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石建死了,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而立功被封侯,但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冲杀出来返回阵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决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后取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没有得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但是没有一点功劳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当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开始,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很久后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
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穿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地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以便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智慧金言】
尽管李广朴质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于言辞,他死的那一天,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抑或不认识他的,都深感悲痛,他忠实的品质确实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但“李广难封”四个字,却使他成为了一面镜子,让后来那些虽然功勋显赫、但却心胸狭窄的人引以为戒。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原典】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解读】
人与人的差异是很大,不可能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不论是任人做事,还是交朋友,都要区分对待。有些人用其才能,但未必要去信赖他的人品;而有些人尽可以信任他,却未必能够委以重任。一句话,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孔子曾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可以共同学习的人,不一定可以共同去追求真理;可以共同追求真理的人,也不一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的人,不一定可以随便给予权力。海南的黄花梨虽然名贵异常,但将它移种到北京来,注定活不了。
南朝后主叫陈叔宝,此人酷爱文学,写着一手好诗歌,他的《玉树后庭花》流传了上千年:“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姣乍布进,出帷含态笑巷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可惜的是,他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不明白“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的道理,任用了一帮子喜爱文学的人来治理朝政,结果可想而知。589年,隋将韩擒虎率军进攻,乘江面大雾弥漫,悄悄渡过长江,包围了建康。陈朝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全军溃败。陈叔宝与张丽华等嫔妃危急之中躲入井中,被隋军抓获,后客死洛阳。
【活学活用】
管理不能没有宽容之心
管理者的宽容品质能给予下属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下属感到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也因为管理者的宽容,下属因为感动而增强了责任感。此时,宽容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管理者适当的宽容可有效地激励下属。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天他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这是有贪玩的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去玩。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站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踩上去的感觉有点怪,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被挪走了,刚才原来是长老用背脊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不已,以后的一段日子他都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和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在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了一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进行惩罚,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取得以后的成就。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往往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其实这都涉及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顺溜听话,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抹杀掉,又有什么艺术和智慧可言?
缺乏宽容的管理者,不仅容不了别人的错误,也容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们搞一言堂,反对下属积极参与管理,结果只会使下属没有了责任感和积极的心态。因为有意见者往往是积极的思考者。管理者如果有了宽容精神,必将使下属获得发挥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宽容不仅是容忍他人的缺点那么简单,也包括宽容失败。失败常常来源于创新的路途。创新是组织获得向上动能的源泉。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容忍因为创新引起的失败,就是在提倡一种保守、墨守成规和静止的管理和经营思维。倘若我们的管理者能对失误者说一声“接着再试,相信自己”,宽容下属的失败,这将减轻下属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启动智慧,反而能够创造奇迹。
【智慧金言】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宽容对于管理,对于激励,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宽容,这样,才能团结众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能,让自己的团队发展壮大。
治理重在用“德”而不用“刑”
【原典】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解读】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刑法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永远应该放在辅助的位置,它是辅助道德的养成。如果一味刑民以法,必然离心离德,一遇混乱,整个社会就会轰然倒塌。秦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刑法过分酷暴,结果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整个王朝顿时分崩离析。
严刑酷法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理当如此。如果有一个领导经常处罚部下,即使每一次处罚都合乎规定,也必会产生民怨。虽然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但如果刻板地执行这些制度,则会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汉代有个“五百壮士”的故事,说的是秦朝末年,齐国贵族田氏家族起兵造反,这支义军刚开始由田荣统领,但此人无德于民,用严刑统领部众,结果引起叛乱,部众群起而杀之。田荣死后其弟田横继续统领这支军队。这田横与他哥哥不同,凡事身先士卒,宽待部众,深得民心。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时,田横不想投降汉朝,于是率领五百人逃到了今天青岛即墨市的田横岛上。但刘邦却很敬重田横,非要他出来做官,田横无奈之下只好自杀。留在岛上的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一起自杀,以身相殉,感天动地。
同样的一伙人,两种不同的领导思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一个被群起而杀之,一个五百人自愿相殉,德与刑的区别竟然如此之大。
【活学活用】
对待下属要有起码的尊重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既不是死在战场之上,更不是老死家中,而是被自己的部下偷袭致死的。喜欢他的读者,大都为他喊冤,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张飞被杀是个必然,一点也不冤枉。
上下级之间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倘若我们粗暴地对待下属,下属又如何会尊重我们呢?张飞从来就不是一个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人。
首先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说起。一顾茅庐寻访不着孔明时,张飞便说:“量一村夫,何必各个儿自去,使人唤来便了。”当两番寻不着孔明,刘备准备亲自前往再寻孔明时,张飞更说出了:“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若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这点从表面上看,张飞是比较鲁莽,然而倘若他懂得尊重孔明,又怎会说出这些话?
再者,就是张飞不懂得尊重吕布。吕布虽然人品有点问题,但是吕布既然投靠刘备,张飞自然应该给他点面子。在刘备让他守徐州的时候,他故意刁难吕布手下素不饮酒的曹豹,并借曹豹来发泄对吕布的不满,蛮横地责打了曹豹,直接导致了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夺取了徐州。
最终,在接到兄长关羽被杀的消息之后,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让手下三日内采办齐三军的白旗白甲。手下说材料不够请求宽限几日,便挨了他五十大板,并扬言三日内采办不齐,便会将他们斩首。为了保命,他的手下也只能狗急跳墙地对他下手了。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张飞在军中行刑杀人,鞭打士卒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故而手下对他下手的时候,根本没有手软。
现实中,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使一些人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在自认为毫无利用价值、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他们显得高人一头,对于这些人总是不屑一顾。
俗话说得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的人地位虽低,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尊严。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敬人一丈”,他人最起码也会“敬我们一尺”的!故而,在待人做事上,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才行,不要因为地位或工作分工不同而轻视甚至鄙视他人。
【智慧金言】
聚集人才、收拢人心靠的是德,一味地用武力和刑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刑罚虽然是强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在实行法治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刑罚内含的宽恕原则。圣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罚,目的是为了辅助道德礼制的建设,并不单纯是为了惩治人。孔子说:居上位者自身有真正的道德,然后严格要求下属,下属犯了错误,自己就觉得很羞耻,会自觉约束自己;如居上位者自己不讲德行,全凭严刑峻法管理人,人们就会专找法律的漏洞,回避了惩罚反而认为很高明,内心毫无愧意。因此说,以德恕为归宿的法治会使全国上下日益团结;相反,只能上下离心,全民离德。
管理无小事
【原典】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