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了逆来顺受,在和伙伴相处的时候,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很听话地去做。哪怕这个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做的,甚至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只要伙伴们劝他几句,他就去做。后来林玉在伙伴的指使下做了几件坏事,被父母知道了,他们教育道:“以后别人叫你做坏事,你就坚决地说‘不’,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你就果断地拒绝。”
林玉很听话,他按照父母教的做,但总是“得罪”人,他的人际关系也很糟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拒绝,他说“不”的时候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轻松地拒绝,不仅是自我保护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将来采取更恰当方式与人交流需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技巧。因为,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可是,不少孩子常常有这种心理,比如:拒绝朋友的要求,他们不跟我玩怎么办?他们说我小气怎么办?他们欺负我怎么办?因此,他们宁愿答应别人的要求,而自己忍受委屈和不快。
其实,当孩子需要拒绝他人的时候,就到了与他人商量的时候,这也是锻炼表达能力、发挥口才作用的时候。用怎样的语气拒绝别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呢?答案是商量的语气。拒绝别人经常需要和对方反复“磨嘴皮子”,直到对方理解了你的苦衷。
亮亮不想把过山车的玩具模型给辉辉玩,抱着车逃避辉辉的追赶,结果谁都玩不了过山车。亮亮的妈妈看到了这一情景,就告诉亮亮怎样拒绝辉辉。
又一次,辉辉要求亮亮把玩具给他玩。亮亮没有逃,而是对他晓之以理,他对辉辉说:“来,咱们先比比个儿吧。我比你高好多,你太小了,还玩不了这么大的车,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玩,好吗?”
遇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亮亮有时会说:“我的车没有充足电,我先玩一会儿,明天充足了电再给你玩好吗?”用这种商量的口吻和伙伴对话,巧妙地守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锻炼了口才和应变能力,又避免了一场暴风雨。
孩子是最单纯、善良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给朋友带来了不愉快,心里也会感到不是滋味。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学会拒绝的时候,要给孩子解释清楚,他的言行在对方内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当体验到了他人的感受时,孩子也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怎样让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决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当别人向孩子求助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无视别人的求助,是自私的,是没有同情心的;但无原则的慷慨,也是不好的;只有学会适当地拒绝,才是最好的交往艺术。”在拒绝的时候要求孩子解释自己的理由,必要的时候还要编一些善意的谎言,目的不是欺骗他人,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在拒绝他人的过程中,孩子的举止要自然,说话的神态要显得轻松,表达理由要尽量流畅,这样才能避免对方的误会和不快。特别是在拒绝他人的好意时,更需要掌握拒绝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家长应让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地听。
拒绝的话最忌脱口而出。在他人刚开口还未说完的时候就断然拒绝是很失礼的,也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应该耐心地听完对方的话,并认真弄懂对方的理由和要求。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拒绝不是草率做出的,是在认真考虑之后才不得已而为之的。
第二,以和蔼的态度拒绝。
让孩子学会这样说:“感谢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我,我很荣幸,但是我要略表歉意。”注意,不要做出过分歉意的样子,否则会给人不诚实的印象。
拒绝的时候,要让孩子表现出低姿态,即使对别人的要求很反感,也不要流露出不快的神色,更不要蔑视或忽略对方。这些失误都是没有修养的具体表现,会让对方觉得你的孩子的拒绝是有意的,或是对他抱有成见,从而对他的拒绝产生逆反心理。从听对方陈述要求和理由,到拒绝对方并陈述理由,都要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表示出对对方的好感和真诚之心。
体态语言——让孩子的口才活起来
体态语言是以人的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来表示一定语义、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伴随性无声语言,又称为体态语言或人本语言。体态语言是协助口才表情达意的,有了丰富而恰当的体态语言,孩子的口才会锦上添花,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与人交往中,常见的体态语言主要有:情态语言、身势语言、空间语言。情态语言,是指脸上各部位动作构成的表情语言。如目光语言、微笑语言等。身势语言,又叫动作语言,指身体的部位做出表现某种具体含义的动作符号,包括手、肩、臂、腰、腹、背、腿、足等动作。空间语言,是一种空间范围圈,指的是社交场合中人与人身体之间所保持的距离间隔。
当然,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最应该教他们运用情态语言和身势语言。为此,要让孩子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面部语言、微笑语言都能传递大量信息。
面部表情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荧光屏”。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复杂心理活动很容易表现在脸上。面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舌头和面部肌肉的综合运用,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心理活动传达给别人。
向孩子解释这一点的时候,可以以微笑语言为例。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它可以和有声语言及行动一起互相配合,起到互补作用,在交际中表达深刻的内涵。充满魅力的微笑能拨动人的心弦,架起友谊的桥梁。笑与举止应当协调,恰当的举止配合笑的姿态,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使人感受到愉悦、融洽和温暖。
第二,最常用且较为典型的身势语言为手势语言和姿态语言。
通过手和手指活动来传递信息的即手势语言,它能直观地表现人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握手、摇手、招手、挥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语言可以表达很多种含义,如友好、祝贺、惜别、欢迎、不同意、为难等多种语义。比较而言,握手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手势语言。
姿态语言,是指通过坐、立等姿势的变化表达语言信息的“体语”。从一个孩子的姿态语言可以观察出他的性格特点,如自信、乐观、豁达、自卑、庄重、骄傲、自私、感兴趣、尊敬等或与其相反的语义。人的动作与姿态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
第三,目光语言暗藏人的所思所想。
目光语言是通过视线接触传递信息的。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眼神反映出来。目光注视的部位可以停留在对方双眼与胸部之间,这叫近亲密注视,目光停留在双眼与腹部之间称为远亲密注视。还有一种是将视线停留在对方嘴与唇之间,利于传递友好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孩子需要借助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感情。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体态语言在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交场合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10岁的黄潇潇在说话的时候,体态语言如手势总显得有些滞后,一句话说完后,才出现与之对应的体态语言。当她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时候,经常会紧张,一旦没有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她就会焦急地摆动着双手,意思是说错了。与此同时她的脸会红得像苹果,眼睛不敢看别人,整个姿态很不自然。这样她说话很累,听话的人也觉得别扭。
一般来说,表达感情时,脸部和手脚动作总是密切配合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察言观色,善于利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想让孩子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需做到如下两点。
自然。自然是对孩子运用体态语言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真淳。有的孩子说话时动作呆板,如木偶;有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则手舞足蹈,像是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是很有道理的。
简洁明了。要让孩子表现出大众化的动作,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才容易被人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烦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很容易喧宾夺主,妨碍口语的正常表达,也让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这就要求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去掉无意义的多余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