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虚构出一则寓言,以喻人世:“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却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到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在单位,同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如此?众人都是来单位取“暖”的,不幸人人身上都长有豪猪刺,那刺便是各自的私利,自私乃人的天性,利益当前,就绝少有不竖起身上的刺来刺人的。例如,一年一度的评优秀定职称,那优秀和职称又总是僧多粥少。当此时,同事间的关系便会紧张起来,平时友好的笑容会变成皮笑肉不笑,交谈时模糊性言词也会陡然增多,内心则把竞争对手当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开评时,参评者又很少有不取下平日一团和气的假面具,变成恨不得你啄我一口我啄你一口的乌眼鸡的。某单位下岗风声鹤唳,落聘的厄运有可能落到每一位同事的头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泥菩萨。当此时,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活雷锋就是打灯笼都难找到。还有嫉妒的阴云,又几乎常常笼罩在每一个单位的上空。某同事受领导器重,提拔指日可待;某同事的论文或成果获奖,名利双收;某同事的年奖金或月奖金高出其他人数倍等等。当此时,一束束红灼灼的目光,便难免会照向那些幸运儿,必欲射杀而后已。当然,和睦的祥云也并非从未弥漫单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就时有所见;投桃报李,莫逆于心的人际关系,也并非千载难逢,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莫触及切身利益,一旦触及,同事身上的豪猪刺便会勃然而竖,发生事故。
佛家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强调的便是人与人的相聚皆是缘。同事间应该也是有缘的。悟到了此番佛理,对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倒是大有裨益。事实上,各单位悟道者也不乏其人,有那慧根深、修养好的同事,便拿了忍让来做与同事相处的座右铭,“一忍百事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皆是缘,又何必锱铢必较,说不定吃小亏能占大便宜也未可知。这类能忍能让的同事,在单位必会受大家的敬重。也有那慧根同样深的同事,却是“今日学得乌龟法”,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其他同事交谈时,用的总是“大概”“也许”等含糊词,要他对单位发生的事表态,也是装聋作哑,无可无不可。这类有些老庄味的同事,往往能得大家的欣赏。却也还有一类金刚怒目式的同事,你说君子无所争,他却偏不当君子,偏要争,争的却是一个公道。他们往往会额上青筋暴鼓,红脖涨脸如关公,嘴里放出连珠炮,直射那不公道。有道是“讲真话领导不喜欢,讲假话群众不高兴”,金刚怒目式的同事却顾不了那么多,偏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因此就不可能不成为领导的眼中钉肉中刺,稍有疏忽便会吃到苦果,一旦要下岗,下岗“光荣榜”上他们总是占了头榜头名。对这类同事,同事们的态度是复杂的,虽然内心是敬佩,却很少有人向他学习。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是孔子的话。那意思是: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没有仁德的地方居住,就算不上聪明人。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便是其实践。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次搬家,就是想染孟子一身赤。今人中似乎也不乏这种择邻心态的。十多年前,报纸曾公布过一则对数万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的咨询统计,结果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项盖过了高薪诸项,当时就有人诧异:参加工作不把钞票放在首位,岂不是“二百五”?然而我却认为,那些大学生的择业观虽说有些古旧,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是一种进步。因为,说穿了,钱毕竟是身外之物,好心情才属于自己。如果成天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得我言语无味而生出烦恼,如果陷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泥潭中受痛苦的煎熬,钱多又有何用?“洪洞县里无好人”,我就不入它的城门,岂不省心?何况“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许,一番寻寻觅觅后,那芳草——人际关系良好的单位就近在眼前。
鲍尔吉·原野
习惯
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聊天时说:北大荒的8年,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饥饿、肮脏、寒冷,还有险恶的人际关系。他摇头,难以置信地说: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我笑言,当年你关闭了意识当中有关整洁、温饱的感知阀门,靠适应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过日子。
人在耐受力方面常有奇异的成绩。这与其归功于毅力,不如算在适应性的账上。
由于适应性在人体内部巨大的张力,无论多么高贵整洁敏感的人在最后关头都能够委身于贫贱龌龊粗鄙的环境中生存。这时,茹毛饮血的远祖的基因在体内被激活,视脏乱差于不顾,求生成了第一要求与唯一的快乐源。
与适应性同样强大的是人的习惯,实际上,习惯是适应的另一种说法。那位钢琴家说,尽管我像狗一样到处寻找食物,但8年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粗话,没有附和过猥琐下流的笑话,我始终在内心的语言系统里抵制这些低级的东西。
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的适应性几乎是不加选择的,人的高贵也在此刻显露出来——决不习惯自己的丑陋。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得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得愚蠢、畏葸、诡异与狡黠就不令人奇怪,虽然向他们指出这一点对方会奇怪甚至愤怒。在冬季,询问随季候变化转换毛色的狐狸:你的毛何以变黄?狐狸也会大吃一惊。
在习惯的力量面前,保持诚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守卫高贵的途径只有——高贵。
杨昊鸥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和父亲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
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呼天喊地。父亲打我的英雄事迹在我们那条街可以说闻之者色变,晚上隔好几栋楼也能听见我的哭喊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饶集中营搬过来了。
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
我估摸着如果当时有现场摄像的话,那一定会被列入不可公映的限制级。在我的记忆中,衣架、电缆、皮鞋、皮带、竹竿、球拍……都和我的臀部亲密接触过。而获罪的名目也很多,考试没有考好要挨打,练球不认真要挨打,连吃饭插句话脑门上也要挨一筷子。我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时还广为流传一个段子,说我到医院看眼科,医生说看书的时候要隔一尺远,我说没法量,我家的尺子是用来打我的。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曾经用毛笔在报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打倒法西斯”,贴在父亲的办公室。这体现了我自幼就有谦谦君子的风度,动口不,动笔不动手,那时我还没有胆大到敢当面动口的地步。最让我感到屈辱的还不是皮肉之苦,这源于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岩》的故事。最窝火的是每次行刑完毕,父亲都要瞪眼呵斥:“知道错了没有?”我只得声如蚊蝇地回答:“知,知道了。”
父亲还给我讲过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佩服不已。于是乎,我每挨一次打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圈,大有结绳记事之意。毛主席说世界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我从小就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料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我上初中以后战局开始有了转机,虽然挨打,但我方气势十足已是输阵不输人。
每每开战,必是我先断喝一声:“不准打人!”常常是话音未落就先吃了一耳光我挨打是有经验的,巴掌下来时顺势将头一甩,拿捏得就好像指甲在脸上挠痒痒。
我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做作业,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学习。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说:我们心安理得地在学校学习那些将来注定要忘记的东西。我就比较幸运,我初中学的东西至今以至将来都不会忘记。语文教师时常拿我的空白作业本和上课时偷看的《诗词格律》去父亲那里告我的恶状,这时父亲是很开明的,回来又把书还给我。但是,每到考试结束,父亲就觉得脸上挂不住,少不了一顿饱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是动辄得咎。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长得腰圆膀粗,严刑拷打视若等闲,棒子培养了我棒子一样直通通的臭脾气,父亲大人有时心情不顺施刑于我,我一脸大义凛然,自以为没有错就绝不认错,常常气得父亲吃头痛药。
印象中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挨过打了,也许是因为父亲要仰起头打我不很方便,也许是因为我还能一把抓住他扇过来的巴掌——我常作此遐想,过瘾得很。
我们采用了实力较为均衡的较量,就是吵架。在吵架方面,父亲的优势是嗓门大,而且有一种毫无根由的居高临下感;我的武器则是三段论。譬如高二选择文理科,父亲一直坚持要我读理科,理由是莫须有的。我的反驳推论如下:
大前提:聪明而且感兴趣的人读文科绝对可以在人文领域开疆拓土,其成就绝不比读理科差。
小前提:我符合聪明和感兴趣的条件(这一点父亲不能推翻)。
结论:我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读文科。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或大或小的战役中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当然,父亲的抵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读过圣贤或非圣贤的书,这使我们之间的战争有了些文化含量。我们常常在吃饭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然后两人一起丢下饭碗各自冲进自己的寝室。我和父亲各有两个书橱,一阵哗啦哗啦拉开玻璃门的声音之后,我俩各持一卷冲杀过来。我在历史方面不如父亲,不过有些东西我个人偏执地认为不知亦不为耻。父亲的劣势在于知识构成过于单一,对方位上偏西方和年代上偏当代的东西近于无知,而且理论基础薄弱,这让我有了耀武扬威的天地。
有一次,父亲在饭桌上说起余杰骂余秋雨的文章,一边摇头作惋惜状一边感叹: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父亲是喜欢余秋雨的,但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是余杰狂热的崇拜者。我问:“你有没有看过余杰的书?”父亲说没有。我说:“没有看过就不要乱说!”得胜的感觉至今想来不胜快哉。吵架之后,以笔为枪以笔为矛的战斗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有戏剧色彩的战役是我和父亲同题相竞,结果两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报纸的同一版面上;拿着同一天寄到的同一数目的稿费,我们互相得意地对望一眼。以至我现在在外求学,父亲常寄他发表的文章给我以示挑衅。
我是暑假到家才知道父亲原来已经病重卧床多日。父亲见我劈头就是:“这半年读了什么书?稿件全部拿出来!”我一边打开包摸出厚厚的一沓稿件递给他,一边说:“凶啥子凶!你现在这个样子还能打赢我?”父亲说:“来嘛!你还嫩得很!我当年练举重的时候……”母亲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血压计,笑了。
我端着可口的午饭坐在父亲的床边,父亲趁母亲不在悄悄地对我说:“我吃口辣椒。”我用勺子把盘子里的辣椒舀出来,扔掉,盛起一个嫩肉丸子塞到父亲的嘴里,说:“你也有今天!”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细腻的情感
每个年轻人最主要的是要记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凶狠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在人的心灵深处,在潜意识里隐藏着一种本能——动物的恐惧心理、凶恶和残忍。一个人越是缺少文化修养,缺少智力和美感,这些本能就会表现得越频繁,令人感到粗暴无礼。当一个人无法更好地证明自己正确时,他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没有什么需要进一步证明的了(一般来说,情感丰富、举止文明的人是这样),或者喊叫起来,用“本能的反抗”来填补思想上的贫乏。要爱惜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神经系统和情感,要记住,对人类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情感。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优雅情感的源泉。情感可以使思想高尚,但是,真正的人的情感不能离开思想而存在。情感来自思想,思想滋润情感,情感寓于思想之中。丰富的思想使人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独立力量,它会使人的行为高尚。
如何培养细腻的情感呢?首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生活在人们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同你一起劳动的人都有自己的忧虑、牵挂、思想和感受。要学会尊重每个同你一起生活和劳动的人,这是人的最大技能。细腻的情感,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不断的精神交流中才能培养起来。
没有比在充满智慧和美感的亲密友谊中能更好地磨砺和锤炼情感了。要在友谊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友谊将帮助你培养对周围每个人所特有的本性的细腻情感。
但是,能使人精神丰富,帮助人战胜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本性的真正友谊需要什么呢?需要你个人精神的丰富。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不能奢望,在建立一个新的集体之后才仅仅几个月就能结识新的朋友,但是真正的友谊终究会建立起来的。你将同他们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快乐和悲伤。
要珍惜你的情感和培养你的情感。要记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来自周围世界的影响,一天一天变得更加敏感。
〔美〕克里斯蒂·鲍威斯孙开元译
心底的承诺
我的父亲不是那种感情外露的人。我从不记得小的时候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事就让父亲大惊小怪。但不要误会,我知道父亲是爱我们的,只不过他不是那么外向。
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
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他的这种爱真实地表露出来了。
我一直相信父母亲有一个幸福的婚姻,但正当我——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刚刚要到16岁的时候,这个看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曾经里出外进和全家一起做家务的父亲渐渐变得冷淡起来。从下班回家到上床睡觉,他几乎不和母亲及我们几个孩子说一句话。父亲和母亲之间关系的紧张显而易见。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母亲叫我们兄妹几个坐下,然后告诉我们,父亲打算离开我们。我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将成为单亲家庭的牺牲品。我从没想到过会发生这种事,伤心到了极点。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事不会发生。当知道父亲真的要离去的那一刻,我的脑子彻底麻木了。在父亲临走的前夜,我在房里一直坐到很晚。我祈祷着,哭泣着,而且还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我告诉他我是多么爱他,将会多么想念他。我为了他而祈祷并希望他能知道这些,无论如何,上帝会爱他,我也会爱他。我告诉他我将永远是他的克里斯蒂,他的“小傻瓜”……在折信纸的时候,我把一张我的照片放了进去,并在照片上写下了永远在我耳边响起的一句话:“谁都能成为父亲,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好父亲。”
第二天早上,在父亲走之前,我偷偷地跑到他的车子前,把这封信塞进了他的一个皮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