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后五年,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带兵迎头痛击,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并击伤了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因为伤痛将死,对太子夫差说:“你忘了勾践杀你父亲了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当天晚上,阖庐死。夫差继王位后,任命伯嚭为太宰,练习作战和射击的本领。过了两年,吴国再次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了越军。越王勾践以剩下的五千人兵力聚集于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把厚礼赠送给太宰伯嚭请求讲和,愿意把越国作为吴国的附属国。吴王准备答应这一请求,伍子胥谏阻道:“越王这个人能忍辱负重,现在大王不趁机灭了他,以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而听太宰伯嚭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这之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又没有力量,就起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道:“勾践吃饭不用两种菜肴,又吊唁死者,慰问贫困之人,将要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现今吴国拥有越国,恰如一个人患了心腹之病。可是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对付齐国,这不是错了吗?”吴王不听,继续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慑服了邹国与鲁国的国君后才班师回国。自此之后,更加轻视伍子胥。
这之后四年,吴王将向北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谋略,率领军队帮助吴国,并把重宝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既然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对越国十分爱护信任,不断在吴王面前为越国说好话。吴王对伯嚭也十分信任。伍子胥劝谏说:“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相信他的虚假浮夸之辞而贪图齐国,打败了齐国,就好比得到了一片石田,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康王之诰》中说:‘有叛逆不恭顺的人,就要彻底加以消灭,使他不能繁衍后代,不要让他在这个土地上生存。’这是商朝兴旺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而先对付越国;如若不然,将会后悔莫及。”吴王仍然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将要出发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劝谏吴王,吴王都不采纳,我现在已经看到了吴国将要灭亡。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什么价值。”于是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回到了吴国。
吴国的太宰伯嚭与伍子胥有仇隙,就毁谤说:“伍子胥为人刚愎、暴躁,缺少恩事,猜忌、狡猾,他的怨恨恐怕会带来深重的灾害。上次大王将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最终攻打齐国并立下了大功,伍子胥因为他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认为很可耻,于是心生怨恨。现在大王又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专横刚愎,强行谏阻,诋毁对齐国的军事行动,只是希望吴国兵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计策高明。现在大王亲自行动,动用全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而伍子胥因为不采纳他的劝谏,就推辞、装病不与大王一起出征。大王不可不做防备,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灾患。况且我曾派人暗中探察他,发现他出使齐国时,把自己的儿子嘱托给齐国的鲍氏。作为一个君子,在国内不得志,就依靠国外的力量,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得重用,常常怏怏不乐,心存怨气。希望大王早作准备。”吴王说:“即使没有你刚才所说的话,我也早已怀疑他了。”就派人赐给伍子胥名叫属镂的宝剑,说:“你就用这把剑自杀。”伍子胥仰天叹道:“啊!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却反而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在你未即王位时,诸公子争夺王位,我在先王面前为你死争,否则,你差点就当不了王。你即位以后,想把吴国的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存什么奢望。然而今天你却听从奸人之言来杀长者!”于是告诉他的门客说:“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使它可以制作棺材;挖下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的东门上,用来看越国入侵、消灭吴国。”说完就自杀了。吴王听说后十分愤怒,就把伍子胥的尸身放到马革上,让它在江中漂流。吴国的百姓可怜他,为伍子胥在江边立了一所祠堂,把立祠的地方命名为胥山。
吴王杀了伍子胥以后,就去攻打齐国。齐国的鲍氏杀掉国君而立阳生为国君。吴王想讨伐齐国的叛逆,但未能获胜,就离开了齐国。此后第二年,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相会。又过了一年,北上与诸侯国的国君在黄池会盟,并借此号令周王室。越王勾践趁机袭杀了吴国的太子,并打败了吴军。吴王听说后,回国,派使者带着厚礼与越国讲和。又过了九年,越王勾践终于灭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
国之将亡,忠臣远离,屈原的遭遇也说明了这一点。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深明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擅长辞令。屈原入朝就和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以便颁发命令;在外就接待宾客,与诸侯交往。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等,为了争夺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楚怀王指派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就诽谤他说:“大王委派屈原制订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这么做。’”怀王因此恼怒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惜怀王这么容易听信别人,让谗言谄媚蒙蔽了明辨,奸邪歪曲伤害了公道,使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所容,所以忧愁深思而写成了《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屈原被疏远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就派遣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张仪带了丰厚的礼物去楚国,说道:“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跟楚国合纵相亲,楚国如果确实能跟齐国断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心,因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跟齐国断交,并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骗楚国的使者说:“我跟怀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国报告怀王。怀王愤怒,大举兴兵攻打秦国。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浙水一带将楚军打得大败,斩杀八万余人,俘虏了楚军将领,趁势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地区。楚怀王就出动全国兵力,来深入攻击秦国,准备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发兵袭击楚国,一直深入到邓邑。楚国军队恐惧,就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因愤怒而不肯援救楚国,楚国大为困窘。
第二年,秦国要割让汉中地区而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而希望得到张仪才甘心。”张仪听后,就说:“用我一人却抵得上汉中之地,我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达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的当权大臣靳尚,还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进行诡辩。楚怀王竟然听信郑袖的话,又释放了张仪。当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任职,他出使齐国,等到回国后,就向楚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捕张仪,没能追上。
这以后,各诸侯国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国,斩杀楚将唐昧。
当时,秦昭王跟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和楚怀王会晤。楚怀王打算前往,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狠的国家,不可相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前往:“为什么要断绝秦王的友好!”楚怀王终于出发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断绝了楚怀王的退路,并且扣留楚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楚怀王愤怒,不肯听从,逃奔到赵国,赵国不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然后归葬楚国。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楚怀王到秦国去而不得生还。屈原也痛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是仍然眷念楚国,内心牵挂楚怀王,想回到朝廷中,企望国君能够醒悟,风气能够改变。他想维护国君,振兴国家,扭转楚国局势,而且在一篇作品中多次表达这种心志。
令尹子兰听到消息后,大为恼怒,于是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把屈原放逐到很远的地方。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容貌憔悴、形体枯瘦。一位渔翁看见了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间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屈原说:“整个世道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渔翁说:“作为圣人,不拘泥于事物,而能随着世道转移。整个世道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世俗的大流而推波助澜?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酒糟喝薄酒呢?为什么要守身如玉而弄得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了头的人必定要弹一弹帽子,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一抖衣服,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洁的身体,去接触污秽的东西呢?我宁愿投身长流的江水,而葬身江鱼的腹中,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写了一篇《怀沙》赋,就怀抱石头,投入汩罗江自尽了。
国君无论愚蠢的或明智的、贤能的或无能的,没有谁不想寻求忠臣来维护自己,选择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却接连发生,所以圣明的君王和太平的国家历代都不曾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所认为的贤才并不贤。楚怀王因为不明了忠奸的区分,因此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受到张仪的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受挫败,国土被掠夺,丧失了六个郡的土地,自己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能识别人才而带来的祸害。《易》中说:“水井疏浚后没有人饮用,使我很难过,因为这是可以汲用的。君王如果圣明,上下都享受他的幸福。”君王不圣明,百姓哪能得到幸福呢?忠诚的人都远离了,国家哪有不败亡的呢?
【智慧金言】
小人好浮夸,善于溢美之词。汉代刘向曾说:“小人之言,多而虚。”意思是:这类人巧言善辩,夸夸其谈,尽说好听的。而一般人尤其是领导,都有点好大喜功的毛病,喜欢听顺耳的,谁愿意成天“良药苦口”呢?于是谗言者专攻这些弱点,往往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一个喜欢听,一个喜欢说,供需平衡,自然市场广大。
其次,谗言者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贪功委过。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坏事都往外面推,并不厌其烦地夸大自己的成就。而许多领导人都有些官僚,容易被迷惑,结果小人就得志了。一个官僚成性,一个善于钻营,也是某种供需关系。
君子好色不乱,好色不迷
【原典】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于、箕子、徽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读】
夫子说“食色性也”,好色也是人的天性之一,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尺度,君子好色而不乱,好色而不迷。
中国的史臣历来有为君王讳的传统,将君主治理失败的责任推给女人,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因色而误国的所谓教训,可笑的是,有些无聊的文人还津津乐道。
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不用说了,南朝陈后主宠信美女张丽华与孔贵人,直至亡国,在南京留下胭脂井的风流遗迹。司马炎后宫两万多美女,每日乘羊车游园,住在车停处的美女那里,害得美女们在门口放些青草引诱那拉车的羊。还有明末李自成抢了陈圆圆,激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其实,国破家亡干女子何事?即使有因色误国者,那也是因为自己把持不住,同样不干女子事。
中唐以后,武则天将李氏宗亲都流放了,其中就有后来的中宗李显。中宗这个人非常软弱。在患难中,每当中宗陷入绝望之中时,都是他的皇后韦氏给他以力量和信心;每次武则天派人来访,都由韦后出面周旋打点,韦后的伶牙俐齿,使他们渡过了不少难关,因而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他曾握住韦后的手立誓说:“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
韦后是极有野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中宗复位后每次上朝,韦后都坐在他身后的帷幔中,如同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样。大臣桓彦范上书劝谏,李显不予采纳,韦后便开始大肆干预朝政。
所以“近色”不应该受指责,但“远贤”那就大大不对了。明朝崇祯皇帝不近色,但远贤了,同样是国破家亡。
【活学活用】
色不可贪贪者必败
明朝的大政治家张居正,在他所著的《权谋残卷》中说: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贪色之徒多是碌碌无为之愚蠢之辈,忠奸不分,庸贤不辨,凡能讨自己欢心,奉送美色者就重用之,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这样的人江山难保,事业也不会长久。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长子,生性荒淫好色。在职期间,他曾让宦官依照京师店铺在宫中设店,让太监扮作老板、百姓,武宗则扮作富商,在其中取乐。碰到争议就叫宦官充当市正调解。在酒店中又有所谓当垆妇,供武宗淫乐。他还在西华门侧修建享乐用的豹房,日夜居于其中,命教坊乐工陪侍左右,纵情享乐。此后,武宗连宫殿也不去了。那些教坊乐工因此得到皇帝的宠幸,不可一世。
明武宗十分信任武将江彬,开始是由于江彬作战英勇。
在一次平定反叛的战斗中,江彬中了三箭,有一箭是从耳朵后面穿出,但江彬拔出箭来,继续战斗。
而江彬为了进一步得到皇帝的喜欢,就刻意让武宗微服出访。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让皇帝了解民间疾苦,而是引他到教坊寻欢作乐。
武宗从小长在深宫,宫里规矩太多,一直觉得没有意思。现在到了民间,感到真是风情万种,就沉迷其中,哪里还顾得上朝政。
江彬对皇帝说:
“宣府乐工中,有很多美女。不如到那里走走,既可以了解边境的情况,还可以寻寻开心,何必闷在深宫中。”
皇帝听了很高兴。他们就微服远行经昌平,到居庸关,传令开关。巡关御史张钦拒不奉命,持宝剑坐在关门下,说:
“敢言开关者斩。”
武宗不得已,只好返回昌平。几天后,张钦出巡白羊口,武宗急忙下令,让谷大用代替张钦,乘机出关,九月间到达宣府。
他们如同鱼入大海,每天出入教坊,和女人们混在一起。江彬在宣府为武宗营建镇国府第,将豹房所储珍宝和巡游途中收取的妇女纳入府中。武宗每次夜行,看见高屋大房,就驰入索取宴饮,或搜取美女。武宗日夜在府第淫乐,称为“家里”。
延绥总兵马昂被罢了官,听说皇帝来了,就把一个妹妹献给了武宗。这个妹妹不光长得漂亮,还会唱歌,骑马射箭也样样精通。武宗十分高兴。有个叫毕春的官员,妻子很美,怀了孕,还是被马昂带着江彬夺了来,皇帝一见着迷,马上就封马昂为右都督。武宗变得越来越荒淫了。一天,他到马昂的家中,要马昂把妾献给他,马昂没有答应,武宗就大怒而起。马昂害怕了,就巴结太监张忠进,请他斡旋,把自己的妾杜氏献了出来,又献上美女四人,皇帝这才转怒为喜,升了马昂的官。
太原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是乐师刘良的女儿,姣美善歌,武宗见了,十分喜欢,就把她带回了宫中,称“美人”,饮食起居一定和她在一起。左右有的触怒皇上,都来托刘女,一笑而解。连江彬这样的亲信大臣,也称她为“刘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