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23426800000025

第25章 Q(2)

②该词最早出于四川。四川人过去上山要坐滑竿,乘者坐其上,由两人抬着上山。可是一到半山腰,抬者便用手敲敲竹竿,表示已经抬不动了,路途艰辛,开始说好的“条件”显然是不合理了,要重新“讲条件”了,目的就是要乘坐者加钱,否则,就只好停下来“休息”。这时,不上不下,卡在半山,正好是进退维谷的时刻。乘客无奈,只好应“敲”而加钱,于是“竹杠”也就敲成了。其实,这是受苦人赖以生存的一种小计谋。

③源于清代。相传清代末年,各地查禁烟土甚严。某水运客商将烟土密藏于竹杠、船篙之中,以防稽查。一天,客商航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检查官上船盘查,未发现名堂。当时,该关卡的一名司爷(即文书人员),吸着长筒旱烟,步上船艄,他信手在竹杠上敲了几下烟灰,敲得竹杠“咯咯”作响。客商以为司爷看出了破绽,慌忙掏出银子悄悄塞给司爷,以示请他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但司爷们也心领神会,以后照敲不误。从此“敲竹杠”一词便流传开了。

④另说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帐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示意提价一成。

“敲竹杠”一词发展到现在,变成了特指讹诈钱财这样一个带有浓重贬义的词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为“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馎饦:即汤饼。最能干的妇女,没米面也做不出饭食来。为宋时俗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陈亮《又壬寅夏书》、庄季裕《鸡肋编》均有记载。

宋代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叫晏景初。一次,他带领手下人出外办事,途中路经一座寺庙,便请求在这里住一宿。庙里的主持不愿接待他们,就推辞说:“庙里非常贫困,住处十分简陋,实在无法安排。”晏景初说:“高能的人解决这点鸡毛蒜皮之事很容易,您就快想想办法吧。”主持回答:“太难办了。这就如同心灵手巧的妇人,没有米面如何做得出粥汤面饼呢?”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二:“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现一般用来比喻能力再强,缺少必要条件也办不成事。

亲者痛 仇者快

亦作“亲痛仇快”。亲:指自己人;仇:指敌人。使亲人痛心仇人高兴。源自《后汉书·朱浮传》。

朱浮和彭宠,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朱浮是大将军,封舞阳侯,彭宠为建阳太守。朱彭两人意见不合,经常互相争执,久而久之,仇恨越来越深。彭宠认为天下初定,不宜多设属官;但朱浮却不以为然,反而向光武帝密告彭宠有罪。彭宠知道后,大发雷霆,立即起兵攻打朱浮。朱浮在这种情况下,给彭宠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做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的事情。但彭宠没有罢兵,还是攻打了朱浮。

“亲者痛,仇者快”即由此而来,说明处理事情要有原则,要分清是非,不要使自己的人痛心,而使仇人高兴。

擒贼先擒王

捉贼先捉贼的头首。语出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

唐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饱受流离颠沛之苦,际遇极为坎坷。但他没有消沉,而是把个人的痛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写下了大量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天宝年问,西北边境的回纥、吐蕃等地的贵族统治者发兵入侵。唐王朝征集大批军队前往讨伐。杜甫得知这一消息,感到这场战争又将造成人力、物力上的很大牺牲与损失。他反对对外屈辱妥协,但也反对大肆杀伐,反对劳民伤财的扩边战争。为了表达这种思想,他接连写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前出塞》。其中第六首诗这样写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大意是:拉弓理应选硬弓,射箭还是用长箭。射人不如先射杀他的战马,打败敌军最好先擒拿他们的首领。杀人应该有个限度,中国和外族原是有一定的封疆国界。只要能够制止侵略,又何必一定要多多地杀伤人的性命呢?

后来人们引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打击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敌人,办事情要先抓住关键问题。

清官难断家务事

谓家庭纠纷,琐碎复杂,虽清明之官也无从断言谁是谁非。《红楼梦》八。回:“正是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此时正是公婆难断床帏的事了。”关于此语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姓帅的县官,由于他办事公正,深得民心,被誉为“帅青天”。一天早晨,帅青天刚上堂,皂役领来一个少年,哭告自己的妻子虐待老母,逼得老母投河。县官接过状子,详审一番,当即传令捉拿媳妇法办。

这时,帅夫人有事要请老爷。夫人说:“老爷办此案,务须谨慎。”帅青天觉得夫人言之有理,决定亲自寻访,再作定论。

原来那老婆婆有两房儿媳。大儿子在外经商,二儿子在家理财。大儿媳花言巧语而心肠狠毒,小儿媳不善言辞而心地善良,平日妯娌之间不甚和睦。待帅青天驾到,两房媳妇均在哭泣。细看那大儿媳哭得声嘶力竭却并无悲戚之色,而小儿媳轻轻抽泣却充满忧伤之情。帅青天心中先有了几分底。盘问之下,大儿媳诉说:“昨日弟媳将鱼渣丢给婆婆,难怪婆婆气得寻短见了!”小儿媳说:“自己将烧好的鱼,挑选一条大的,取中段,剔去骨刺,送给婆婆,谁知婆婆认为是鱼渣,一气之下,离家而去。”

帅青天听罢,又细访了左邻右舍,思前想后,决定提审大儿媳。大儿媳最终招供了。原来,那天大儿媳闻到鱼香,偷眼看见弟媳正细心剔鱼,不觉妒火发作,窜到婆婆房里,来个恶人先告状。帅青天想,那小儿子又为何如此不明事理,诬告贤妻呢?其中必有缘故。稍稍用刑,大儿媳只得和盘托出:原来她平日引诱小叔,暗通奸情,故使此伎俩,坑害小儿媳。

帅青天正欲拍板定叔嫂死罪,不想夫人在堂后大咳一声,他姑且退了堂。原来夫人认为老婆婆生死下落不明,定罪也应视后果究竟如何。恰在此时,大儿子搀扶着老母来到堂上,叩拜青天。原来婆婆奔到河边,适逢大儿子搭商船靠岸,惊问缘由,禀母道:“弟媳剔去骨刺,正是大孝,母亲您冤枉她了!”说得母亲愧疚交加。

帅青天对老婆婆的大儿媳和小儿子分别给予恰当的惩处,使婆婆受到教育,对大儿子嘉勉,给小儿媳伸冤表彰。众皆叹服,都道:“这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帅青天偏能明断家务事啊!”

后来,“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个俗语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人们用它形容家庭纠纷的复杂和难以解决。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茕(qiong)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孑(jie)立:孤立;吊:慰问。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极言孤独,无人同情或相伴。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也常分开使用。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三国时期,四川武阳有个叫李密的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担任过蜀国的尚书郎。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蜀国旧臣,下诏请李密到京城洛阳给太子当老师。李密不愿前去,便写了《陈情表》进呈晋武帝司马炎。在《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家庭的困境,他说:“我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全靠祖母刘氏把我抚养成人。如今,我祖母刘氏年事已高,就像太阳快要没入西山一样。现在她连呼吸也感到困难,到底能活多久,很难预料,可以说过了早上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晚上。(原文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为了说明他的祖母必须由他照顾,李密说自己是:“外无期(ji)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意思是说:我在外边没有比较亲近的亲属,在家中连一个看门的孩子也没有。孤苦伶仃,只有我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陪伴、相互慰问。

晋武帝看了李密这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陈情表》。很受感动,就没有再催促他到洛阳上任。

后人也把“日薄西山”用作成语,本为比喻人的衰老,即将不久于人世。现在通常比喻事物气数已尽,接近衰亡。

裙带风

英文“nepotism”译成中文常作“裙带风”。指提携亲戚,尤指以公职私相授受的做法。这个词的词干源出拉丁文nepos,意思是外甥或内侄。为什么特别对甥侄辈宠惠有加?原来,中世纪罗马教廷中人常把自己的私生子称为“外甥”或“内侄”来掩人耳目,赐宠惠于甥侄辈实在就是提拔私生子。nepotism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例发生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31—1503年)身上,此人在位时大刮裙带风,竞封自己16岁的私生子西萨尔·鲍吉亚为红衣主教。殊不知此种劣迹后世不忘,今天人们讲词源小故事的时候,也没忘了提教皇大人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