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死的时候,武宗前去拜祭,江彬一路上抢了不少女人,竟然装了几十车,跟随皇帝,供他淫乐。
靠着和皇帝的这层关系,江彬在朝中气焰熏天,没有人能动得了他。
后来由于这个昏庸的皇帝贪婪成性,社会矛盾激化,激起民众大规模的反抗,爆发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朱宸濠起兵反叛,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他在位十六年,只活了三十一岁。
若不是因为江彬这样的宠臣兼知己,明武宗的下场就可能不会这么糟糕。但历史不会重演,好色宠奸之人永远不会有好的下场。因为有天理在上,因为有民心做镜,所以不要对美色有任何贪婪非分之想,贪之则悔恨终生。
【智慧金言】
自古红颜多祸水,其祸并不在于女色本身,而在于当权者对女色的贪恋。贪念一起,则利令智昏,找不着北,遂即任由人摆布,结果江山难保,更要搭上身家性命。大道理谁都明白,关键就看当事者在面临诱惑时怎么做了。
不可任用私心太重的人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读】
设官任职,必须出于公心,这样才能网罗天下人才,共同完成大业。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任人唯亲,那就是走向下坡的开始,整个事业的根基就出了问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就会随之而来。
从历史上讲,“私人以官”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因为皇家的土特产品就是官职,除了正常的任命之外,还有很大的通融余地,想给谁就给谁。再加上中国人重情,当官的一动感情,就会把官职当礼品送给别人,而不考虑这个人是否是块当官的料。
还有一条,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占山为王的“封建割据”的情结,每一位当官的,都有山大王心理,每到一处,总是会精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子。这样一来,顺我者当官,逆我者靠边,“唯才是举”一般很难做到。
在官场上,最下作的就是买官鬻爵,将官职当商品,就跟萝卜、白菜一个样,公开叫买,这样的吏制就跟洪水猛兽差不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时,感觉很不错,就问随行的左右:“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个皇帝相比较啊?”校尉刘毅是个直性人,回答说:“可比汉代的灵帝和恒帝。”司马炎听了后不以为然说:“我虽然德行不是很高,但总比他们要强点吧。”刘毅说:“这两位皇帝都卖官鬻爵,但是他们将卖官得的钱都入了国库,可陛下您呢,将卖官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上看,您还不如他们呢。”
【活学活用】
私心一定要加以约束
古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个人有私心是在所难免的。有的时候,你的私利或许不会妨碍他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私利的无尽追逐会有害于他人,遭怨也就难免了。争取合适的私利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以“义”为准则,不仅要满足自己适度的生存要求,还要顾及他人的存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抛弃私利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完完全全、毫无顾忌、不择手段地追逐私利也是很不可取的。
世间之人,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十之八九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私心,只有十之一二除外,这除外的人,就成了伟人、巨人、善人,流芳百世,永垂不朽。那十之八九的人,就成为世间过客,一晃即过,成为速朽。
人的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人的避害趋利,是人的本能。这是无可厚非的。自私自利,避害趋利,并不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甚或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吃穿而奔波,为富裕而奋斗,为地位而努力,为改变环境而拼搏,为改变命运而卖命,只要手段正当,没有危害他人,有何不可?
可怕的是,世界之上,总有那么万分之一二的恶人、坏人、贪官、污吏,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而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追逐个人利益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基础之一。孔子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他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由禁欲主义者组成。但是,孔子也敏锐地看出,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一己私利为基点来行事,就会产生灾难性的恶果。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主张:“依照私利而行的人,必定会多受埋怨和怨恨。”
人生来有向往幸福、追求富贵的权利,而为了自己的权力去侵犯他人的权力就变成了罪恶。人性中有一种恶就叫做贪婪,而这贪婪就是自私自利的源泉。
因为这种自私自利,他们把他人的一切踏在了脚下,作为通向利益的桥。迫害、谋杀、诬陷……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几乎在不择手段。
【智慧金言】
虽然自私自利是人的原罪之一,应得到宽恕,但也必须加以约束。它是一种动物本能,和其他动物欲一样,如果走了极端,失了平衡,就会产生与造物目的相反的效果,反而给自身带来毁灭。载舟之水亦可覆舟。
不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戍;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读】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势的不同,会形成一个水压差,造成水向下流。在社会中,由于地位的不同,会形成职位上的差别,造成上级不好的情绪向下渲泻,这就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领导,下属肯定会怀恨在心。
【活学活用】
倚势挟权者会被逐出博弈的角斗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倚势挟权、图谋不轨的人很多,其中后宫、外戚干预朝政的时候每次都能掀起血雨腥风。这些人里,最无耻也最可笑的,莫过于王莽。
王莽字巨君,是孝元皇后弟弟的儿子。孝元皇后的父亲和兄弟都在汉元帝、汉成帝两朝世代封侯,在朝中身居高位,辅佐政务,家族中被封赐的有九个侯、五个大司马。王莽的众兄弟身为显贵外戚,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惟独王莽因为父亲死得早,未被封侯,因此孤苦伶仃、生活贫困,只得屈节自己的显贵身份,处处恭敬节俭。他师从沛郡的陈参,学习《礼经》,穿着打扮就像一个儒生。他侍奉母亲和寡嫂,并抚养哥哥的儿子,行为举止端正周到。同时,王莽在外结交英明俊逸的人士,在内侍奉他的叔叔伯伯们,很是礼貌、殷勤。阳朔年间,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得了重病,王莽去服侍他,亲口品尝汤药,自己则蓬头垢面,一连几个月没有脱衣服睡觉。王凤很感动,临死前,请求太后和皇帝任王莽为黄门郎,后又升为射声校尉。
不久,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皇帝,说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封给王莽,还有长乐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这些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话,于是皇帝也认为王莽是贤能的人。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不久又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这个时候,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因为才干和能力被拜为九卿,资历和官职都在王莽之上。王莽私底下搜集他的过失罪证,并借助大司马曲阳侯王根来告发他,致使淳于长伏罪并被处死,王莽却因此获得忠诚耿直的名声。曲阳侯王根因为年纪大了而请求告老还乡,推荐王莽代替自己的职位,皇帝于是升王莽为大司马。这年,也就是绥和元年,王莽三十八岁,在他的同辈中脱颖而出以后,又继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四位叔伯之后辅佐政务。
王莽辅佐朝政一年多以后,汉成帝驾崩,汉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诏令王莽辞去官职回到自己的宅府,以避开作为皇帝外戚的身份。王莽听从太皇太后的诏令,于是给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汉哀帝派尚书令给王莽下诏说:“先帝把所有的政务都委托给你而不是群臣,朕继承皇位夺取江山,确实诚心诚意地想和您齐心协力地治理国家。现在您以生病为理由,要求引退,从而显得朕不能敬奉恭顺先帝的意愿,朕对此感到非常悲伤。朕已经下诏尚书,让他等候您的主事。”又派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等人告诉太皇太后说:“皇上听说了太后给王莽的诏令,很悲伤。如果不起用大司马,皇上就不上朝听政。”太皇太后于是重新诏令王莽辅佐朝中政务。
汉哀帝驾崩,没有皇子,太皇太后当天就驾车到未央宫收取御玺和印绶,派使者乘快马宣召王莽。又下诏给尚书,将那些发兵的符节权力交给王莽,命百官向王莽奏事,中黄门和宫门卫兵都属王莽统领。王莽报告说:“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纪还小,不合众人的心愿,应该缴收他的印绶。”董贤知道后,当天就自杀了。太皇太后决定任王莽为大司马,同他一起商议立皇室继承人的问题。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他为人端正、严谨,是太后一向信赖和宠爱的人。王莽向太皇太后推荐王舜担任车骑将军一职,让他迎接中山王来做汉成帝的继承人,这就是孝平皇帝。孝平皇帝年仅九岁,不能亲政,于是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并委托政事给王莽。
王莽因为大司徒孔光是名儒,曾是三朝元老,是太皇太后所敬重的人,也是百姓所信服的人,于是对孔光竭尽尊敬之能事,并引荐孔光的女婿甄邯,让他担任侍中奉车都尉一职。对于那些自己向来就不喜欢的汉哀帝的外戚和朝中大臣,王莽都搜集了他们的罪证,写到奏折上,让甄邯拿给孔光。孔光一向畏惧而谨慎,不敢不上呈太皇太后,王莽又向太皇太后进言,太皇太后于是批准了这些上奏。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因为互相举荐的罪名而被罢免,丁姬太后和董贤的亲属都被免去官职和爵位,并流放到偏远的地方。红阳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亲弟弟,虽然他不在朝中做官,但王莽因其是伯父,内心对他很是敬畏和忌惮,害怕他慢慢地对太皇太后说些话,使自己不能够恣意而行,于是再次让孔光写奏折,列举王立以前的罪状将他遣送回封地。
这样,那些附和恭顺的人就得到了提拔和擢升,而那些违背王莽意愿、遭其嫌恶的人就被诛杀。
元始元年正月,王莽向太皇太后进言,建议她下诏令,用白雉来祭祀宗庙。群臣于是向太皇太后进言说:“请委任大司马王莽制定国策,安定宗庙。前朝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宗庙之功,增加他的封邑三万户,而且他的爵位和封邑由他的子孙世袭,可以同萧相国相媲美,应该按霍光的故例来对待。”太皇太后问公卿说:“难道确实是因为大司马立下大功就应该昭明天下吗?或者难道因为是亲戚的缘故就要区别对待吗?”于是群臣大力陈述:“王莽的功绩德行引起了周公辅佐成王时曾出现的白雉的祥瑞之气,这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之兆啊。依据古代圣明帝王的法则,如果臣子建有大功勋,那么在他生前就会享有美的称号,所以周公生前就以周为号。王莽有安定朝廷、安定汉室的巨大功业,应该赐号叫安汉公,并且增加他封邑的人数,让他的爵位和封邑由他的子孙世代承袭,这样对上顺应了古代制度,对下确定了行事的准则,就顺从了天意。”太皇太后于是诏令尚书详细安排这件事。
王莽上书说:“我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一起谋划策略,如今只愿单列举孔光等人的功绩和恩赏,暂且把我放在一边,不要和他们并举。”甄邯向太皇太后进言,请求太皇太后下诏说:“不偏袒,不结成党派,这样王者的道义才能呈现出宽广公正的本质。适逢有亲属关系的,从道理上来讲也是不能够偏袒的。你有安定社稷的功勋,不能因为是亲属骨肉的关系而掩藏它、不说出来让众人知道。你不要再推托。”王莽再次上书推让。太皇太后于是诏令近侍把王莽引到正殿东厢等候,王莽称病不肯去。太皇太后吩咐尚书令恂传她的诏令说“你由于朝廷将褒将你的缘故而称病推托,你身上的使命很艰巨,朝廷不可以没有你,趁着这个时机赶快振作起来吧。”王莽依旧一味推托。太皇太后又吩咐长信太仆闳依据规定征召王莽,王莽还是固执己见,称病不见。太皇太后身边的侍从都对太皇太后说,这时候比较适当的做法是,千万不要勉强王莽,不要做他意愿之外的事情,只管条录孔光等人,这样王莽才会振作而入朝辅政。太皇太后于是下诏说:“太傅博山侯孔光连续四朝在宫中担任宿值警卫之职,历朝为太傅,很是忠义、孝道和仁厚,行为举止处处多体现道义,因此我决定对孔光增加一万户的封邑,并拜孔光为太师,让他参与朝政的辅佐。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日积月累,养成仁厚孝诚的品德,他命令使者迎接中山王,决胜于千里之外,功德丰厚显著,因此对王舜增加一万户封邑,并拜王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连续三朝在宫中担任宿值警卫之职,非常忠诚可信,宅心仁厚,他命令使者迎接中山王,并辅佐他,侍奉他,从而安定了朝政,因此封赐甄丰为广阳侯,拥有封邑五千户,拜甄丰为少傅。他们三人都被授以辅佐国政的职位,并允许他们的爵位和封邑由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代世袭,同时分别赐予他们一处宅第。侍中奉车都尉甄邯担任宿值警卫一职时,表现勤勉,劳而无怨,因此提议决定封赐甄邯为承阳侯,拥有二千四百户的封邑。”
这四个人得到封赏以后,王莽还不愿入朝,群臣再次向太皇太后进言说:“王莽虽然一味推托,但朝廷所应该做的是去表彰他,适时给予他封赏,从而向他证明朝廷很重视他的功劳,不会让百官和百姓感到失望。”太皇太后于是下诏说:“大司马新都侯王莽连续三朝担任三公一职,负责周公的职事,制定了可以流芳万世的国策,功德无量,是朝中大臣的榜样,并且其德行在天下广为流传,令边远地区的人都仰慕他的品德和道义。越裳氏不远万里来朝奉进献白雉,所以特将召陵、新息两个县共二万八千户加封给王莽,免除他的后世子孙的赋税徭役。又拜王莽为太傅,负责辅佐国政,封号叫安汉公。并用前朝萧相国的宅府作为安汉公王莽的宅府,制成诏令,明文规定,永世流传。”
于是,王莽这才做出惶惶然不知所措的姿态,装着万不得已的样子起身接过了策书,接受了太傅安汉公的封号,但对加封食邑,子孙世袭爵位、封邑等封赐还是故做姿态地推让不接受,无耻地声称希望必须是老百姓都能家家自给自足,他才能够接受加封赏赐。百官公卿们再次向太后进言,太后下诏说:“您自己期待老百姓能够每家每户得以自给自足时,您才答应受赏,这件事就允许您这么做了。如今下令您的俸禄、您的门客侍从、您的受赏都比别人多出一倍。老百姓家家自给自足时,大司徒和大司空要及时上报。”王莽还是推让不接受,并提议说,朝廷应该奖赏诸侯王的后代和汉高祖以来的有功之臣以及他们的子孙,功勋大的就给他们封侯,或者赐予爵位和关内侯的食禄和封邑,然后轮到那些在朝中做官的人,按照等级次序来给他们封赏。这样对上重视祭祀,增加礼乐,对下则恩惠百官、百姓、鳏夫和寡妇,皇恩遍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