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声,您要听
23519800000022

第22章 “我亲爱的朋友们啊”——我的“交际圈”,我做主(2)

为什么会有孩子成为毛毛这样的“小霸王”?这是因为,在平时,父母的家教方式出现了不小的问题。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这样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暴力倾向。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地溺爱,使孩子形成了“小皇帝”的性格,久而久之,也可能产生暴力倾向。

正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纵容或是过度惩罚,孩子才形成暴力倾向,并且从来感受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当孩子第一次的暴力行为得逞后,就可能会继续尝试,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欲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羡慕,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倘若这个时候父母不加以制止,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走上“古惑仔”之路。

为了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父母需要动一番心思。

1.要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环境

要想改变孩子的“小霸王”心理,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与邻里相处不要动辄使用“武力”,要营造团结和睦的气氛。要教会孩子从小宽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克己、宽人,真诚、友爱。要让孩子懂得,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有宽以待人之量,才能成为一个懂道理、识大体的孩子。

2.勿对孩子使用“暴力”

孩子之所以打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家里受到了不平的待遇。如果父母在不高兴时总拿孩子出气,久而久之,孩子的委屈感越积越重,便只好选择其他的方式进行发泄。而欺负其他的小朋友,这就是他们发泄情感的最佳渠道。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出现烦恼、挫折、愤怒等这些情绪时,就会容易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烦恼、愤怒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

4.避免给孩子暴力暗示

孩子攻击他人,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所以说,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5.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表现出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不会同情受害者。

所以,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意思,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6.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性“样板”。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过去我怎么也想不通,到底孩子是为什么有这种暴力心态的。现在看来,孩子的暴力问题与我和他妈妈的教育不无关系。以前孩子一出错,我们就又打又骂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得不到尊重,就想办法通过其他渠道来泄愤了。所以,其他小朋友怎么会喜欢他呢?不行,我和她妈妈必须要改变,要不然,孩子将来可能真的会成“古惑仔”了!

§§§第四节我希望融入集体,不要被隔离

冰冰从小在农村长大,直到上学的年龄才随父母来到城市,她非常胆小,说话时经常脸红,前言不搭后语,手不知该往哪儿放,非常紧张,有时干脆不想说话。上了学,冰冰不敢回答问题,不好意思和大家一起玩,为此她总是受到父母的责怪,致使她很自卑,怕见人,怕与人交谈。

当家里来客人时,母亲常以“她不会说话”为由让她躲开,直到上中学,她的社交能力都极差。冰冰出门时总是像明星一样戴着墨镜,因为她不想被熟人认出。看着她的同龄人都能言善道,朋友一大堆,父母很是着急。

冰冰看着爸妈着急,内心也是急成一团:“妈妈,我也想和其他小朋友那样,可以一起谈论动画片、一起到户外做游戏,这一切都是多快乐的事情啊!可是现在呢?我不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久而久之,她们也不愿找我了。我不想被隔离,我也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提到当今的青少年,一般人会用活泼好动,生龙活虎,能言敢为等评语评价他们。但像冰冰这样的孩子,在青少年中也不占少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社交恐惧征”呢?

一般来说,像冰冰这样的孩子,都有如下这些表现: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融入不到同学中去,害怕与同学交往,他们没有表现出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与人说话时声音低微、脸红、心慌、腼腆,而且主动要求少。

以上这些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胆小,即胆怯。

胆怯,是许多孩子都曾有过的一种情绪状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这种保护心理的“惯性”照样会持续,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整日战战兢兢。

如果孩子不能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这种心理就会发展成社交恐惧征。社交恐惧征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为了不使孩子因胆怯、自卑而走向自我封闭,父母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呢?

1.正确认识胆怯,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办”。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让孩子落落大方地表现自己,不要总有紧张心理。当他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让他学会用心灵去沟通。

2.端正教育态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许多孩子养成了坏毛病,例如:任性、挑食、不肯自己盛饭,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也是导致他们怯懦的原因之一。所以父母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改变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独立性强的孩子,遇事才会从容不迫。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不能一味地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3.要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集体生活给孩子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善于过集体生活能力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语言的组织能力、思维的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且他们的交往能力要比未过集体生活的孩子强,性格更开朗、活泼。

4.鼓励孩子扩大交往空间

交往活动的空间狭小,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认生、害羞。而若家长能让孩子扩大交往空间,孩子的交往对象增多了,交往能力也会明显增强,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同学到家中来做客,让他做小主人,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所以要家长引起注意并及时去克服。让我们的孩子大胆地去迎接青春路上的风风雨雨吧!

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的生活比较封闭,所以才造成了她胆怯的性格。其实我也知道,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必需的,所以,我就必须要扭转孩子这种害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往小里说,这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往大里说,这也是避免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啊!

§§§第五节是我的自负伤害了朋友么

小童从小就是个要强、拔尖的孩子,干什么都要赢别人、都要得到别人的表扬才罢休。如果她输了,就会用大哭、大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为了让女儿高兴,让她必须赢不能输的心理得到满足,父母多是顺着女儿的意思,在和她下棋、玩扑克和做其他游戏时故意输给她,对她的一切表现都给予热情的表扬、鼓励:“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最能干的”,等等,反正是什么最好听,什么最让女儿兴高采烈就说什么。可是,在学校就不行了。小童上课回答问题、做作业不可能保证一点儿错不出,偶尔还会因为马虎、不认真被老师批评,这是小童万万接受不了的,每次都会不管不顾地在同学、老师面前大哭一场,再回家发一通脾气,弄得老师一点儿办法没有。

和同学一起,小童也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最对、方法最好,对同学们说的话不以为然,也看不起别人。而一旦事实证明她错了,或是在游戏、比赛时输给了别人,小童就会不依不饶地和大家矫情,或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作解释,或是干脆就说是别人耍赖,而永远不承认自己输了。当然,她自己一定心里也不舒服,就回家去和父母找碴儿、吵架,再在父母的故意谦让和顺从中找回心理平衡。

对此,父母也感到了无奈,多次劝说都没有办法。

小童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自然也感到了不舒服:“以前的那些好朋友现在都不和我一起玩了,因为他们说我太强势。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毛病很多,尤其是喜欢当孩子王,对别人指指点点,可是,我真的感觉自己比他们强啊!难道他们自己没有发现么?是不是因为我的优秀,给他们带来了压力?爸爸妈妈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心理,我不明白,难道我自信错了么?”

小童始终没有发现自己错在了哪里,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为自己“太优秀”。

小童的这种心理,说明她极富自信心。但这个自信心却与她自己的能力并不相称,所以,其他的小朋友不愿意再与自己玩,她心里当然不好受。

由此可见,小童的问题,主要就是出在“自信”之上。虽然说自信很重要,但是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度,青少年往往把握不好两者的度,这就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负与自卑相似,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自负者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视缺点为优点,而在看别人时,则总是容易无视他人的优点,夸大对方的不足。

自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因为自负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常常给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有的孩子对大人傲慢无礼,不尊敬长辈;也有的孩子因自负而不爱与人说话,不爱回答别人的提问,甚至变得爱挖苦人、讽刺人;等等。可以说,自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许多有专长或智力超群的孩子都易染上这种心理疾病。

一般来说,自负多出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往往会导致自满,使孩子丧失进取心。另外,还容易使孩子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另外,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为了纠正孩子的自负心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

家长要逐渐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孩子总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长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顾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要坚持表扬和批评恰如其分的原则,对孩子的缺点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2.杜绝孩子造谣生事、恶意攻击的做法

有的孩子因过度骄傲,常会妒火攻心,气急败坏,急欲给对方点颜色瞧瞧而不惜采取造谣生事甚至是恶意攻击的手段,以为这样会破坏对方的优势。但是往往这类谣言、恶语最终都会真相大白,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形象的“蹦极跳”。当你的孩子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时,恐怕他就不会继续他的行动了。

3.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

如今的孩子就像“纸老虎”,表面凶内心软,加之独立性不够,因此一帆风顺时虽然自信满满,可一旦遇到问题就开始退缩、委靡。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创造相对独立生活的环境,让孩子受到一定的锻炼。事实证明,经历过适当挫折的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也不会经不住任何打击。

4.让孩子努力发现他人的可爱之处

在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自己很出色,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很不服气,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寻找别人的错误,然后用别人的错误来愉悦自己上,那就走入歧途了,这只能说明一种强烈的嫉妒心已经开始慢慢滋生。作为家长,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用真心发现别人的美丽,用耐心发现别人的长处,唯有真心付出,才会让别人也用真心对待自己这个道理。要让孩子明白再差劲的人也有优点,无论是谁,都有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5.增加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

当孩子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能力而自负了。因此,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开阔眼界,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