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237476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在学校积极表现,把握好锻炼口才的机会(2)

为了锻炼忆柳的口才,妈妈带她参加大人的一些交际场合,带她外出旅游,让老师上课多多提问,给她“吃偏饭”,还专门买了一些口才类的书籍回来和女儿一起苦读……可不见什么效果。

上初二的时候,学校要组织演讲比赛,每班挑选几名学生,忆柳因为成绩优异被同学们一致推选,这下可把她难住了,回到家她对妈妈说:“妈妈,这下子可怎么办呀,当着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的面,还不让我照稿子念,而是即兴发挥。妈妈我怕!”妈妈知道这是一个锻炼女儿的好机会,就说:“大家推选你说明大家信任你,这是锻炼你的好机会。只要你作好准备就没什么难的。”同时妈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激励女儿:

“小时候,妈妈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但是后来却成了单位的主管,并经常要在单位大会上发言。开始时我感到很为难,背地里下了很多苦工夫,可一上台就忘词了,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讲。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演讲,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妈妈的故事给了忆柳极大的鼓舞,使她勇气倍增。于是她在妈妈的指导下找材料、列提纲、写演讲稿,然后熟读、背诵,还在家里脱稿演练。最后在比赛中发挥比较顺利,获得了三等奖。这让忆柳兴奋不已。

要想孩子在众人面前成功地演讲,首先要帮他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可以告诉孩子:“你要假设自己是老师,听众都是你的学生,正要求你多教授他们一些知识。然后最好充分的准备,勤加练习,就可以自信地走上演讲台了。”

孩子通过演讲,可以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要训练孩子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还要让孩子学会用不同的发音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要情动于衷,感情饱满,同时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做到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

无论是辩论比赛,还是登台演讲,都要鼓励孩子去体验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感觉,让人们都注意他,倾听他的演讲和发言。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一旦孩子真正做到了,就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说话者”。

教孩子克服演讲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王鑫是个乐观开朗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当了班长,班主任让他在每个星期的班会上作总结。虽然平时和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而且同学们都说他口才挺好,但是每次上台作报告的时候,看着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就不自觉地紧张起来,然后大脑就会“短路”,两腿还稍微有点颤抖,照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念都念得不流畅。王鑫说他真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班长工作做得好,希望在台上也能轻松自在地说话,但是他努力了很多次,依然做不到。

像王鑫那样一上台演讲就紧张得不得了的孩子并不少,别看平常在同学、伙伴面前声音洪亮,说得眉飞色舞,可是一到台上,站在众人面前,就哑火了,声音小得像蚊子,而且还会颤抖。造成这种怯场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也因人而异,但下面几点原因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

第一,评价忧虑。

这是造成孩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的因素。心理学认为,越是在乎别人的评价,越难以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特别是在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讲人,所以演讲人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第二,过于抬高听众的地位。

很多孩子在台上演讲时,总是把台下听众的地位想象得很高,正是因为他们觉得听众很重要,讲话时便感到特别紧张。针对这种心理,有的人建议应该将听众视为学生,把自己当做授课的老师,这样演讲的时候就轻松许多。

第三,对听众人数的忧虑。

多数孩子都喜欢在朋友圈中讲话,不喜欢在陌生群体面前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他们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第四,准备不充分。

如果你的孩子在演讲前准备充分,那么自信心就会增强许多;相反,如果准备不足,觉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真的很容易出丑。

在众人面前讲话、演讲有紧张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这种紧张情绪可以得到控制,甚至被消除,使在众人面前演讲如平日里讲话,轻松自然,落落大方,侃侃而谈。那么究竟应该教孩子怎样做呢?

第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踏踏实实地作好演讲准备,这样孩子可以不停地暗示自己准备很充分:我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很有吸引力;我对该题目已深思熟虑,而且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我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安排有序;经过反复演练,我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握演讲时间;我相信自己的临场表现;我有信心面对演讲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第二,适应变化。

如果你的孩子原计划给全班同学演讲,可是演讲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他会怎么办呢?如果他准备了半个小时的演讲内容,可是老师临时通知他只有15分钟的演讲时间,他又该怎么办呢?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演讲中经常出现。所以,你要教孩子学会适应变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一个大概的联想,这样即使到时候出现了情况的变更,他也会从容应对。

第三,放松练习。

演讲前如果孩子还紧张不安,可以教他以下这些放松的练习。

深呼吸:深呼吸的目的是使孩子得到充分的氧气供给,帮助他在演讲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

肌力均衡运动:比如让孩子先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也可以让他做压腿运动,然后放松。做肌力均衡运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某部分肌肉紧张一段时间,然后他便不仅能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个身心。

第四,自信暗示法。

告诉孩子,在上台前不要想象失败的因素,如不去想“万一紧张、害怕怎么办”、“我忘了演讲词怎么办”、“听众嘲笑我怎么办”等。因为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就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幕:孩子手里拿一个玻璃杯,妈妈在一旁担心地说:“别打碎了,小心点,千万千万不要打碎!”结果孩子还是把玻璃杯打碎了。

要让孩子自信地走上台,更要让他在精神上鼓励自己去争取成功。可以让孩子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如“我的演讲内容对听众具有极大的价值,听众一听一定会喜欢”;“我非常熟悉这类演讲题材,我一定会成功”;“我已准备得非常充分了”;等等。每次演讲前都要让孩子暗示自己:我会讲得很好,会讲得很成功,听众会非常喜欢听我的演讲。想象演讲结束,听众掌声雷动的情形,热血沸腾的动人场面。

第五,提纲记忆法。

背诵记忆,对于初次演讲的孩子是一种必要的准备。但是,背诵依赖的是机械记忆,逐字逐句的记忆不仅耗费演讲者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造成演讲者心理麻痹。实际的演讲过程中,非常容易因怯场、听众骚动,设备等突然出现故障而打断了演讲者的思路,于是容易忘词,脑海中会一片空白,导致演讲停顿。

着名政治家、演讲家丘吉尔,年轻时经常将演讲稿背诵下来而后发表演讲。在一次国会会议的演讲中,丘吉尔突然把下面一句话忘记了,他不断重复上一句话企图回忆起下一句话,但仍无济于事,最后只得面红耳赤地回到座位上。从此,丘吉尔放弃了背诵演讲稿的准备方式。

丘吉尔的尴尬经历提醒广大家长,机械记忆演讲稿的演讲方式很容易因紧张而中断,因此,我们提倡用提纲要点记忆法。这就要求孩子记住演讲的主题、论点、论据即事例等,做好演讲笔记,最后整理成翻阅方便的卡片。然后,对笔记或卡片上的材料深思、比较并补充,整理出一份粗略的演讲提纲,提纲注明各段的小标题。最后,把重要的概念、定义、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补充在各段小标题下面。至此,一份演讲提纲基本完成。

在整理演讲材料和编排纲目的过程中,应让孩子反复思考和熟悉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而在演讲时仅仅将演讲提纲作为提示记忆的依据。

当个班干部,不断提高沟通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有出息,当个领导,能言善辩。那么,为何不鼓励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就当个班干部呢?那正好可以锻炼孩子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

尉寒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担任过中队长、班长、大队委兼班长和数学课代表。他在班里与人打交道频繁,男同学、女同学、任课老师、班主任都是他打交道的对象。很多同学不敢跟老师说话,尉寒敢;很多孩子不敢跟女孩子搭讪,尉寒敢。

平常做工作的时候,例如管理班级纪律,维持班级活动秩序,尉寒都要和同学打交道,特别是一些调皮的、不守纪律的孩子,更是尉寒经常沟通的对象。最开始尉寒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他们,这使尉寒不得不改变说话的语气、方式,提高沟通能力。在担任课代表期间,尉寒经常要面对不按时交作业的同学,怎样说服他们按时交作业,又不至于伤害别人,以及把没有交作业的同学的名字上报,又不至于得罪他们,是尉寒经常考虑的问题,当然,他在处理这种问题方面做得很好……因为经常和老师、同学打交道,说话的机会比较多,尉寒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不赖。

在很多孩子看来,当班干部是一种荣耀。而在有些父母看来,担任班干部对孩子的学习会造成影响,但即便有不好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很小,只要孩子处理好学习与班干部工作的关系,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况且,孩子可以通过当班干部来锻炼沟通能力、交往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迎接竞争作好准备。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当班干部。

与此同时,孩子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会努力做好同学们的表率,学会自律、守纪律,认真对待学习,以此赢得同学们的支持与信赖,这对孩子品质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一个上初二的孩子的母亲表示,虽然每个孩子并不是都有机会当班干部,但从内心来说,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种锻炼机会。一方面当班干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当班干部经常要与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可以锻炼孩子与人交往及人际沟通能力,锻炼孩子的口才。

黎乐是一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班主任让他当班长,虽然他以此为荣,但也很担心自己做不好这项工作。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每周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要求每个班干部走上讲台作总结。黎乐是班长,自然第一个上台作总结。每次开班会时,黎乐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虽然可以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总结念,但黎乐还是磕磕巴巴,发音都变了。这对黎乐来说,简直是折磨。为此,他对爸爸说不当班长了。

爸爸了解了黎乐的想法后,鼓励他平时多和同学说话、交往,只要和同学们混熟了,上台作总结就像是跟朋友说话一样自然,也就不会紧张了。之后,黎乐按爸爸说的那样做,经常和班里的同学在一起玩、探讨学习、交流兴趣,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非常严肃,后来很有亲和力。

当黎乐越来越受同学们欢迎时,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他上台作总结时的感觉也大不一样了。渐渐地,黎乐的自信心增强了,在同学们面前说话也变得很轻松。

当班干部不仅要与全班同学打交道,还要和老师接触、沟通。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孩子的胆量和说话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孩子还会懂得怎样说话、怎样办事才能得到大家的配合,能够受人欢迎。这就提高了孩子的交际能力,有助于他更好地为人处世、与人沟通。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是班干部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争取当个班干部,给孩子注入信心和勇气。当然,想让孩子当上班干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逐渐成熟,就像一位年轻的垒球选手需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技能完美一样。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班干部,就要让孩子不断完善为人处世的能力。

当然了,让孩子当班干部并非只让孩子当班长,比如,鼓励孩子在运动会上成为合格的组织者,或是在学习上做好带头人,积极帮助同学。总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寻找更多与同学打交道的机会,多与人说话,不断提高沟通能力。

朗诵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朗诵,如果你能让孩子抓住这样的机会,那么对锻炼他的口才很有帮助。因为这既是锻炼孩子的朗诵能力,也是锻炼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而这两个素质都是好口才不能缺少的。

赛先生既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语文教师,他深知课堂上朗诵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的意义。在教学中,他经常让学生朗诵课文中好的段落,还组织学生们进行朗诵比赛。在家里,他很重视培养儿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经常鼓励儿子在课堂上多发言,特别是有朗诵机会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

有时候儿子告诉爸爸:“我读得不好,大家会笑话我的。”赛先生就会告诉儿子:“读得不好就更应该多读,如果害怕被人笑话就不读,那么永远也读不好。”赛先生还让儿子明白了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他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他。

所以在课堂上,儿子学会了勇敢地站起来,手捧课本,认真地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比如,问大家:“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还想再展示一下?”……

一位语文老师说:“朗诵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读出声,才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抑扬顿挫;读出语感,才能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整篇文章的章法和思想。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诵中得以解决。”

不仅如此,带有感情地朗诵,会使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作文都会受益匪浅。

朗诵并不是直白地念,而是艺术地诵读。人物的身份、性格甚至神情、心理,都要读出来;文章的情趣、意境、主旨都应该通过朗诵来体会、感悟。可见,斟酌朗诵的过程,反复朗诵的过程,也是让孩子领会文章、品味情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