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坛经》学生活
23244300000004

第4章 悟法传衣(4)

现在天气已经比过年前热了,回去把衣服脱掉,洗澡时,身根接触热水,有没有产生生命,你是否感受到?隔天一早起来重新着衣时,眼睛看到要穿哪件衣服,是否有种生命感的重现?或者只是想:“穿来穿去都同一件,现在正在打三折,晚一点顺便去买。”通通被带走了嘛,对不对?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一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你要的是生命感啊!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我们看到红的、绿的、白的一律平等,红白绿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那个生命感有没有产生。从事艺术的人,其艺术创造的生命力便是这样产生的,要捕捉、训练的便在此。修行者的重点不在于美的表现,而在于美的体认与感受。透过感受,艺术家才得以将“美”表现出来。修行者则是去感受、去体会,然后由自心里展现出来,透过身体、身相,展现出自在与美,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位修行者、成就者之美是无瑕的,我们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来形容其完美。不是修行成就者的头壳都有那些肉髻,耳朵都那么大,而是他们所展现出的优美、自在与祥和,无可比拟、无懈可击啊!我们难以辞藻穷尽,只好用数字——三十二相庄严、八十种随形好——来描写、形容。

你看,惠能还没开始修行,心中就常生智慧,我们却是烦恼丛生;人家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连“自性”是什么都不懂,天天种福田,种得好烦恼。这是每位学佛人的真正关键,尤其是研读般若经教的人更应具有这样的认识。想想看,玄奘大师翻译那六百卷《大般若经》,遑论写,光是每天诵一卷,扣掉假日,大概两年都诵不完。它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核心啊!这也是为何讲《心经》前要先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前必须先把《坛经》,这部分弄清楚了,才能谈何谓“空”、何谓“色不异空”,那时才有可能体会,否则便不知所云了。这些基础,我们应先有所认识。

【智慧金言】

你看,经文还没开始,最高境界已经展现出来了。“既然我已跟你讲清楚了,不离自性,常生智慧呀!那你还要叫我做什么呢?”不像我们,师父吩咐做事,就嫌工作分配不均。惠能所展现的是真正的自性,所以五祖才说:“这个猫獠根性大利,是上根上器。”并交代他不要再说,因为他们师徒二人这样对谈,周遭的人不见得能了解,再说下去就麻烦了。

8.头角一峥嵘就会被磨平

【原文】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

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释讲】

惠能在槽场那边很累。他遵命退到后院去,有一位行者,这里没指出是谁,反正有一位学长,“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破柴”就是劈柴,木柴捡回来,粗大的得先劈开;“踏碓”即是捣米,其实也包括谷、麦、小米等等,反正都是很耗体力的工作。有位行者看他一副老粗模样,不像是拿笔杆的,否则就调去管库房、作账务了,所以叫他做耗体能的工作,经过八个多月。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经过八个多月,五祖才来找惠能。要是我们试过几次,老师理都不理你,也不教你,而你心里有事,更不知该怎么学,也许老早就跑了。五祖告诉他:“我想你那种见解是对的,你是可造之材……”一般人是很好看的木头,中看不中用,即使用了也没价值感,雕刻几十年后就被虫蛀掉了,有些木材虽不好看,但雕刻后不会坏掉。既是可造之材,但“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我怕有坏人加害你,所以不想跟你多谈,这一点你能了解吗?

【活学活用】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秘密:道场里也有坏人喔!这里面更透露了第二个秘密:祖师大德有那种雅量可以容纳恶人!我们度量不够,不容坏人,怕自己遭殃,对不对?一个能够奋发图强的人,不怕周遭有坏人,因为这可以提醒我们,否则一群好人会萎靡下去,糟蹋自己,变成严重的问题。身处娑婆五浊恶世,有个坏人在,会刺激我们、警惕我们。第三个秘密,这个恶人不一定是坏人,他只不过善恶是非分别得很清楚,常常是所谓很有义气的人,这种人有个麻烦,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若有人违背众意成了“坏人”,那个讲义气的,就会出面修理“坏人”。要知道众人意见不见得十全十美,反对者意见可能没有错,却不见容于团体,这时他就被讲义气的人赶出去。这个讲义气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恶人”,五祖所暗示的也包括这种人。

惠能的知见与众不同,很可能会有自认是秉持正义、扫除害群之马的人,想把他给赶出去。历史上,惠能这类人很容易遭殃。惠能累世有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老师会保护他,而耶稣的老师就无法保护他,因此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是大修行者啊!他的知见和六祖一样与众不同,别人听了刺耳,非把他钉起来不可,行刑之前还再问:“只要你肯放弃那些言论,就放你一条生路。”耶稣不答应:“我就是真理,我必须把真理弘扬出去。”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

苏格拉底也一样,判官说,只要他发誓不再于街头乱讲话,就不判他死刑。苏格拉底不肯,故被处死。他们都没有老师可以保护,而惠能就有。你说那时害他们的,都是坏人吗?不见得!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群众认为这种人意见太特殊了,为团体、社会所不容,仅此而已。正因为这个“不容”,就把那个真理化身的人给毁了,耶稣、苏格拉底都被毁了。谁错了?告诉你,两边都没有错,一个代表真理,那绝对没错,一个代表社会,那是相对性的,也没错,如此而已,只是那个被牺牲的人,他的因缘福德不足罢了。

惠能呢?哎!够了,有老师保护着,不会有事。五祖这样说了,惠能答道:“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是啊,我也明白师父的用心。我们常讲,师徒间就是这种关系而已。你看,他能相应嘛,“你的用心我知道!所以我也不到大厅那边去,不让大家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我也不过是跟众人一样做苦力而已,大家不觉得我特殊。”

【智慧金言】

惠能之前,中国也有两位这般人物。第一个是老子,他到底活几岁没人知道,他很平凡,以至于成就无人知晓。他讲的“道”也是一种很平凡、简单的东西。其弟子庄子亦同,庄子崇法自然,充满生命的火花与能量,这就少有人能明了了。仔细读读老庄,书中所言尽是自然之道。中国人讲的“道”,是自然、自在,而佛法之所以称“佛道”,那个“道”也含有此意。惠能深知其意,因为人一旦突出,就会受压抑,头角一峥嵘就会被磨平。他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隐着,跟大家一样做粗工,默默无闻。

9.修学要用心,逼自己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释讲】

前面那段已经印证了他们师徒之间有这样的默契。有一天五祖把弟子都集合起来,并跟大家说:“世间人啊,生死事关重大,而你们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现在学佛人也一样,好多人都在求福田,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求生极乐世界,其实跟以前喊三民主义万岁一样,只是跟着流行的口号走,哪天流行一改变,他也见风转舵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深入自己的根性中。不是那个法门不好,而是你心性死寂,心性死掉了啊,只是随波逐流,茫然不知真目标。就像别人流行穿迷你裙,你也跟着穿,问题是别人穿很好看,你穿就自暴其短啊!

进到佛门中来,你求的是什么?真的只求种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若欲出离生死苦海,那就得用心了,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就过去了。你必须掌握方法,尤其我们没有六祖的根器,多是中下根器者。大凡与师父一对谈,都不是根性大利,而是烦恼大利的多啦!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己的本性若迷失掉了,谁救得了你呢?迷到三恶道去的话,福报又有何用?迷到猫道、狗道、鬼道、地狱道去,福报大又有什么用?在狗道、猫道享受那种福报,没啥意义啊!那么,自性要如何不迷呢?这就是用心所在了。我们必须懂得“善用其心”,不懂的话,《净行品》多多念,《净行品》就是讲“善用其心”,里面有很多大愿可供参考,哪天你能从自性中再写出一百四十一个大愿,那便是成就了。因此自性不能迷,学佛,首先就是要让自性展现出来。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五祖就说了,现在大家既然都懂我意思,都回去找找看自己的智慧怎样?从自性当中拿出你的般若,各作一偈,呈给我看看。

【活学活用】

修学过程中,不管从哪个角度,一定要勇于警惕自己,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五祖在这地方要大家自看智慧,当他对所有徒众开讲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应是对“学人”,即上课的学生讲。至于那些所谓“义工”啊,破材踏碓的、在寮房里的、在外面出坡的、在库房的……那些劳碌的人,大概都无法参加。他的对象,大概只限于在那边努力用功的人。假如真的如此,那对我们而言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警惕啊!我们是否沦落到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的地步?有没有这种毛病,自己要去留意。

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为求出离生死苦海才来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性若迷失了,轮回于三界六道,是很可怕的,所以就是要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但你要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你的用心是否达到那个标准,这才重要。

修学过程中,必须懂得用心啊,用在如何出离生死苦海。你有没有经常去想,“这样能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或者“我这样子,人家说没有问题。”他跟你打包票?要是你没有出离的话,他负责让你出离吗?想想看,自己认知如何呢?这又不是寻求保证人盖章,到时保证你出离。不可能啦!即便只是要他保证“将来你临命终时,一定回来帮忙助念”,都不可能了,更何况保证你出离?若是没那个因缘,可能他一上飞机到美国,恰好你就死了,那时怎么叫他回来,难不成叫飞机马上掉头?不可能啦,无常就在这地方显现。

尤其是自己要出离的,到时候你死了,他怎么知道你到哪里?在三界内还是三界外?他怎么帮你呢?所以一定要自己去寻找“出离生死苦海”之道,别人只能做个模范让你参考,而实际一定要自己来,无法假手他人。虽说我们要解决你的烦恼,但其实旁人只是提供你解决的参考,解决的关键,终究得靠自己。这不是师父做个法、拿个剑,当当当,又砍又杀,就帮你把烦恼砍掉。不可能!烦恼要靠自己断,靠自己了脱。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这层意义懂了之后,五祖还要大家去审观,意即要个人拿出看家本领,让智慧显露出来。“自看智慧”,各自去观察自己的智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源自本心、般若自性的“心得”拿出来。此一心得即是你的佛性,把你所体会的,写个偈子来让我瞧瞧,打个成绩。若抓得住重点,那就传付袈裟一件,授命为第六代祖师。

这地方我们要来谈几个问题。文义本身容易了解,但法义也要通透。“取自本心”,要从自己的本心里面拿出来,不能抄袭喔!古人说的,你拿来用,那不行!要拿出般若自性、智慧自性,就是本心啊!换句话说,要由自己佛性所显现出来的智慧,作出一偈。

这里要提醒各位两件事。第一,目前的修行人都说自己的内证功夫不可说,心性是内心里的东西,所以不可说,既是如此,为何五祖要求大家各作一偈给他看?可见并非不可说。但他要你说出来的是哪一部分呢?是般若自性啊,自己本心属于文殊智慧的那部分,不但可说,而且应该说,知道吗?而所谓不可说的,是指普贤体性不可说,即所证得的部分。像刚才提过的,“眼根”接触到“花”(色尘)所产生的那个生命感,属普贤体性,无可言说,只能比喻,到这里已经很近了,把普贤菩萨提出来给你看了,你看不到,那没办法。

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可说的,属文殊智慧的部分,而那感受的境界,则属普贤的部分。普贤境界不可说,完全以智慧才能观照得到,它不是说的,而文殊智慧这边可说,让我们透过文殊的智慧去体会那不可说的部分,但那部分是感受,而非有一个什么东西,假如你感受度不足,那就莫可奈何了。好比听音乐,交响乐、合唱团,一会儿大声,一会儿小声,听完以后大家鼓掌,你也跟着鼓掌,问你好不好听?“说实在的,我也听不懂他在弹些什么?”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那生命感、了解度,你有没有?有的话,即可感受得到。各位看墙上这些书法,不懂就会以为“画来画去,在画什么?写字也不认真写!”或者看了老半天,“好像写得不错,至少他没有画好几个圈,多画好几个圈大概是写错了”。你若无美感,便很难体会那运笔、粗细、转弯之间宣畅流泻的美感。从哪里流露出来呢?不是手的运用而已,是内心里的生命感,是生命之流所流露的,经由手表达出来罢了,若无感受,便体会不到。它是一种线条的美,本身即是一幅画,但很多人都在认“这个字是什么?那个又是什么字?”那就不是在欣赏了。听音乐亦然,别人弹琴听来都一样,“他何必弹得那么累呢?”手指头的力道下去,轻重之间,即是生命感的展现啊,你有没有感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