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用来比喻生活或工作要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有节奏地合理安排。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
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鼾睡
鼾睡:打呼噜熟睡。比喻不允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语出宋·岳珂《桯(ting)史·徐铉入聘》:“上谕之曰:‘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史称宋太祖。但当时全国还未统一,一些割据政权还存在着。赵匡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
974年秋天,赵匡胤为了制造出兵南唐的借口,派大臣去宣召南唐后主李煜进京朝见。李煜怕被扣留,便称病不去。
赵匡胤有了借口,就出兵10万征讨南唐。李煜一面组织防卫,一面派人向北宋交纳钱财,并派擅长辞令的大臣徐铉去恳求宋太祖暂缓进攻。徐铉到汴京后,立刻朝见宋太祖,恳切地对他说:“我们是小国,你们是大国。小国服侍大国,就像儿子服侍父亲一样,没有什么罪过,陛下为什么还要讨伐呢!”
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不必多讲了。江南有什么罪过?是没有什么罪过。但自古天下一家,在自己睡觉的床边,怎能容许别人熟睡打呼噜呢!”此后不久,宋兵就攻灭了南唐。
无毒不丈夫
这条谚语的原文实为“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其含义是:没有度量,不算作男子汉。
“度”与“毒”读音相似,故被误为“毒”。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把本来有积极意义、鼓励人们修身养性的谚语,变成教人很毒,助人作恶的挑唆语言,甚至被某些坏人捧为作恶的信条,委实令人痛惜。
在浩如烟海的口头谚语中,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形成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的例子是不少的。
无回旋余地
原作“不足回旋”,亦为成语,形容场地狭小没法活动,或事情局促没有通融、转圜的可能。源出《汉书·长沙定王发传》。
汉景帝刘启召程姬入宫,程姬因为身体不舒服,便让身边的侍者唐儿装扮成自己人宫。晚上,景帝饮酒大醉,不知是假程姬,与之共眠。结果唐儿怀了孕。后来景帝获知是假程姬,也只好将错就错,封唐儿为唐姬。唐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刘发,封为长沙定王。长沙地方既小又穷。这与刘发母亲出身贫贱并不受皇上宠爱有关。
有一年,刘启过生日,刘发和别的皇子,都从封地赶回长安祝寿。筵上载歌载舞,极为热闹。轮到刘发献舞了,他只抓住袖口略略抬了一下胳膊,表示了表示。在座的都笑话刘发笨拙。刘启问他:“是不是不会舞?”刘发听了刘启的问话,摆出副可怜相回答:“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这句话使得他的父皇深受感动,于是马上决定把毗邻的武陵、桂阳和零陵等三个郡划给了长沙国管辖。
“无回旋余地”一语,就是从刘发的话里脱化而来的。
无厘头英语
本意是指一个人做事说话都没有明确的目的,令人难以理解。“无厘头”一词来自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自1990年开始,周星驰拍摄出一系列以流行俚语为对白的电影,这些电影被影评人士批评为“无厘头电影”,但影片却迅速风靡华语社会,“无厘头”一词也迅速广为流传。
进入21世纪初“无厘头大话英语”又成为网民的新宠。所谓“无谓头大话英语”,是风靡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的“学英语版”。它最早发源于新浪网英语频道。其开场白就是典型的大话西游风格:“曾经有一辆奔驰车和一次英语学习放在我面前,我没有选择ENGLISH,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
由于其语言诙谐幽默,又与网民普遍认同周星驰作品的心态契合,所以,无厘头英语一经推出,便迅速在网民中流传开来。网民们反映,比起枯燥辛苦的传统英语的学习来,无厘头大话英语可营造出幽默轻松的语言氛围,而且更加实用,学起来容易接受,效果也要好得多。
据悉,“无厘头英语”的主创者“周奔驰”其实是一个创作组,由外国留学生和电视人、出版人组成。他们自称是“周星驰的‘铁杆弟子’”,一个偶然机会,他们联想到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大话西游》,也有很多人想学英语,于是推出了模仿《大话西游》,承袭搞笑风格的“无厘头英语”。“周奔驰”称:当时已经想到“无厘头英语”会走红,但没想到会红得这么快。
于是“周奔驰”们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一套无厘头英语系列图书:《大话英语聊天室》、《大话英语开口说》、《大话英语(学习版)》、《一声令下》、《玩的就是英语》和《我的单词:越背越过瘾》,纷纷在图书市场上走俏。
“无厘头”风潮流行已经多年了,但其中所蕴涵的商业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据悉,“无厘头”三个字已被注册为商标。
无冕之王
该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无巧不成书
原作“无巧不成话”。宋元时,说书人所讲的故事叫“话”。没有奇巧的情节,说书人就安排不出吸引人的故事。话本《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自古道,无巧不成话。”“无巧不成话”演变为“无巧不成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文学家施耐庵撰写《水浒》,当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时,想尽了所有描写老虎的词句,总觉得不满意。因他从未亲眼见过老虎,更没有见过打虎的场面。
正当施耐庵为难之时,忽然听门外有阵阵吵闹声,他放下手中的笔,起身来到门口,只见邻居阿巧喝醉了酒,正袒胸露臂地对一只大黄狗拳打脚踢,而黄狗则从各个方面冲着阿巧乱叫乱咬。最后,阿巧按住了大黄狗的头,骑在它身上,把它打得无法动弹。
打狗的场面,启发了施耐庵,他想,武松不是也喝醉了酒吗?我把黄狗比作老虎,阿巧当成武松不就行了吗?于是,施耐庵便把打狗场面描写了出来。回到房中,还把这事告诉妻子。妻子听后笑着说道:“真是无巧(巧:指阿巧)不成书!”
后来,“无巧不成书”这个俗语便流传下来了。这表明小说、故事已由说书人的口头表演艺术发展成了文学家的书面作品。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是指佛教寺院里的三个主要场所。“三宝殿”因佛、法、僧合称“三宝”而得名。泛指佛殿。
“佛”是指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办事)”的地方,不准随便登门游览;“法”是佛家“珍藏经典”的楼阁,也不能擅自进去“玩视”;“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觉)的“寂静禅房”,门外更是经常挂着“游客止步”之类的牌子。
因这三处地方都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出的,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所以民间就逐渐形成了“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口头禅了。《群音类选·胡文焕(茶船记·金山题诗)》:“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闲休学塔中行。”的句子,便是这一俗语的出典。
现多用此语比喻没事情不找上门来;亦为登门办事或求助者的自称辞。
无颜见江东父老
谓自愧无颜见故乡人。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率部渡乌江西进,和汉王刘邦互争天下,经过5年的恶战,项羽大败。
一日,项羽带领仅剩的20多名败兵被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已经为他准备了一条渡船,对他说:“江东虽小,也还有几千里土地,几十万民众,也足以称王。请大王赶快渡江吧,这里没有别的船,汉军是没法过江的。”项羽笑笑说:“我想当初带领8000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不责备于我,我有何面目见们他呢!”接着,又对亭长说:“我这匹马,日行千里,我骑着它作战5年,不忍心杀之,现在送给你吧!”
项羽命令剩下的20多名骑兵,一齐下马,抽出刀来,同汉军再作最后一战。单项羽一人,就杀伤了汉军几百,偶一回头,见汉军的骑兵将领正是熟人吕马童,项羽便对他说:“老朋友,汉军不是正以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取我的头吗?来,你拿去请功吧!”于是,自刎而死。
根据这段故事,后来人们形容辜负了家乡老一辈的培养和期望,不好意思回去,就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或“羞见江东”了。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类:类别,同类;聚:集合。谓同类的总集聚在一起。源自《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见于《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叫淳于髡的大臣,为人正派,善于言辞。有一次,他听说齐宣王要招贤纳士,就在一天之内,推荐七名贤士给齐王。齐王感到奇怪,就对淳于髡说:“你一天之内竟举荐七人,如何能使人相信他们都是贤士呢?”
淳于髡笑了笑说:“鸟儿总是同类的聚在一起,野兽也是同类的在一道行走。如果到沼泽地里去找柴胡、桔梗一类的药材,那一辈子也找不到一根;如果到睾黍山、梁父山北坡去找,那就多得用车子也拉不完了。一切事物都是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就是贤士类中的人,成天与贤士生活在一起,让我找贤士就如同让我到河里打水、用火石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向大王推荐贤士,哪会只这七个呢?”
此语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聪禅师》中简作“物以类聚”,原文是:“如藤倚树,物以类聚。”后又衍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语意已发生了变化,多比喻坏人之间臭味相投,互相勾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