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其平常,但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得益于众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围,如诸葛亮、庞统、徐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刘备靠这些人的力量而崛起并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国,成为了千古风流人物。
“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是刘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品德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道德形象与道德感染力,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
刘备善于知人,能够礼贤下士,对人才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这是他能够团结众多人才的重要保证。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一直是屈身守分,以待天进。他自打参加镇压黄巾军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更没有政治势力,总是辗转于他人门下,先后跟从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四处奔波劳碌,一无所成。
刘备暂依刘表时,得遇司马徽。司马徽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马徽说:“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将军左右不得其人。”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去请。
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直奔卧龙岗,找到几间茅房。刘备下马敲门,一位小书童出来答话。刘备说:“刘备前来拜见卧龙先生。”小书童说:“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刘备问:“往哪儿了?”小书童说:“踪迹不定,我不知道他上哪。”刘备再问:“什么时候回来?”小书童不耐烦了:“我不知道。”刘备只得请小书童转告诸葛亮,率关、张离开卧龙岗。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诸葛亮已回,便决定再次拜访。这天寒风刺骨,下着大雪。张飞不耐烦了,不愿意去见诸葛亮。刘备耐心解释:“我正要让诸葛亮和天下众人知道我殷勤之心。”三人顶风冒雪,来到卧龙岗,可惜诸葛亮外出会友去了。刘备只得怏快而返。
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决定三访诸葛亮,关羽、张飞反对,刘备耐心解释,他们才同意一起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迎接刘备进屋,询问刘备多次来访的意图。刘备说:“汉朝衰败,奸臣窃取政权。我不自量力,但只想为天下伸张正义,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统治。过去我因智谋短浅,无所成就。希望你启迪我,筹划大业。”诸葛亮随即说出也具有决定历史进程的一段话。他首先分析了曹操和孙权的情况。接着,他又分析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情况。最后,他又针对刘备说:“你是皇帝的后代,信义扬于天下,你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广泛招集众多的贤人名士,要思贤如渴,如果你能占据荆州、益州,在要地设防、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一旦局势变化,你可命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向宛城进军,你亲自率大军出秦川,到那时,百姓谁不携食捧酒迎接你呢?如果真能这样,统一全国的大业就能成功。衰败的汉朝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我为你谋划的计策,望你采纳。”一席话说得刘备茅塞顿开。诸葛亮这一番话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定势,确立了刘备的政治前景与纲领。
刘备得诸葛亮就似鱼儿得水。从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博望烧屯、火烧新野、屡败曹操、舌战群儒、联孙抗曹、取得赤壁大捷、奠定三国鼎立局势……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刘备也从此始终敬爱信任诸葛亮,临死前,把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刘备礼贤下士的做法,无形之中起到了一种“形象”的作用。如果刘备不礼贤下士,不三顾茅庐,不请出诸葛亮,不但四处奔劳、一无所成,空余惆怅悲叹,而且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投到他的门下。
【智慧金言】
管人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为此,应该把各有所长的贤能人士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各种各样的贤才能人以必要的尊重,要能放下自己的架子,以谦卑的姿态为这些人“服务”。一旦你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你所感召的不仅是这一个对象,还有得知此事的其他贤才。这样,把事业做大做强也就有了保证。
亲近贤臣远小人
【原典】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解读】
领导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他的团队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大家各有各的小算盘。这样的领导其势必孤,其力必散,什么事也做不成。
这几年,企业集体跳槽已经不再是新闻了,方正集团的助理总裁周险峰携30位方正科技PC部门的技术骨干加盟海信,TCL手机事业部高层受集体跳槽到长虹,牛根生在伊利“下岗”之后打造出了一个更大的蒙牛……我们不去评论这些人出走以后的结果,但对于原企业而言,这些“貌合神离”的跳槽,足以引起巨大的动荡。
然而,对于那些将“最亲密的朋友”,变成“最危险的敌人”的老东家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集体跳槽背后的原因:是公平、公正出了问题,还是自我人格魅力有了缺陷。
团结就是力量,此言近似真理,古人云“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不论你有天大的本事,离开了一个同心同德的团队,也就只好“空悲切”了。所谓事业的大小,说穿了就看你能团结多少人。
谗言是小人的专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实,哪一个领导都知道“亲谗远忠”的后果,可就是做不到,历史上因此而败亡的人数不胜数。而小人历来被人们痛骂、鄙夷,可他们却常常能够活得很滋润,一个个都得志起来。
如此说来,领导与小人之间好像天然有某种亲缘关系,往往一拍即合。这其实就是人性中的供需关系。
【活学活用】
失败的先兆,是忠诚的人离你越来越远
一个君主,如果听到合他心意的话就高兴,听到不合他心意的话就发怒,那他的亡国之期就不远了。
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少傅。费无忌不忠于太子建。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亲,无忌骑马归来却报告平王说:“这位秦国女子相貌极美,大王可以自己娶她,另外再为太子娶亲。”平王于是另外替太子娶了亲,自己则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并对她极为宠爱,生了个儿子叫轸。
无忌既然利用秦国女子向平王献了媚,就离开太子而服侍平王。但他又害怕一旦平王死后太子即位,会杀了自己,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不为平王所宠。平王对太子漫慢地越来越疏远,派他守卫城父,防备边疆。
很快,无忌又不断地向平王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不会没有怨气,希望大王稍微有所准备。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来。手掌兵权,对外结交诸侯,很快就会在国内发动叛乱。”平王于是召来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进行考察。伍奢也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就说“大王为何偏要因为那些专进谗言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无忌说:“大王现在如果再不制止,他们就要成事了。连大王您都将被擒拿。”平王于是大怒,囚禁了伍奢,而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奋扬还未到城父,就派人先去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去,不然将被杀死。”太子建就逃到宋国。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有才能,不杀他们将会给楚国带来忧患。可以以他们的父亲为人质而召回他们,否则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就让你活,否则你就得死。”伍奢说:“伍尚为人仁义,叫他肯定来。伍员为人刚毅,肯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知道来了以后定是一起被擒,所以肯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去,伍员说:“平王召我兄弟两人,并不是想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怕有人逃脱,带来后患,所以用父亲为人质,诈骗我们两人。我们两人一到,则父子三人都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去了反而不能报仇。还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兵为父亲报仇雪耻。大家一起死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伍尚说:“我知道即使去了最终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只恨父亲召我,我为求生而不去,以后又不能为父亲雪耻,最终反而被天下人所笑。”于是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了,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与父亲一起死。”伍尚被擒后,使者又来擒伍员。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弯弓搭箭指向使者,使者不敢进逼,才得以逃走。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跑去投奔他。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跑了,说:“楚国的君臣将要面临战争的苦难了。”伍尚到了楚都,平王把伍奢与伍尚一起杀掉了。
伍子胥到了宋国以后,宋国的华氏发动了叛乱,他就与太子建一起跑到了郑国。郑人对他们很客气。太子建又到了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与郑国亲善,郑国又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做我的内应,我从外部发动进攻,就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后就可以把郑国送给太子。”之后太子回到了郑国。事情还未谋划好,恰好太子因为私事要杀死他的随从,这位随从知道他灭郑的阴谋,就去向郑国告发了。郑定公与子产就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很害怕,与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逃奔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抓他。伍子胥就与胜只身徒步逃走,差点不能逃脱。追兵紧跟他们身后,他们来到一条江边,江上有一位渔翁划着一条船,他看到伍子胥十分焦急,就把伍子胥渡过了江。伍子胥过了江,就解下身上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送给你吧。”渔翁说:“根据楚国的法令,能抓获伍子胥的人赐栗五万石,封给执圭的爵位,岂止价值百金的一把剑呀!”不接受。伍子胥还未到吴国就生了病,只好滞留途中,乞讨为生。到了吴国,正值吴王僚执政,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求见吴王。
过了很久,因为楚国的边邑钟离与吴国的边邑卑梁氏都养蚕,两位女子因为争摘桑叶而发生冲突,楚平王大怒,以致引起了两国间的战争。吴国派公子光带兵攻打楚国。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国杀了,他劝大王攻打楚国,只不过是想报他自己的私仇罢了。攻打楚国并不能取胜。”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不能跟他说对外作战的事,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他自己与太子建的儿子胜则隐居起来,在山野中以耕种为业。
五年后楚平王死。等平王死后,轸竟然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昭王。吴王僚因为楚国新丧,派两位公子带兵前去袭击楚国,楚国则发兵断了吴军的后路,使吴军不能归国。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公子光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成了一国之主,遂了自己的志向,便召来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楚国诛杀了大臣伯州犂等。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任命他为大夫。从前吴王僚所派的两位公子带领的伐楚队伍,因为归路被楚军截断,无法回国,后来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投降了楚国,楚国把他们封在舒地。
阖庐称王后第三年,就兴兵和伍子胥、伯嚭一起攻打楚国,攻克了舒地,擒住了以前反吴投楚的两位将军。阖庐想接着攻到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已疲劳,时机未到,暂时先等待。”于是回国。
第五年,攻打越国,取得了胜利。第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领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子胥迎头痛击,在豫章大破楚军,并攻取了楚国的居巢。
第九年,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开始时你们就说可以攻入郢都,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两人回答说:“楚国的将领囊瓦极为贪婪,因此唐、蔡两国都怨恨他。大王如果一定要大肆讨伐楚国,必须先得到唐、蔡两国的帮助。”阖庐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出动全国的军队与唐、蔡两国一起攻打楚国,与楚军在汉水两岸分别立阵。吴王的弟弟夫概领着兵请求出征,吴王不答应,夫概于是带着他属下的五千人进攻楚国的将军子常。结果子常兵败,逃奔郑国。于是吴军乘胜前进,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就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逃离郢都。庚辰日,吴王就攻入了郢都。
楚昭王外逃,进入了云梦泽。有盗匪袭击昭王,昭王又逃到郧。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杀了我的父亲,现在我杀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害怕自己的弟弟杀了昭王,就跟着昭王一起逃跑到随。吴军包围了随,对随地人说:“周朝在汉水一带的后裔,都被楚国杀了。”随地人想杀昭王,昭王的儿子綦把昭王藏了起来,自己冒充楚昭王来承受灾祸。随地人对是否把昭王给吴国专门占了一卦,发现不吉利,就拒绝把昭王交给吴国。
起初伍子胥与申包胥相交,伍子胥逃亡时,对包胥说:“我一定要灭楚国。”包胥说:“我一定会保全它。”等到吴军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因为始终找不到,便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平王的尸身,抽了三百鞭,才罢手。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种报仇的方式,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就能胜天,但天道恒定也能胜人。现在你是已故的平王的臣子,曾经亲自北面称臣而侍奉他,到今天竟然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到了没有天道的极点了吗?”伍子胥说:“替我向申包胥谢罪,说我是因为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才这样倒行逆施的。”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国去告急,并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出兵,包胥就站在秦国的朝堂上,日夜哭泣,一连七天七夜,哭声不停。秦哀公很可怜他,说:“楚王虽然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能不保全楚国吗?”于是派遣战车五百乘攻打吴军,拯救楚国。六月,在稷地击败了吴军。因为吴王久留楚国寻找楚昭王,阖庐的弟弟夫概就先奔回吴国,自立为王。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忙离开楚国,回归吴国,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败走,逃到了楚国。楚昭王看到吴国内乱,就回到了郢都,把夫概封于堂溪,称为堂溪氏之后。楚国又与吴国作战,打败了吴军,吴王只好回国了。
这以后两年,阖庐派太子夫差带兵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的番。楚国害怕吴国再次大军压境,就离开了郢,把国都迁到了都。在当时,吴国用伍子胥、孙武的谋略,向西打败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震齐国、晋国,向南征服了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