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玩具过多,孩子反而不知道玩哪个,容易造成孩子的视觉混乱,不便于他确认自己喜欢的目标,降低了他的注意水平。父母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有的玩具孩子不玩了,可以暂时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
方法四:说话算数,让孩子专注学习。
孩子学习的时候不专心、想玩,一些父母常对孩子说:“你把作业做完了,就让你玩。”可是等孩子把作业做完了,父母又让孩子练字、画画,这就使孩子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以后也不会认真做作业了。父母应该说话算数,只要孩子做完作业了,就应该让孩子尽兴地去玩。孩子玩得开心,做作业的时候,也会专心,因为他们知道专心做完作业,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了。
经常找问题,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这让许多家长感觉无从着手。其实,这需要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开始,因为思想独立了,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独立起来。父母经常给孩子找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在爸爸的教育下,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高斯的爸爸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要给工人发薪水。在高斯3岁时,有一次当爸爸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出了自认为正确的数目。
原来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让站在那里的大人惊得目瞪口呆。
高斯10岁时,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计算出“1+2+3+4……+100=?”的答案。当时很多学生不会算,要算出那么长的算术题真的很费时间。很多孩子都在那里拼命地算,可是小高斯却没有急于动手,他在思考最简便的方法。
老师看见高斯坐在那里发呆,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高斯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不是以前做过这道题。高斯告诉老师,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简化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师情不自禁地赞扬高斯。
认真地思考虽然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一个环节,却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办事的效率。
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小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总是找父母帮忙,有的父母懂得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有的家长却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就这样一个细节问题的处理,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不依赖父母的习惯。
有了独立思考,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智慧。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养成了依赖父母、不去独立思考的习惯,永远都只能走在别人后面,依靠着别人做事。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办事能力很有帮助,能够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让孩子找到高效快捷的做事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家长只需多给孩子找问题,引导孩子去独立解决;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先要让孩子去想办法,如果孩子无法解决问题,再和孩子一起思考。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教育孩子用认真的态度对待问题。一些聪明的孩子可能懒于思考,他们喜欢不假思索地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对此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只有经过了思考,得出的理解才会深刻。”引导孩子对每个问题保持认真的态度,多思考,力求见解独到。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越早越好。小孩子往往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小时候经常会问父母一些问题,父母可以反问孩子,让孩子先思考一下,然后再告诉孩子答案。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水会结冰?”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觉得呢?”这时候孩子可能有许多奇思妙想,虽然不是问题的答案,但依然会让你惊叹不已。其实这个过程,孩子就独立去思考了,能锻炼孩子的思维。
(3)随时给孩子出一些思考问题。无论是带孩子去博物馆,还是看书、看电影,父母都可提一些问题,启发孩子进行思考。平日里,父母带孩子走在大街上,看到新奇的事物,父母可以给孩子提问题,让孩子去想象、去思考。
遇事不慌,让孩子学会冷静
遇事急急忙忙、慌慌张张,是很多孩子共有的毛病,比如丢了东西,他们会感到恐慌不安;有道题做不出来,他们就会急得坐立不安。其实问题并不大,为何他们会有如此表现呢?关键在于他们不懂得一个细节——遇事沉着冷静。
4岁大的罗成一直在找他的那个闪闪发亮、粉红色的溜溜球,他至少问了8岁的哥哥10次了:“罗强,我的溜溜球在哪里?是不是你拿去了?”
“不要急。再找找看。”一旁的妈妈安慰罗成说。
经过细心的寻找之后,罗成终于在一个柜子的暗处找到了那个溜溜球。
这时候,妈妈告诉他:“不管是找东西,还是遇到别的事情,都不能着急,因为一着急,自己就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什么东西也找不着了。”
这真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语句,意在告诉孩子,凡事都不能急躁,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更应沉着冷静地思考,寻求理智的克服困难的办法。
如果一个孩子懂得遇事不慌、遇事冷静,那么当他丢了东西时,他不会慌张,而是冷静地思考:“是不是我把东西放在哪儿我忘了。”接下来,他会顺着这样的想法去找线索,或许就能找到丢失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懂得遇事冷静,那么当他遇到困难时,同样会发挥沉着冷静的作风,继而化解困难。
张进的一道数学题做了快一个小时了,仍然没有做出来,急得他头上直冒汗,只见他不断地用手拍桌子,时不时还站起来跺脚。爸爸看他这个急躁的样子,忍不住走过来安慰他说:“不要急,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只要你冷静地思考,一定会做出这道题的。”
听爸爸这么一说,张进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他调整了心态,稍微休息了一下之后,重新进行了运算。不一会儿,这道难题就被他做出来了。他高兴地告诉爸爸:“爸爸,你说得真管用!我冷静下来后,脑子就清醒了,就能把题做出来了。之前我就是太心急了才写错了一个数字的。”
不光是小孩子,我们大人也一样,当遇到麻烦和问题,并且多次努力之后还没有解决时,难免会产生急躁情绪。殊不知,我们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越是急躁,越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越是无法解决问题。其实这时候,只要稍微冷静一下,理清思路,寻找头绪,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懂得冷静的重要性,他们遇事急躁、发脾气,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作为家长,没有人希望孩子出现意外,那么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遇到困难首先要注重的细节,告诉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要冷静处理。”
平时,要多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当父母遇到困难、麻烦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或者唉声叹气,要冷静处理。这样就会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学会做事的细节——遇事冷静。
让孩子明白小借口会误大事
借口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经常使用借口来应付父母的督促检查,就容易养成说谎、推脱、逃避的习惯。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还会变得不负责任,遇事喜欢逃避。
“老师,我家的孩子在考试成绩总结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借口呀?什么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考试环境不好了;什么父母没给自己一个聪明脑袋、家里的学习环境不好了;要么就是班上的同学太强了,或是自己运气不好了……”这是一些家长向老师反映的情况,孩子的借口让父母感到无从下手,他们不知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到底何在。
不少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找出一大堆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研究表明,找借口是很多学习成绩不好、事业不成功的人的通病。而一个人是否喜欢找借口,决定了他的成败。我们会发现,越是不找借口的人,越容易成功。因为他们遇到问题通常会找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离成功越来越近。
可见,虽说找借口看似只不过是随便找个合理的理由,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因为孩子一旦习惯了找借口,那么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就会退缩,因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借口来向父母和老师解释。这样的话,孩子就缺乏进取心,不懂得尽力去动脑筋解决问题。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遇事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就需要让孩子明白找借口的危害。
有一个偷人钱财的犯人说,他偷钱是为了养家糊口,因为家里穷。在这里穷不能成为偷东西的借口,因为偷东西不是维持生活的正常手段,而是一种犯罪行为。法律不允许他那样做,父母也不允许他那样做。借口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小小的借口是纵容自己的理由,会让人走上歧途。
其实很多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给了自己借口,才会使自己堕落的。身为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懂得小小的借口是阻碍自己进步的绊脚石,只有丢掉借口,才能不断进步。当发现孩子找借口时,父母不要责骂孩子,而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
生活中,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找借口,比如,孩子不慎跌倒,父母会打地板,说:“地板你这个大坏蛋,为什么要害我的乖孩子跌倒?”跌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情,父母都知道:不论任何形式的跌倒,主要原因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然而爱子心切的父母却舍不得让孩子承担这小小的过失。为了安慰孩子,父母找出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使孩子认为自己跌倒了真的是因为地板的原因。
于是,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他会说东西坏,东西躲着他;当孩子上学迟到时,他会说司机坏,司机开车太慢;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会说试卷太难;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会说那是对方的错;孩子踢球时打碎了窗户的玻璃,他会埋怨玻璃不够结实;放学回家由于忘带钥匙进不了门,他会责怪父母没有早点回来……总而言之,孩子会变得不懂得体谅别人,不懂得反省自己的问题,不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呢?他们长大了怎样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呢?
所以,当孩子摔倒时,父母千万别为孩子找借口,而应客观地分析问题所在,告诉孩子:“你摔跤了是因为你没有注意脚下,下次小心一点就不会摔跤了。”然后鼓励孩子爬起来。
另外,当孩子找到借口时,父母应该尽量戳穿孩子的借口。比如,孩子说身体不舒服,不想去上学,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如果发现孩子真的不舒服,就应及时治疗,如果孩子无中生有,就应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看看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愿意上学。
别让浮躁乱了孩子的心
如今不少孩子浮躁心理严重,表现为做事马虎盲目,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计划,经常心神不定,没有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明星既风光又能挣大钱,就说要当明星;看到别人学画画,就想画画;看到别人学电脑,就吵着要学电脑。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忽冷忽热,是不会有成就的。
张先生的女儿做起事来很盲目,今天想做这个,过两天又想做那个。
女儿听别的孩子说坚持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她就吵着父母买课外书,可是爸爸给她把课外书买回来后,她看了没几天就把书扔在一边不看了,说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没有用,不想看书了。
女儿听老师说坚持写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便又动了心,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我一定要坚持写日记,这样我的作文就可以得高分了。”爸爸妈妈很高兴,于是给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日记本,没想到女儿写了一个星期的日记后,就对写日记失去了热情,说没什么可写的。最后,她放弃了写日记……
这个孩子被浮躁乱了心,不懂得做每件事都是需要恒心和坚持的,表现为急功近利,不能踏实地坚持阅读和写日记,最后就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
当孩子的心被浮躁弄乱时,他就静不下来,难以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做每一件事情。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做事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很不踏实。他们贪图安逸却又渴望成功,他们不愿实干却又希望有所成就,这怎么可能呢?
父母在教育孩子抛弃浮躁心理的时候,应该先找出导致孩子浮躁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注重脚踏实地的做事细节,拒绝浮躁心理的影响。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浮躁,与父母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社会变迁日新月异,不少家长内心充满矛盾和压力,甚至无法适应社会。他们经常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才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浮躁心理。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浮躁心理呢?
(1)教育孩子立长志,而不是长立志。做好这一点对于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很有效果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立志时,一方面要注意扬长避短,让孩子考虑自身的条件,而不是凭心血来潮,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立志专一。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坚持”的道理,要防止孩子经常改变志向。
(2)教育孩子做事之前先思考,后行动,并且要有始有终。比如出门旅行时,让孩子先决定目的地和路线;上台演讲时,应让孩子先准备好发言内容。通过积极引导,让孩子经常有意识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希望取得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让孩子把这些写在纸上。当孩子决定去做某件事时,父母要提醒孩子别浮躁,要踏踏实实做好,一次不成就把事情分开来做,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把事情做成。
(3)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让孩子练习书法、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可以培养其耐心和韧性。还可以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让孩子用言语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出乱子的”,“坚持就是胜利”。如果孩子能经常练习,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给孩子做榜样。说起孩子的浮躁心态,父母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表现出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因此,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掉浮躁的毛病,给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让孩子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通过观察,孩子能够获得一些知识,对一些事物有了鲜明的印象。然而,观察并不是随便看看、随便听听,而是需要孩子注意细节,用心去看、去听、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