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记》学生活
23243300000037

第37章 越王勾践世家(3)

【原文】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

【译文】

庄生觉得被这个小孩儿出卖了,深感羞耻,就入宫觐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某星宿的事,说要修养仁德来应对。今天我出门,听道路上的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关押在我们楚国,他家派人拿了很多金钱贿赂大王手下的人,所以大王并非怜悯楚国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儿子才这样做的。”楚王大怒道:“我就算没有仁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下令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发布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最后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原文】

至,基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当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译文】

回到家,母亲和乡邻们都为此事悲痛,只有朱公自己发笑,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会害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些东西不能忍心放弃。他年幼就与我一起劳动,吃过苦,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把花钱这件事看得很重。至于小弟弟呢,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坐着好车,驾着好马,到郊外去打兔子,哪里知道钱财从何而来,所以能随意地花钱,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的缘故。而大儿子不能弃财,所以害了弟弟。这件事合乎道理,不值得悲痛。我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原文】

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译文】

所以范蠡三次搬家,驰名天下,并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但是住下来就会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原文】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译文】

太史公说:夏禹的功劳太大了,疏导了九条大河,规定了九州的范围,一直到今天中原各地都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后裔勾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消灭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并不能说有多贤能,致使有夏禹的遗风吧。范蠡三次搬家都有荣耀的名声,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显赫都不可能!

【活学活用】

急流勇退并非沽名钓誉之举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徽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大夫。

文种和范蠡都是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特大功臣,尤其文种为越王多方策划,提出了不少的巧计良策。

勾践被释放回越国后,文种献上破吴七策:一是向吴王献珍玩以取悦之;二是购买吴国粮食物资使其国库罄尽;三是送美女给吴王,腐其心志;四是送能工巧匠蛊惑吴王大兴土木;五是使吴王的谋臣都变成只会阿谀奉承的人;六是离间吴王与忠臣的关系;七是聚累钱财,操练军队,待机攻吴。

勾践依文种的计谋行事,终于打败吴国。勾践也被诸侯尊推为霸王,称雄一时。但勾践伐吴回国之后,面对众臣的恭贺,却没有一丝欢喜之情,也不论功行赏。大夫范蠡看见这种情景,叹息说:“越王不愿承认大臣们的功劳,是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领导,对那些有功大臣怀猜忌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了。”于是,范蠡请求退隐,并不听勾践再三劝留,不辞而别。

范蠡临走之时,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文种,信上说:“你还记得吴王说过的一句话吗?他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的为人你是知道的,他脖子长得很长,嘴巴像鸟嘴一样尖。他既能忍辱负重,又善于忌妒别人的功劳。这种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现在不赶快辞职引退,以后必定要遭他的毒手。”

很快,勾践与曾经一起患过难的旧臣们疏远了,连见面的机会都越来越少。许多大臣看见君主如此薄情,纷纷辞职引退。文种虽然对范蠡的忠告有所感悟,但对勾践还存有幻想,就没有听范蠡的话,只是抱病不朝,并没有离开。

勾践深深地了解文种的才干,正是这种才干令他恐惧。这种人留着,万一造反作乱,是没有人能制服得了的。勾践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杀文种的毒计。

一天,勾践亲自去探望文种,在文种家中与其对坐交谈,仿佛无意地将佩剑摘下放在一边,对文种说:“我听说有抱负的人并不怕自己肉体的死亡,而是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你有七条计谋,我只运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消灭了吴国,剩下的四条计谋,你准备用来对付谁呢?”

文种只好回答说:“我不知道应该用来对付谁!”勾践说:“那么,我请你用这四条计谋到地下去对付吴王死去的祖宗们吧。”说完起身便走,留下了自己的佩剑。

文种取过剑一看,只见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按当时的规矩,凡是君王以“属镂”赠送给臣下,就表示赐死。吴王夫差就是将这把“属镂”剑送给伍子胥,使伍子胥用它来刎颈自杀的。文种叹息道:“我不听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所杀,我是多么地愚蠢呀!”说完就用剑自杀了。

权臣与君主之间永远是对立统一相结合的,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但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文种与勾践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君与臣不能平等相处的信条。在君王大业告成时,臣下应明白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否危险,是否应明智地找到退路,免得成为他人鱼肉。

【智慧金言】

领导者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着很重要,但不能盲目执着,盲目执着只会重演文种的悲剧!

小不忍则乱大谋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性情十分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礼遇,但牛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官场上关系处理得好,而且家庭也搞得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个弟弟叫牛弼,经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牛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一点儿没有生气的样子,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妻子见丈夫这样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不敢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

因此,牛家门内一片和气,再也听不到闲言碎语,弟弟也因此收敛了不少。

据记载,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因而抑郁而终。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实在少有。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族,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出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乐的秘诀除了“忍”以外别无他法。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的褒赏。

看来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不仅如此,“忍”还是收服人心的好办法。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受到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攻。”即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善于体谅别人,收服人心。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回报于你。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百姓,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不过舒服的生活,勾践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的是柴草。还经常预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很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办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智慧金言】

《论语》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日常的琐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计较。韩信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流氓找茬说:“你长得倒不赖,不知胆量如何呢?”韩信听后沉默不语。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流氓又挑衅说:“如果你有胆量,就来刺杀我;如果害怕,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吧。”韩信仍然一言不发,默默地爬过他的胯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