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23747600000022

第22章 强化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一位家长认为,这句话同样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熟背文章,不会写文章也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从小就让儿子背诵唐诗、宋词,还好儿子对这些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的诗文比较感兴趣;待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他又让儿子背诵名人名言以及近代诗人的散文诗,使其从中获知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了文学素养。

由于从小积累了广博的文学知识,儿子的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总能在不经意间说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话来。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一经他的表述,显得通俗易懂,大家很容易明白。另外,儿子的语文成绩也非常不错,写出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赞赏。

相信只要上学的孩子都有背诵的经历,背诵的目的各有不同,有时是因为老师要求而不得不背,有时是为了记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目的是锻炼孩子的口才。

这里的背诵不仅仅是要求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求既要“背”还要“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复地“诵”是为了“背”,“背”是为了“诵”得更流畅、更有感情,最终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口才。

父母应该知道,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孩子的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当孩子的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他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他的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他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熟练朗诵之后,再背诵下来。

有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他的妈妈希望他通过背诵来提高表达能力和学习成绩,就和他一起制定了每周背诵两首诗的计划。前三周执行得很好,主要是妈妈和他在上学、放学路上一起背。可后来他一个劲地说不想背了,妈妈不想放弃又不想太逼儿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因而陷入了矛盾之中。

年纪较小的孩子并不懂得背诵的好处,如果父母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而要求孩子背诵,孩子会觉得很痛苦,背诵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改变单一的背诵方法,经常变换方法来背诵。

在指导孩子利用背诵法训练口才的时候,有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父母帮助孩子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

第二步,父母在要求孩子背诵之前,应该帮孩子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

第三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让孩子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在背的过程中,让孩子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其次,当孩子熟背文章后,再让其大声朗诵,并随时注意发声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最后,让孩子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背诵。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训练孩子复述的能力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父母非常羡慕某个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交流的时候不怯生,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转过身去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看看人家,你什么时候能像人家一样?”

其实,父母们应该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像那位孩子的父母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会像别人的孩子一样善于表达。而这里操作性最强的方法,便是训练孩子的复述能力。孩子的复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的训练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善于表达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心的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无数次训练的结果。

帆新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给他讲故事。随着帆新的长大,爸爸妈妈不再是只跟他讲故事,而是每次讲完故事后,问帆新是不是听懂了。如果帆新说没有听懂,爸爸妈妈还会接着多讲几遍,直到帆新听懂为止。然后爸爸妈妈就会鼓励他用自己的话把刚讲过的故事重新讲一遍,不论他讲得怎么样,爸爸妈妈总不吝惜给他夸奖。

爸爸妈妈经常在帆新面前说喜欢听他讲故事,说他的故事讲得很好。这使得帆新每次听完故事后,就主动地要求给爸爸妈妈讲一遍。后来,帆新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棒。

复述就是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讲述和转述原文的内容,复述的训练乃是语感的训练,可以训练孩子语言的张力;复述表达的过程是孩子学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它熔理解、记忆、表达于一炉,对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短小有趣的故事,一般说来,要选择孩子喜欢听的故事。故事内容应是生动有趣的,语句最好有重复,篇幅必须是短小的,这样便于孩子记忆。选好故事后,就可以把故事讲给孩子听了。孩子是靠听来记忆故事的,因此,家长要将故事反复地讲给孩子听,而且每次讲得必须一样,以强化他的记忆。要是能同时给孩子看图片或图书,视听结合,印象就更深刻了。

此外,一个故事不能只讲过一次就要求孩子全记住,家长可以采用听听、讲讲的办法,分几次教会孩子。如:第一次,让孩子记住角色出场的顺序;第二次,只要求孩子学说故事中角色的话;第三次,让孩子跟着大人学讲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到这时,孩子就可以将这个故事从头至尾完整地复述出来了。

孩子刚开始复述故事时,可能会感觉到有些吃力,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说。即使孩子断断续续地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复述完整,家长也不要着急,不能说“快点啊”之类的话,否则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影响思考和表述。任何一种能力都是训练出来的,不能急于让孩子自学成才,一遍不行两遍,总会成功。

当你给孩子讲完故事,孩子不会复述的时候,你可以再讲一些段落或故事梗概,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的联想,然后再让孩子复述。当孩子愿意向你复述故事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也许孩子说得还不那么好,但是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比如:“你说得真好,我都入迷了!”“你比上次讲得好多了,继续加油啊!”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信心倍增!相反,如果孩子在刚刚锻炼复述能力的时候就受到了打击,听到你批评的话,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就有可能被扼杀。

当孩子的复述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你还要一边鼓励一边引导孩子把故事复述得完整、生动。在孩子复述的时候,你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听完之后,再和孩子讨论哪里需要添加,哪里需要改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要给孩子时间慢慢提升自己。长此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复述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到那时,你就不必羡慕人家的孩子了。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复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诵,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一定的形式把原故事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复现出来。它有利于孩子围绕一定的中心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争辩训练——和孩子较量一下

很多父母总认为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当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还和自己争辩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孩子没礼貌,不懂得尊重父母,就会生气地说:“你还敢顶嘴,你给我住口!”有的父母甚至会打孩子一顿。

其实,让孩子和父母争辩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争辩就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双方沟通思想,通过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敢于开口说明他动脑筋了,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让他表达出来,不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吗?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美国,人们很重视口才。很多家长经常鼓励儿女和自己争辩,他们甚至在家里举行一些辩论会,孩子作为一方,父母作为一方。通过激烈辩论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培养孩子的口才。

吉姆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家里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吉姆一家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审判长、受害人、辩护律师等角色。在“庭审”过程中,吉姆经常扮演的角色是控方的“专家证人”,和父母那方展开辩论。

为了能在辩论中获胜,吉姆不得不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每次辩论获胜之后,吉姆都会感到无比高兴,他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合群、有创造力且表达能力强。德国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争辩有助于孩子独立是培养主见。例如,妈妈对儿子说:“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而儿子却说:“我还有些事想要做。”这正是孩子独立的表现,说明他不再希望被父母指挥、安排,而希望自己做主。况且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孩子的争辩可以使父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争辩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

因此,父母应该放弃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能再认为孩子与自己争辩是大逆不道、目中无人的表现。

当然,允许孩子争辩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争辩不应是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进行制止和教育。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一个念初中的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描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争辩欲望:

现在,要说起我对父母的崇拜,已经与往日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总觉得父母什么都懂,父母说的总是对的,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乖乖地做什么。那时候,父母在我的眼里,是最伟大的。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经常给我讲事情、讲道理,虽然我也听得很认真,但是总有些怀疑,总觉得这个好像不对,那个好像不是这样,但是不敢说出来。

到了五六年级,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但是经常和父母(尤其是父亲)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候大败而归的总是我,低着头说不出一句话。

父亲总是得意地对我说:“你还小,你毕竟还年轻,知识还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哈哈!”不知是开心的笑,还是轻蔑的笑,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上了初一,我依然喜欢和父亲争辩,结果大败而归的不再是我,有时候父亲被我辩得说不出话来。我扬扬得意地看着父亲,而父亲笑了笑,叹着气,用一种佩服又不像佩服、生气又不像生气的眼光看着我。而妈妈的眼光,则是带着一种“后生可畏”的神情。

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而且这种良性的争辩还可以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研究发现,经常和父母争辩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一种新的观念,不但要允许孩子争辩,还要鼓励孩子争辩,主动和孩子“较量”一下,比比争辩能力。在争辩中,如果父母获胜,那么孩子自然会向父母学习;如果孩子获胜,他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同时,父母也要向孩子学习。许多家长的实践说明,教育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争辩,孩子往往会讲出一通令父母受益的道理来。

有些父母很难做到给孩子争辩的权力,主动和孩子争辩在他们看来更是难以做到。这就迫切需要父母改变自己,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孩子说是,不准孩子反驳的单向说教思维定式,而要尊重孩子,鼓励争辩,让孩子在争辩中锻炼表达能力,在争辩中加深和孩子的思想交流,在争辩中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提高孩子的描述能力

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相信很多父母都给孩子进行过“看图说话”的游戏,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图片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其实,这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描述能力,这种方法也叫描述法,它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即兴演讲能力很有效果。

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父母应该多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图片较大、较精美,里面内容较简单的图画。等孩子能够轻松地把简单的图片描述出来后,再给孩子准备一些内容复杂的图片,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描述时细心的习惯。只要孩子开口描述了,就不要计较描述的效果。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你会发现孩子会爱上这种游戏。

年纪稍大一点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描述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看图说话。其实生活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卷,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观光赏景,观察人们的生活场面,让孩子把景、事、物、人串联在一起,通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

有位母亲喜欢带着女儿逛公园,而且一边逛,一边引导女儿把看到的东西、女儿玩的经过描述出来。

母亲问:“我们这是在哪里玩呢?”

女儿答:“我们在逛水利湖公园。”

母亲说:“哦,这儿很美啊,你看到了多少人啊?”

女儿向四周望了望,说:“人太多,我数不清呀。”

母亲又说:“你可以给我介绍一下你看到的和你心里的感受吗?”

女儿一本正经地说:“当然了,我和妈妈正走在湖边,看到了很多人在这里游玩,湖边有绿色的小草,红色的花朵,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它们欢快极力,我非常开心。”

这时,母亲会对女儿竖起大拇指,说:“真棒,你描述得太好了,我都被感染了。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母亲总是不断问女儿所看到的,让她去描述,儿女也在赞扬和鼓励中不厌其烦地说着。

在训练孩子描述能力的时候,父母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细心观察。不管是看图说话,还是深入生活观察某个事物,首先都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孩子才乐于去观察、去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