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取悦了老百姓之后,就试图专制独裁。他听说太皇太后厌倦国政,就暗示公卿们,让他们向太皇太后进言,请求太皇太后下诏说:“皇帝年纪还小,哀家暂且统摄国政,一直到皇帝行过冠礼。如今许多政事烦杂而琐碎,哀家想挑选忠诚贤良的人士,确立辅佐国政的人选,这样百官众卿都尽忠职守,从而使汉家天下长治久安。从今天开始,除了封爵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用上报给哀家。其他事情由安汉公和辅佐国政的公卿共同裁定。凡是州牧、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官员以及秀才出身的官吏,初上任的要启奏事务的,都要被带到就近的官署拜见安汉公,安汉公问及他们原来的官职和新就任的官职,从而来评判他们是否称职。”于是王莽对每一个人都询问清楚,表示对他们亲密和恩惠的心意,并且以厚礼相赠,那些不合他心意的人,就公开上奏要求免除他们的职位,其权力和皇帝差不了多少了。
王莽想专权,太皇太后指派甄丰进奉御玺和印绶,拜皇帝的母亲卫姬为忠孝皇后,封赐皇帝的舅舅卫宝、卫玄关内侯的爵位,都让他们留在中山。王莽的儿子王宇担心皇帝长大后怀恨在心,就私底下指使人让皇帝的母亲上书请求回京师。王莽没有听从王宇的建议。王宇与他的老师吴章以及他夫人的哥哥吕宽商讨其中的缘故,认为王莽不可劝谏,而偏信鬼神,可以以怪诞神鬼来使他害怕。王宇派吕宽深夜拿着血洒在王莽的宅地,被门吏发现后,一行人均被抓进了监狱。王宇在狱中服毒自尽,王宇的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分娩后,被杀死。王莽启奏说:“王宇被吕宽等人所迷惑,做了错事,妖言惑众,与管叔、蔡叔同罪,臣不敢为他遮掩,已将他诛杀。”甄邯等大臣向太皇太后进言,请求太皇太后下诏说:“唐尧有丹朱,周文王有管叔、蔡叔,这都是圣贤对不肖之子无可奈何,因为本性难移。安汉公身居周公的官位,辅佐如成王一样的幼主,而施行管叔、蔡叔一样的诛杀,不因为爱护自己的亲人而影响到尊崇圣上,哀家很是嘉许。以前周公灭了四国之后,就成就了大的教化,以致于刑法没有用武之地。安汉公专心辅佐国家,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王莽于是诛杀卫氏,严厉办理吕宽一案,牵连到素来认为王莽不好的郡国豪杰,宫中涉及到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并派人追赶监守,迫使这些人都自杀身亡,死的人数以百计,令天下人为之震动。事后,大司马护军褒向太皇太后启奏说:“安汉公遭遇儿子王宇犯下管叔、蔡叔的罪恶,父亲对儿子的爱护是异常深切的,只是因为皇室的利益而不敢顾念私情,只有让王宇伏罪。安汉公对此感叹不已,发愤写下八篇文章,以此来训诫后世子孙。应该把这八篇文章颁布给郡国,让学官教授学生。”于是太皇太后把这件事交付给群臣负责,把天下所有能背诵安汉公这八篇文章的官吏都写在官簿中。
元始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太皇太后驾临前殿,亲自下诏赏赐王莽,王莽在叩头拜了两次之后,接受了绿色的遮住了膝盖的衮衣冠、冕衣裳、佩刀的玉饰琫和秘歧头鞋、四马鸾车、龙旗九旒、皮帽素裳、四马军车、红色弓箭、黑色弓箭、左竖红色的钺、右立金色的戚、甲胄一具、香酒二卣、圭柄玉杓二件、九命青玉杓二件等赏赐。
王莽让天下太平以后,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年纪很小,称孺子,由周公居位统摄。现在皇帝未到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让安汉公代天子行事,就像周公一样。”群臣都说:“应该依刘庆所说的去做。”十二月平帝驾崩,大赦天下。王莽召集清楚礼仪的宗伯凤等人参与决定,所有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吏都要服丧三年。选择宣宗玄孙中年纪最小的广戚侯子刘婴作继承人。那一年,刘婴年仅两岁。
这个月,武功的县令孟通疏通治理一井,发现一块白石,该石头上圆下方,上面写着红色的文字:“诏告安汉公王莽做汉朝的皇帝。”王莽指使百官公卿把这件事告诉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说:“这石头文字在坑害欺诈老百姓,不能够照它说的去做!”太保王舜对太皇太后说:“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要想破坏它,已非人力所及。而且王莽也不敢有别的,只是想统摄朝政来增加他的权威,使天下人都信服他罢了。”于是第二年,改年号为居摄。
居摄元年正月,王莽在南郊祭祀上天,在东郊迎春,在明堂举行大射礼,供养三老五更,三月初一,王莽确立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
梓潼人哀章求学长安,喜欢夸口说大话。他看到王莽居位统摄朝政,就制作了一个铜柜,里边放两册贴有标签的图书,一册上面写着“天帝行玺金柜图”,另一册上面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是指高皇帝的名字。书上说王莽是真命天子,太皇太后应该顺应天命。图书都写着王莽八位大臣的名字,另取美名叫王兴、王盛,哀章趁机另外写上自己的名字,一共有十一个人,都写着官职和爵位,担任辅佐之职。哀章听说齐郡新井、巴郡石牛的事情已经往下交付,当天黄昏,就穿上黄衣,拿着铜柜到高庙,交给仆射。仆射上报王莽。戊辰、王莽到高庙跪拜接受铜柜所显示的神命,让汉朝禅位给王莽。王莽戴上皇冠,觐见太皇太后,回来坐在未央宫的前殿,下诏书说:“我本来没有至德,只是凭借着是皇祖黄帝的后代、虞帝的苗裔、太皇太后的不重要的亲戚,皇天上帝才降临极大的保佑,发布命令要我统治天下、整齐秩序,用铜符帛图文字、金柜里的策书,作为神明的诏告,将天下的百姓都交付给我。赤帝汉氏高皇帝的神灵,秉承天命,用金策之书把王国交给我,我很是敬畏,哪敢不谦恭地接受!在戊辰这一天就确定下来,戴上王冠,即位,成为真命天子,定国号为‘新’。修改历法,更改服装颜色,改变祭祀时用的牲畜,旌旗不同于以前,器具的制作也不同于以前。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建国元年正月初一,把鸡叫时候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服装颜色为黄色,以此和五行德行相符合,祭祀用的畜牲使用纯白色,使节的旌旗都使用纯黄色,上面写着‘新使五威节’,以此来禀承上天的庄严使命。”
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率领公侯卿士捧着太皇太后的玉玺印绶,进献给太皇太后,顺应符命,废除汉的国号,大赦天下。
王莽于是颁布策书命令孺子说:“刘婴,以前上天保佑您的太祖,让汉朝经历十二世,拥有国家二百一十年,如今汉气数已尽,而转向了我本人。《诗经》不是说过吗?‘商殷的后代要作为诸侯,来侍奉周朝,天命无常啊。’封您为安定公,永远是新室的贵宾。呜呼!恭敬上天的美意,去履行您职位的责任,请不要违抗我的旨令。”又说:“用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五个县,一共上万户,方圆百里,作为定安公国。在定安公国建立汉代祖宗的宗庙,同周朝后代平起平坐,施行它自己的历法和衣服颜色。世代侍奉您的祖宗,永远因为品德高洁,功勋显著,而享受世代祭祀的待遇。让孝平皇后作定安太后。”读完策书,王莽亲自拉着孺子的手,流着眼泪,喉咙哽塞,说:“以前周公统摄朝政,终于能够把贤明君主的道义传给成王,如今我独独威摄于上天的威严使命,不能够称心如意!”王莽哀伤感叹了好久。中傅领着孺子走下殿,让他在北面向王莽称臣。陪侍在旁边的百官,没有不感动的。
另外按照铜柜中的旨谕,辅佐大臣都得到了封爵拜官。
王莽即位称帝后,对大臣特别戒备,抑制和削夺臣子的权力。朝中大臣有指出他人过失的,总能得到提拔。
王莽以为,如果制度得以确立,那么天下就平安无事了,所以竭力思考地理,制定礼仪,谱写乐曲,讲究和《六经》的义理相符合。公卿早晨入官,傍晚出宫,连续几年商议这件事,仍然没有定论,而他们也没有空闲时间来审理老百姓所着急的诉讼、冤屈等事务。结果盗贼四起,百姓怨声载道,关东地区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蝗虫布满天空,甚至飞进了未央宫,停在宫殿上。王莽的军队在外被起义军消灭,宫内的大臣又全都背叛了他,最后他在混乱中被人杀死死。
【智慧金言】
如果一个单位上下关系紧张,大家离心离德,原因肯定在领导。《孟子》里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下级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与领导闹不团结,那不是老鼠戏猫,自讨死路吗?
名实不符必败亡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读】
滚滚红尘中,大家匆匆忙忙干的事只有两件,一为名,一为利。要么因名博利,像前几年的超女,先成名后取利;要么因利成名,如这几年的企业家写书,先得利后成名。人们总是想将好事占尽,名利双收。
在这股大潮中,大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凡迅速成名的人,几乎都是短命的,各领风骚只几年。为什么呢?名与实不符,许多人事后证明都是徒有虚名,弱小的身躯根本撑不起那顶大帽子,最后被压趴下了。
【智慧金言】
历史上,名与实相符,可以成就大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冲着就是他的名。但名与实不相符,则可杀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结果有了诸葛亮“浑泪斩马谡”。
战国时,秦国和赵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赵国先派廉颇与秦军对峙,后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著名将领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出战。这个赵括喜欢纸上谈兵,而且在当时颇有些虚名,但就是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典型的名实不符。
当得知赵括为将,蔺相如就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甚至连赵括的母亲也找到赵王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赵王不听,依然用赵括为大将。结果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
【活学活用】
名与实相符,可成大事
名与实相符,可成大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慕名请出诸葛亮,然后三分天下。而名不符实,却会白白浪费机会,送人性命,及致断送家国天下。
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安置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龀于是率兵攻打赵国。赵军迎战,几次都被打败了,还损失了一位副将和四名都尉。赵王与楼昌、虞卿商义,楼昌请求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说:“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大破赵军。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答应。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贵重的珍宝拉扰楚国、魏国。楚国、魏国接受后,秦国就会疑心各国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讲和才可成功。”赵王不听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便对虞卿说:“秦国接纳郑朱了。”虞卿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败了。为什么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王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去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更不肯讲和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秦国求和,而不与赵国和谈。
由于赵兵多次被秦打败,廉颇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所以非常生气,多次斥责他。应侯雎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仍不听从。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随随便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倒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在赵括即将出发时,他的母亲上书,指出不能重用赵括。赵王问:“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捧着饭碗去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受命之日起,就不再理家事。而赵括做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都被他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察看有什么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便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您不要治我的罪。”赵王答应了赵括母亲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