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跟精进不同,精进是在菩提道上前进。你每天经过一番功课下来,便往“见性成佛”的方向逐渐迈进,这叫“精进”。假如只是忙碌不堪,一下掮扇子,一下吹冷气,忙到最后匆匆赶去洗澡,然后喊着好累!看看电视,安慰自己太辛苦了。这叫“忙碌”,只能说你欠释迦牟尼佛的业,你在还债,这与精进无关。
身为一名商人,真正的精进就是赚钱,所以每天累积财富便是精进啊!否则套句俗语:“做信用的。”只是白忙一场,没有意思。学佛也一样,每天要朝见性成佛的目标迈进,才能谓之“精进”。否则,只是忙得团团转,纵使你每天海青洗三次,依然不得成就,只有累积一些福报,与见性成佛无关。
【智慧金言】
忍大师之所以说只要持《金刚经》就可以了,那是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体性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所讲的这些,倘若你真能体会,即能见性,当下直了成佛。
4.勤修善缘
【原文】
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
【释讲】
那时,惠能听了这番话以后,便知过去一定与忍大师有缘。我相信能大师在当时,一定与这位客人有过一番交谈,不单单只有这几句话而已。交谈过后,客人一定很高兴地说:“耶!你很有善根。”所以经文说:“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这是很殊胜的法缘啊!惠能是个樵夫,卖柴所赚的一点钱,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及奉养老母外,所剩无几。现在他能得遇如此善知识,光是这么一谈,客人就说:“你这小伙子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既然我们有缘,你与忍大师也一定有缘,不然怎么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当然经文没这么提,事实上应该也不可能当面说他开悟啦,因为这些人也尚未开悟嘛!不过,他们赞叹能大师见解知见非常殊胜的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有位客人马上取了十两银子供养他,让他可以安顿老母,并且即刻启程前往黄梅。以价值来论,当时的十两银,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块。这真的很难得,在家人必须具备这种慧眼,看出他有这个善根肯修学。
【活学活用】
惠能和这位客人应该是经过了一番谈话,之后,能大师很想去,但因有苦衷,对老母亲放心不下,想说要是去了,母亲一人怎么生活,结果马上便有人发心了。所以说,菩提道上但问发心。你只管发心好好修行就是,若真有心要修,护法会帮你将其他事情处理圆满;反之,若犹豫不决,等下去都成了老公公,那就不用修了。你将意思表达出来后,宿昔有善缘,自然有人会资助你。万一这辈子没这般善缘,那就得赶快修,下辈子才可能有善因缘相助。
“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那位客人叫他马上到黄梅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这句讲得非常好。每位学佛人,若想在菩提道上奋斗,便不要有后顾之忧,一定要先将家里安顿好,不要丢下就走。像虚云老和尚,不管父母如何反对,他还是选择逃家,结果让爸妈气死了。幸好他这辈子成就了,所以换作是你,也要保证这辈子有成就喔!否则父母之恩如何报答?因此,虚云老和尚到五十几岁想起母亲时,便从普陀山一步一拜,花了四年拜到五台山。我们做得到吗?当然,这种人是很果断、敢作敢当的人,十九岁逃家剃度,五十几岁便有大成就,然后又活到一百二十岁。你看看,他出家修了一百年啊!哪像很多人十九岁出家,五十几岁已经不知身在何方了。
【智慧金言】
虚云老和尚是天才,是比较特异的类型,我们学不来。我们只要以六祖为榜样,一定先安顿好家里,然后就放下,不再顾虑了,这一点要学好。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5.心放在目标上
【原文】
木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释讲】
“不经三十余日”,这个文法和如今不太一样,大概是三十几天,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到黄梅礼拜五祖。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要干嘛?”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岭南,是南方人。“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古今中外大概就只有这么一个人,直接开口说:“我要求作佛。”你看,口气之大,可吞日月啊!而我们一般人都是“我来听听看……”因此人家当六祖,你就当“两光”。刚才讲,惠能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完全开放、完全投入。他来到这里,只为成佛就好,其他不要。各位,包括我在内,能否如他这般?
当年,我对净空法师说我要讲经,他说:“好!讲什么?”我答讲《华严经》。“哼!古今中外只有你一个!”下面一大堆师兄弟也都漏我气:“师父叫你讲《阿弥陀经》,你还是讲《阿弥陀经》比较好。”我说:“《阿弥陀经》比《华严经》难讲耶!”“胡说八道!你不听师父的话。”
要坚定自己的心志啊!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若在七八岁时跟着父母亲拜,人家问你做什么?你可以答:“不知道,要问我爸爸。”但学到一把年纪了,凡事应可自己做主,便要确定自己进入佛门所为何来。
你看,就这么一个缘而已,惠能听到人家念个《金刚经》,他就想作佛了,但是假如他之前未与那善知识有过一番讨论,也绝不会在忍大师面前这样夸下海口嘛!可见他讨论之时便已相当投入,可能花了一上午或一下午的时间,不然怎能懂呢?
【活学活用】
之前提过,我们凡事必须真能投入,不要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还在门外,进去怕被关住了,不进去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怎能成就?惠能完全投入,“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一位师父要认弟子,就认这一点。“师父,我听了那么多人讲经,不知哪个好?我来听听你讲得好不好。”“好吧!你到那边去!”你想听听看,我就讲讲看嘛!那就大家等着瞧,不然怎么办?若是全心投入,那便幡然迥异、大不相同。像净空法师与方东美教授当年那段因缘,真的很美。
净空法师对方教授说:“我要来学华严宗哲学。”方教授便问他要怎么学?
“一星期两个钟头。”净空法师回答。
“好,到我家来。”方教授立刻答允。
你能否如此?不要一天到晚求师父放假,没有用的!必须一直投入。方教授讲课,常常一讲便是一个下午,净空法师在那边用过晚饭后,方教授再花一个晚上继续讲课,这才是真正投入啊!所以三年下来,净空法师的哲学基础深厚。而我们呢?学了三年还是忘光光,不学还有点热忱,学了三年,火都熄灭了。结果,本来是要充实生命能量,最后却把剩下的那点能量耗光,没有流进来,反而流掉了。
【智慧金言】
读经就看这个地方啊!有没有毅力、决心?这不是游戏人间玩一玩的!演戏就要如剧中人,学佛要像个学佛人,商人像个商人,修道人像个修道人,心要放在目标上。既然是修道,学佛就是要成佛啊!所以我心在道上,惟求作佛,不然还求什么?
6.让生命像花一样绽放
【原文】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释讲】
接着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土著。以现代话形容,你是南方的蛮子,是青番,怎能作佛呀?哪有这种番仔佛?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换句话说,他已经体会到众生与佛,佛性无二无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个大家都清楚,但对你毫无意义可言,因为要你解释佛性,你根本解释不出来。问你佛性为何?不能老是答“本来具足”。本来具足的又是什么?若回答“佛性”,岂不是又回到问题的原点了。
【活学活用】
本来具足的为何?就是所谓的清净、平等、大悲、快乐、幸福、喜悦,这些都是本来具足的,无南北之分,亦无人种差别;凡夫庶民有,国王皇帝也有,人人皆同。遗憾的是,谁能真正享受到这种本来具足的。国王享受的特权是我们所没有的,然而本来具足的本性这部分,往往是我们能享受而国王却享受不到的。
7.把握自性常生智慧
【原文】
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
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释讲】
“惠能启和尚”,这是他“请问和尚”的意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现在不知道你要我做什么?这一问,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其实包含了整个佛法的要义。
我们知道,佛门中福田第一,你现在叫我跟着大众去做事,要做什么?首先,大家一定知道要先种福田,所以你让我去做事,然而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那为何要去种福田?你看,福田没有离开自性喔!我们都常常种福田,各位一定认为进到佛门来,帮忙煮饭、洗碗、扫地或者布施、供佛、包红包,都是福田第一,但要知道,佛门中真正的福田第一,是指觉悟这件事!凡所有趋向觉悟这目标的,通通叫作福田,而且最殊胜、最大。凡能帮助你觉悟的事,都是最大的福田,要有这种认识啊!一般人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迷信,就在这个地方。
福田第一,是指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自性。我们几乎都不懂自性是什么?也不知道它在哪里,所以迷惑颠倒。你能否随时觉醒到自性的存在与显扬,这便是真正的福田了。所以惠能说,若是如此,那我不知道和尚您还要叫我做什么?这第一个喔。
第二,佛教本身是求智慧、讲开悟的。可是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还要我做什么?做功课吗?做什么功课?这讲起来很麻烦,即使以前一再提过,现在还是要讲,因为这是佛法的重心啊!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能观的观照,要照得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没有错,初步是告诉你,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可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活学活用】
智慧生在哪里呢?底下注意听喔!我们眼睛看到花,花是红色的,叶子呢?是绿色的,这没有错吧!你不会硬说花不是红色,叶子也非绿色,若是如此,人家会说你“眼睛脱窗”;但要知道这个花、这个叶子,它本来如此,与你眼睛看不看它一点关系都没有。
要了解这里面“重重”的意思啊!花也好,叶子也好,种种因缘组合显现在那里,众缘和合而生此花,花本就存在那里,现在透过眼睛来看,是花,但即使眼睛不看,它依旧是花。用眼睛看它是花,这时就叫“用眼识”,是用识性来看,而非用根性。
用根性怎么看呢?舍识用根——要把识性丢掉用根性啊!然而我们却搞不太清楚识性是什么、根性是什么?再怎么看也是花,不把它看成花,那要看成什么?我说它是花,你说这是用识性,你叫我舍识用根,那“根”是什么?我不懂啊,这便是关键所在。
刚才说花本由种种因缘组合而成,“因缘”我们暂不探讨,众缘和合而生,这是一个。现在花再加上“眼根”这个因缘,眼根是不是一个因缘啊?跟它接触,是不是产生另外一个生命?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组合了,这个新组合、这个生命是什么,你有没有看到?你大概体会不到。
用“根性”这个因缘、因素,跟“花”这一组因素结合后所产生的,叫生命感。那个生命感你体会得到吗?花本来就摆在那里,闭起眼它在那里,睁开眼它也在那里,它与你的眼睛原本无关。你用识性去看,只能够说这是你所认识、所看到的花,而它是它,你是你,两不相干。你看与不看,它根本无所谓。
问题是,现在你的眼根既然与它接触了,便产生另外一种因缘组合,那个生命你能否感受到?能感受到那个生命,即是“实相”,“诸法实相”的“实相”,而你所说的“那个花”,只是一种因缘组合,那叫“如梦幻泡影”。去体会这个部分!它与你无关嘛,不属于你的生命,对我们来讲是“花”,然就“花神”言,它不叫花,而是花神的身体。
花的存在即是花神身体的存在,花枯谢就表示花神也死了,一如我们身体的坏死。死去之后,生命会转移,因缘重新组合。色身的四大坏了,受、想、行、识四蕴会跟别的四大组合成另一个生命,但那个新生命已经与你无关。因缘已然重组,你顶多在与它接触后,感受新组合、新生命的产生。而你能否感受得到呢?关键在此啊!通常我们看到就被转过去了,被转过去是凡夫,应如何转它过来呢?要认识这一点喔!至少方法要有,有了方法后,慢慢去训练,不仅眼根如此,耳根、鼻根、舌根都一样。
例如,一个凡夫跟一个成道者喝完咖啡后都说很好喝,但凡夫说好喝,是指摩卡上等咖啡色、香、味具足。他一喝,嗯!香得够味,醇得厚重,赞!那个尘境把舌根、鼻根与眼根都转掉了,这是凡夫境界。可是一位修行成就者就不同了,他只是把咖啡当作一个媒介,一个跟舌根有关的因素(就像看到花,花只是个媒介、因素)。
咖啡是无量的因缘组合,它可能生长于巴西某地,历经多重农业改良、收成、空运来台,经调理师混合、研磨,再配合不知何处运来的奶精,加上台糖公司的冰糖和自来水公司的水,透过咖啡机和人的技巧调理出来,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因素?那无量因缘组合成的一杯咖啡呈现在那里,现在,舌根与它接触时,会形成另一番组合,那个生命你有没有感受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享受生命”啊!
凡夫享受咖啡,是被咖啡带走,带到咖啡的尘境里面去了,而你能否一喝,产生了新生命的火花,开始享受那个生命,不仅是舌根品尝,鼻根闻到香味,又产生了另一个生命,而这一喝的感受,眼睛一看,那浓浓的香、淡淡的咖啡色,眼根见到了,又产生一种生命了!这是不是“常生智慧”啊?这两三个生命都同时产生,当它们与我的自性相结合时,又产生另一个生命。这一个对自性、对生命的体会与了解连续不断,即是“常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的训练就在这里啊!这是关键点,你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惠能此时尚未正式修学,却已经体会到了,所以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弟子已经到了这样的境界,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做何功课?念佛、打坐、参禅?还是持咒、诵经、拜佛?透过拜佛、诵经、念佛、参禅打坐,你有没有产生那个生命,或只是照念一遍?“这个经诵过以后,功德无量无边,福报很大,所以我赶快诵。”那叫迷惑颠倒!若以这种心境看般若经典,怎么懂呢?它所说的是生命的展现,而你的生命是否能由此展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