒而威;心里只有自己,或者只有家人的人,怒而不威。

【活学活用】

树立权威不全在“威”

员工最喜欢什么样的管理者?从人之常性角度而言,当然是那些平易近人、心慈手软的上司,或者是关心员工需求、秉公办事的领导。

员工工作时候的自由度很高,到领钱的时候又收获颇丰,这样的头儿谁不喜欢?但客观地说,管理者不是幼儿园的阿姨,不能仅仅去讨员工的欢心,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创效益,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职责。如果你一味地求慈寻义,只会宠出员工们的怠慢之心,致使整个企业人浮于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从何谈起?有句古语叫做“慈不掌兵,义不守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有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可见,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当然就不能掌兵。

《左传》记载: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吴王心想,“纸上谈兵管什么用,让我来考考他。”便出了个难题,让孙武替他训练姬妃宫女。孙武挑选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孙武将列队练兵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女人笑作一堆,乱作一团,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训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完。便叫武士将两个宠姬杀了。

场上顿时肃静,宫女们吓得谁也不敢出声,当孙武再喊口令时,他们步调整齐,动作规范,真正成了训练有素的军人。

【智慧金言】

在企业中,孙武所遇到的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管理者也应该像孙武一样,用一些有力的手段来压住企业自由散漫的风气,让员工对你的权威不敢小视,这样才能有效地管好员工,管好企业。

切忌当众侮辱下属

【原典】

好众辱人著殃,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著聪明,口能舌辨,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解读】

做人、做领导,首要的一条是尊重别人,对犯错误的属下,批评要就事论事,不要侮辱别人的人格,否则会被记恨一辈子,自取殃祸。

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这样两句话:“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棒打皮痛,话打骨痛。有一则事故,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佛教说,由人口舌造的业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恶口者,就是说话凶暴,恶语伤人,如刀如剑,令人难受。也许是出于对恶口的特别痛恨,人们造了一个拔舌地狱,凡是犯恶口者,死后都要下拔舌地狱,小鬼掰开来人的嘴,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长、慢拽,然后用钉钉住,以示惩戒。

前面说到三国时的弥衡,恶语伤人成性,他的被杀,从人性上来说是必然之事,曹操不杀,刘表不杀,但早晚会有人杀了他,辱人者,自取其辱。

【活学活用】

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宽容

孔子说:“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宽容自会得回报。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加倍努力,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一阵风把灯烛吹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丙吉的车上。丙吉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警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容忍他人的过失,对方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而责备只会让人徒增怨恨。被宽容者往往把感恩之情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竭尽所能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动辄对人大声责骂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智慧金言】

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不为将来埋下隐患。凡事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而不对犯了可原谅的错的人责备,既能使对方知错而改,又会对你心怀感激,欲以回报。这实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对敬重的人不可怠慢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解读】

从天道循环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这是真理,也是天道。无论你有多大的本事,都不可能扭转这一规律。比如说,当你随意侮辱了一个人,无论你官有多大,都不可能阻止对方在心理痛恨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小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天道,是人力不可扭转的规律,故需敬之;小人就是芸芸小民,他们可载舟覆舟,也须礼敬;圣人就是古代先贤圣哲,他们的思想永放光芒,更需敬之。其实除了这些,人应该敬畏的东西还有许多,敬畏那些对我们有恩的一切事物,自然、父母、亲朋、老师、规则、法律……敬畏让我们谦恭,让我们的心胸博大。

1945年,当纳粹德国撤退巴黎之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塞纳河上所有桥梁。但是德军总司令面对着与巴黎城市浑然一体的这些桥梁,他违抗了军令。同样,当盟军进攻德国时,许多城市被炮火所毁,唯独海德堡幸免于难,原因是那里有“出此校门,便无学问”的海德堡大学,那是诞生过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学府。出于对文明的共同敬畏,使人们放下手中的屠刀。

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在他们的脸上那就只有放肆、邪恶、虚伪和鲁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600万犹太人被纳粹杀害。因为纳粹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才变得那般邪恶,最终只能灭亡。同样,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妄自尊大,大肆掠夺、破坏,造成全球气候剧变,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但“敬畏”的本身并不是一条限制人的规则,不是要人们去墨守成规,它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即使想突破圣人之言,制度创新,也要对以前的成果抱有敬畏之心。彻底的否定、纯粹的破坏,都是鲁莽的。

【活学活用】

领导者要时时给别人以“礼贤下士”的感觉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