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南班上有个同学的妈妈,经常去学校接孩子,若南多次和她礼貌地打招呼,她每次都会夸奖若南几句,这让若南特别高兴。久而久之,若南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以前那种害羞的心理一扫而光。当然,他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别人也会高兴地和他攀谈几句,问他学习怎么样,问他在学校里有多少好朋友,等等。在这种交谈中,若南渐渐变得爱说话了,比之前开朗了很多。
爸爸妈妈看到这种情况,经常在若南面前说,某某阿姨说他懂礼貌,说他很会说话,这进一步激发了若南与人打招呼、说话的积极性。
事实上,与人礼貌地打招呼只是进一步交谈的前奏,因为有礼貌地打招呼在先,别人才愿意高兴地和孩子交谈。比如,在学校门口遇见老师时,如果孩子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老师在高兴之余,很可能和孩子闲聊几句关于学习或是其他方面的事情;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遇见了一个班里的同学,礼貌地向对方打招呼,他们很可能会一路聊着回家。这些看似平常的交谈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父母应该让孩子重视起来。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通常情况下,他能得到别人同样热情的回应,但是有时候也难免“热脸贴到冷屁股”,这时候孩子可能觉得很失望。作为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开导孩子,可以告诉孩子“或许叔叔心情不好,不要放在心上”、“或许叔叔没有听到你的招呼,不要难过”。这样才不至于打击孩子与人打招呼的热情和积极性。
孩子也要学会看对象、分场合说话
孩子愿意开口说话是好事,但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瞎说,即使口齿再伶俐,也算不上口才好。想让孩子拥有好口才,不但要让孩子愿意说话,而且要说得好,说得让人高兴,这样才是有好口才的表现。
要做到说话看对象,首先要了解交谈的对象。孩子对家人、亲朋好友很熟悉,说话时自然会注意到个人的不同特点。但是与初次相识的人交谈就需要一些技巧。有些信息能够从他人的神情、精神状态上直接获得,有些信息则必须通过言谈话语去了解。因此,与陌生人见面,让孩子不要急于表达,而要先倾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彬彬有礼,就应该让孩子和气、谦逊、文雅;如果对方说话很直,不拐弯抹角,就应该让孩子直接、坦诚,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如果对方情绪低落,不爱说也不想听,就应该让孩子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总之,只有让你的孩子多了解对方,才能说出合适、有礼貌的话。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生活中,有些孩子能说会道,但是因为说话不分场合、口无遮拦,经常使双方陷入尴尬,让别人觉得别扭,甚至让别人错误地理解了话意,造成矛盾。
因为孩子不懂得分场合说话,经常会因无心的言语而伤害到他人。虽然童言无忌,但是说错了话必然会让人扫兴。因此,家长还是应该教教孩子分场合说话。也唯有教会孩子看对象、分场合说话,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好口才。
说起看对象、分场合说话,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探望病人时如何恰当地问候。怎样安慰病人,很有讲究。只说些善意的祝愿,如“好好休息吧,你很快就会康复的”之类的话,或直接询问病人的详细病状和调治方法,都不能算真正的安慰。那么,怎样才能给病人很好的安慰呢?以下是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在探望生病的同学时所说的话。
班里一个同学因为淋了雨,得了重感冒,卧床不起,两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来看他。一个同学说:“我太羡慕你了,我也想生点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睡几天,天天上课多累啊!”另一个同学说:“感冒没有什么,很快就会好的。”
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精神状态比普通人要差,他们心情忧郁,多愁善感,性格多疑,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所以,探望病人时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很容易说出让双方尴尬的话。反之,如果你和孩子语言得体,则可“一句话说得病人笑”。
让孩子明白分场合说话的重要性以及不分场合说话的危害性,可以很好地防止孩子口无遮拦。很多时候,私下里说句轻浮的话对别人没有什么影响,有时候还会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在比较严肃的场合说出轻浮的话,就显得很不恰当。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让孩子记住,说话要注意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有时候目的相同,但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得体的说话,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有了争执让孩子自己处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与伙伴、同学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因为观点不一样而争论不休,甚至会因此伤害友情。不可否认,争执中孩子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为了说服对方找很多理由、论据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对的,这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但如果孩子不懂得理性地争执、良性地争执,往往会使争执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学校要组织班级足球联赛,在赛前的训练上,刘正和王强、李峰三人争执起来,原来他们三人是班里足球踢得比较好的同学,是担任前锋的最佳人选,可是“教练”排出的阵型是“四四二”,只能有两个前锋,因此他们三人中必须有一个人改打其他的位置,但是足球联赛上每个人都想有好的表现,都想为班级进球,而担任前锋进球的概率是最高的,所以,他们三人互不相让。
场边的家长有些急了,想过去给孩子做一下思想工作,但是老师暗示他们不要这样做。这时,担任“教练”的张明同学过来调节,他说:“你们中要有一人改打中锋,这样就形成了‘三叉戟’,在进攻上更有优势,而且打中锋也照样进球,你看球星卡卡就是打中场,而且是中场核心,因此,你们商量一下吧。”不一会儿,刘正表示愿意打中场,配合前锋进球。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因为争抢玩具而闹矛盾,甚至打架,当他们有了不同的想法时不懂得用沟通来解决分歧,而喜欢直接争抢。这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有关,也与父母的宠爱有关。想想看,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争执中被人欺负时,会对孩子说:“别人打你了,你就打别人,绝对不能吃亏。”这等于鼓励孩子使用暴力,使孩子失去了协商的意识,不利于孩子理性地处理争执,孩子也失去了在争执过程中锻炼口才的机会。
孩子间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孩子就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来表达各自的观点,最后经过协商达成一致。而有的孩子却没有协商的意识,或是当他们说服不了对方的时候就使用暴力,最后导致争执变成了“战争”。
当孩子间出现争执时,家长不能充当自己孩子的“帮凶”,正确的做法是:在一旁冷静地观察孩子们的争论,如果发现他们的争论有升级的趋势,就应该及时引导孩子们冷静下来,鼓励他们协商解决矛盾,适当地做出让步。即使当孩子在争执中受到欺负,家长也不应该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而应该让孩子学会用交谈的方式去和伙伴商量。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因为争抢、争执闹得不可开交。如果孩子一求救,父母就出面解决,决定由谁先玩的话,孩子们即使表面上同意,心里也会多少有些不服气。而且孩子们的争辩能力、说服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与其这样,父母倒不如用亲切的话语先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协商,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处理争议和矛盾的能力,又能培养孩子们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口才。
让孩子学会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争执,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可以教孩子这样做。
第一,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怒气。
当孩子在争执中受到欺负时,让孩子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应该鼓励孩子“动武”。如毛毛抢了你孩子的玩具,还动手打他,你可以教孩子对毛毛这样说:“毛毛,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我的玩具是不对的,你还打我,就更不对了。如果你还蛮不讲理,我会生气的。”这种表达方式有一个简单的句型结构:当时的情况+对我造成的影响+我的感受。
第二,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之所以出现争执,就是因为双方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父母有必要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学会虚心、谦让,提高孩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处理争执。
第三,让孩子想想暴力行为的结果。
如果你的孩子在处理争执的时候时常动手打人,不妨让他想想:“你打了他,他会不会把玩具还给你呢?如果他还给你了,他还能继续高兴地和你一起玩吗?”让哭闹的孩子想想:“如果别人拿走了你的玩具,你能哭出一个玩具来吗?”这就是告诉孩子,暴力和哭泣都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学会和别人坦诚交谈,运用沟通的方式处理分歧和争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争执是孩子的必修课,争执是孩子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家长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引导孩子在争执中学会交往,树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
犯了错误就勇敢道歉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犯错之后能否及时承认错误、运用适当的方法道歉,关系到能否取得他人的谅解,以及能否缓解因犯错造成的紧张关系。这就依赖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把歉意巧妙地表达出来,既让对方原谅自己,又不至于使自己太难堪。
课间,羽生在班级里打闹的时候不小心把同学李艾的钢笔碰到了地上,羽生赶忙将笔捡起来还给李艾,并对她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又去玩了。李艾检查了钢笔,发现笔尖已经摔裂了,已经写不出字来了。她生气地找到羽生,但是羽生却不承认是自己摔坏的,他说:“刚才我检查了,没发现钢笔摔坏了,是不是你自己把笔摔坏了,现在污陷我?”李艾气得两眼通红,但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几天后,羽生的爸爸得知了这件事,严厉批评了他,让他再次向李艾同学道歉,并用零花钱买一支钢笔还给她。爸爸告诉他,犯错后不但要真诚道歉,而且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别人造成损失后要给予赔偿,这样才是个好孩子。
犯错之后的道歉并不是不停地说“对不起”,100句“对不起”也无法弥补别人的伤痛。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表达能力,说出一些缓解他人伤痛的话,并勇于承担责任,想尽办法对过失进行弥补。因此,孩子需要掌握道歉的语言和技巧,需要在道歉的时候发挥口才的作用。
当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道歉是一种礼貌而有诚意的行为,不是流于形式,不是走过场,更不是仗着表达能力强而毫无诚意地侃侃而谈。要让孩子明白道歉是为了冰释前嫌,为了让对方不再记恨自己,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种责任意识,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通过道歉来化解矛盾,才会真正赢得谅解。
宋巧不小心伤害了同学李雯,使她们的友谊出现了危机,她感到很内疚。于是,在几天后李雯生日那天,宋巧到学校广播站为李雯点了一首歌,并借着电波送出了这样一番话:“雯,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谅上周末惹你生气的朋友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真心祝你生日快乐,学习进步!”李雯听到广播后很感动,立刻找到宋巧,两人很快和好如初。
在这次道歉中,宋巧用一番言辞恳切的祝福打动了李雯,得到了李雯的原谅。道歉除了借助一些具体的物品,如鲜花、小礼物等,最关键的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诚意。那么,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需要让孩子注意哪些技巧呢?
第一,要寻找恰当的时机。
让孩子把握好适当的道歉时机,在对方心平气和的时候道歉效果比较好,更容易让别人接受道歉,与孩子握手言欢、重归于好。当然,时间宜早不宜迟。当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就要马上说“对不起”,否则拖得越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孩子避免因小失大。道歉还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最好是让孩子亲自上门道歉,或让孩子约对方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双方都能平心静气,自然也就容易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心,化干戈为玉帛。
第二,道歉用语应当文明而规范。
让孩子多掌握一些道歉用语,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请您原谅”。麻烦了别人,可说:“真是打扰了”、“太麻烦你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等。道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让孩子表现得太随意。
第三,道歉时应当大方。
让孩子知道,道歉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诚心诚意,不能遮遮掩掩、欲说还休。道歉的时候不要让孩子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反而让人看不起。
总而言之,道歉的能力也是口才能力的一种体现,让孩子掌握道歉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提高孩子说话办事的能力都有帮助。
礼貌用语不能丢
良好的口才从来都不能缺少礼貌用语,丢掉了礼貌用语的孩子也难以有个“货真价实”的好口才。因此,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在女儿3岁那年,韩女士就特别注意教她说礼貌用语。
女儿不会做的事情,需要大人帮忙时,韩女士会教她说:“爸爸(妈妈),帮我一下好吗?”帮完后,教她说:“谢谢!”大人会说:“不客气。”同样,有时她有意让女儿帮忙拿东西,然后大声说:“谢谢!”女儿也会说:“不客气。”
在女儿做错事情的时候,韩女士会让她承认错误并说:“对不起。”等女儿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后,韩女士才会对她说:“没关系。”同样,当韩女士和丈夫犯错误时,他们也会主动对女儿说:“对不起,爸爸(妈妈)做错了。”并表现出道歉的诚意,女儿也会礼貌地回答:“没关系。”
久而久之,女儿不但口齿伶俐很会说话,而且习惯了有礼貌地说话。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都是一家人,没必要对他那么礼貌、那么认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正处于语言的发展期,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要想孩子有个好口才,除了不断激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说话外,还应让孩子学会文明礼貌用语,这样孩子的口才才能有益于其成长和发展。
试想,让孩子有个好口才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与人打交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空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却不懂得礼貌,求人帮忙不说“请”,获得别人的帮忙不说“谢谢”,打扰了别人不说“对不起”,那么他依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没法和人打好交道,他的口才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礼貌用语都是通用的,都一样重要,都不能丢。父母应该有这种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对孩子说礼貌的语言,才能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