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23426800000017

第17章 J(2)

此语出自宋代释惠洪的《林间集》(下卷)。其中一段说:法灯泰钦禅师少年时就悟性很深了。然而很多人并没有看出这一点,只有法眼禅师却看得非常清楚。一天,法眼禅师问众僧,说:“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呢?”僧人们众说纷纭,却都不对,这时泰钦从外边走来,法眼禅师把他叫到跟前问他,泰钦说:“你们大家为什么不回答说系铃的人可以解铃呢?”众僧们听了面面相觑。

法眼、法灯都是南唐时有名的高僧,法灯这一巧妙的回答显示了他的智慧的应答口才。后来,由此形成“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俗语。

这种说法在明代瞿汝稷的《指月录·法灯》一文中也有记载。

以后“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在古诗、小说、戏曲,乃至日常生活中常有用,例如: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七十一回中有:这正是:“狲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九十回中有:“心病终需心药医,解铃还是系铃人。”

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由于得罪了秦王,从秦国逃往齐国。甘茂刚走到秦国边境函谷关,恰巧遇上苏秦之弟苏代,苏代是作为齐国的使者来访问秦国的,为了让苏代把他引带进齐国,甘茂便给他讲了一个江边姑娘的故事。故事说:江边住着不少人家,一到晚上,姑娘们都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们讨厌她,说她爱占便宜。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我每晚都先到,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整理整齐,使大家都能方便地干活,你们的灯总要点的,为什么不让我借点儿光呢?姑娘们听了,觉得有理,便把她留下来了。

听完这个故事,苏代明白了甘茂隐喻的含意,就把他带进齐国,并向齐湣王竭力推荐他,甘茂即被任命为齐国的“上卿”。

后来,这一故事流传开来,对从别人那里分享荣誉或有所借重以及请人给予方便,都叫做“借光”。

今朝有酒今朝醉

意为今天有酒,今天就喝个醉。

语出唐代权审《绝句》诗中之两句,又一说为唐代诗人罗隐在十次考进士不中,自感前程渺茫,堕落牢骚之时,写的一首题为《自遣》的哭丧调: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从诗的内容不难看出,一个封建社会的书生,失去功名利禄的消极处世思想。

现人们多用此语说明只顾眼前享受,不作长远考虑。亦用以批评、指责混日子的人的生活态度。

尽信书 不如无书

原意是完全相信《书经》,不如没有《书经》。语出《孟子·尽心下》。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读书十分爱动脑筋,从不轻易相信前人记述。有一次,他读古代典籍《尚书》,看到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得血流成河,连大木棒都漂了起来。看到这一记述,孟子不禁哑然失笑。他把一些学生找来,对他们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们都感到奇怪,就询问为什么。孟子说:“我刚才读《尚书·武成篇》,其中记载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话。你们想想,以周武王这样极其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王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义师所至,百姓欢迎,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被漂走的事呢?”学生们听了,这才恍然大悟,更加佩服自己的老师了。

谚语“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出自这个故事。“书”本指《尚书》,用在此谚语中,则泛指书籍,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近水楼台先得月

比喻接近某些人和事物,条件优越,因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语出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范文正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见诗大喜,即荐之。”

范仲淹在任杭州知府时,先前的老部下都得到了他的推荐和提拔,惟独在外县担任巡检的苏麟没被举荐。苏麟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想了一个委婉的办法,写下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呈给范仲淹,虚心请他赐教。

全诗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范仲淹看了,心中会意,便征询了苏麟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件事除《冷斋夜话》外,宋人余文豹的《唾玉集》和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也均有记载。这样一来,苏麟的两句诗便流传开来,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靠近朱砂易染成红色,靠近墨就会变黑。比喻人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语出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里,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为当时的文坛培养了一批人才。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文学家都出自他门下,因而他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

欧阳修在颍(ying)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当知州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当通判(帮助知州管理行政事务)。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欧阳修。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问,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拒人于千里之外

像把人挡在千里之外。原谓自以为是,不爱听别人意见的态度。语出《孟子·告子下》。

鲁国要让孟子弟子乐正子管理政事,孟子说:“我听说了这事,高兴得睡不着觉。”公孙丑说:“乐正子有能力吗?”回答说:“不是。”“考虑事情周详吗?”回答说:“不是。”“是知识渊博吗?”回答说:“不是。”“乐正子既然无能,那么为何一听说要用他当政,就喜而不寐?”回答说:“他很善于采纳众人忠诚善良的意见。”公孙丑说:“只是好善,就够条件当政吗?”回答说:“只要好善,即使是治理天下还剩有余力,何况是治鲁!假如当政者好善,国内的人民就不会以千里为远,前来以善言相告;假若当政者不好善,人们将会传扬他骄傲自满,拒人于千里之外。好人被拒于千里之外,那么邪恶的小人就会到了。与阿谀献媚的小人在一起,想要治国,能做到吗?”

后人们便用此语形容当政者不接受意见的骄傲声色。也用以讽刺人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君子无戏言

原作“天子无戏言”。指帝王讲话要慎重,不作儿戏之语。语出《史记·晋世家》。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当时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辅助处理国政。这一年,唐国诸侯反叛朝廷,被周公派兵平息。消息传来的时候,成王正与他的弟弟叔虞玩耍。成王拾起一片梧桐叶,把它削制成象征着帝王权力的圭形状信物,送给叔虞,并开玩笑说:“我以此封你为唐国国君。”那时,君王身边都有一位专门记载他们言行的史官。所以当成王说了这句话后,史官马上记录下来,并且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立叔虞。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出的话就要算数。”于是成王只好封叔虞为唐国国君。

后此语又演变为“君子无戏言”,用以说明一个人许下的诺言,必须落实、兑现。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人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君子”,而把道德低下的人斥为“小人”,以此表明两种不同的人。源于《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甜酒);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庄子·山木》改作:“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品质高尚的人与道德低下的人交往方式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甘若醴”,看上去甜甜蜜蜜,实际上这种交往只不过是表面的“亲昵”,没有牢靠的基础,友情是不真挚的,当然不会长久。一有风吹草动,便至于绝交,故庄子说它“甘以绝”。君子间的交往就不同了,他们志同道合,不求私利,看上去“淡如水”,可是它的基础却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后此语用以泛指朋友问的交往和友谊看似平淡,实则深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