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23747600000006

第6章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1)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是否有讲话的欲望。如果你把孩子当做朋友,把交流当做享受,言语中充分流露出对孩子的尊重,那么,孩子就愿意和你说话。孩子说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把跟孩子交流当成一种享受

父母想让孩子尽早学会说话,并练就好的口才,就离不开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可是,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感到困惑:和一个小不点儿能说什么呢?正是因为孩子是个小不点,他才需要语言刺激和交流。与孩子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对话,给孩子讲故事。

对于一些幼儿,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宝宝出生后有了他的名字,父母就要经常称呼宝宝的名字,把他当做一个会说话的独立个体,用清晰的言语和孩子交流。

生活中,父母和宝宝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见到什么就可以对宝宝说什么,例如家里的物品、街上的动植物和交通工具、商店货架上的商品等等。

不仅如此,父母做了什么也可以告诉孩子,例如,“妈妈刚才给乖乖买了一个玩具”、“乖乖肚子饿了吧”、“乖乖该喝奶了”等等。等孩子长大一点时,他喜欢遵照父母的指示去做事。例如,大人说“把娃娃拿过来”、“快坐好”,孩子都会照着去做。这其实就是很好的交流。

当然,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要用信任和尊重的语气与他交流。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即使父母知道孩子暂时学不会,但最好用信赖的语气说:“孩子,只要你长大一点后认真学,一定能很快学会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自信,并使他保持积极的情绪,这样他说话的欲望也会增强。假如父母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使他不想说话。

至于讲故事,主要是对3~10岁的孩子。不要认为讲故事很简单,其实这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给孩子讲故事最忌讳的就是照着书念故事。因为,给孩子讲故事,不但要让他听,还要让他懂才行。

苗苗4岁了,他的妈妈是这样给孩子讲故事的:她买回了一本厚厚的故事书,里面各种各样的故事都有,经常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翻故事书,表现得很不专心。因而苗苗听故事的时候也不专心,通常是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妈妈讲故事。有时候还冷不丁提一个问题,搞得妈妈不知如何回答。碰到妈妈心情不好又被孩子问住的时候,她干脆生气地把书往边上一扔,不讲了。这个举动让孩子感到很奇怪,后来他宁愿自己玩,也不爱听妈妈讲故事。

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对听故事感到反感吗?因为妈妈讲故事时采取的方式不对。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有哪些问题要注意呢?

第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

比如,故事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如果你的孩子会随意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你可以对症下药,选择相关题材的故事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让孩子从故事中联想到自己,从而学会自我保护的知识;如果你的孩子吃饭经常掉饭粒,你可以讲《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孩子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小动物,那就可以跟他们多讲一点关于动物的故事;等等。

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经常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玩,这让她非常担心。她和孩子谈了几次都无济于事。最后,她想到了讲故事,她以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大熊猫为主角,编了几个大熊猫迷路的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听得很认真,不时被大熊猫的可笑行为逗得哈哈大笑,还为大熊猫笨拙的判断力感到生气。“妈妈,要是我绝对不会像大熊猫那样笨,也不会像它那么不听话。”妈妈听后点点头。以后,他果然不再到处乱跑了。

总之,父母在选择故事时要针对孩子的习惯、个性,这样对孩子更有吸引力,而且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会把自己和故事的主角作比较,还可能和父母积极互动,表现出强烈的说话欲望。

第二,讲故事的语调、表情及动作要有吸引力。

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吸引孩子。讲故事时,家长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等形成不同的语调来表现故事的人物、情节的发展变化。比如,讲到大灰狼时要表现出凶恶的样子,表情要夸张,动作要张狂;讲到小山羊时要表现出温柔善良的样子;讲到危险时刻的时候语速加快,语调急促;等等。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表现会欣喜不已,他会用大笑、拍手、说话等方式来回应父母。

第三,讲完故事后,要给孩子提几个问题。

一问一答中,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力会提升,同时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当然,提问要具体、简单,不要让孩子觉得回答的难度太大。还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逐步深入,以帮助孩子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例如,给孩子讲完《画妈妈》的故事后,可以提问:故事里有谁?女孩为什么想妈妈了?她想妈妈时做了些什么事?

无论是和孩子交谈,还是给孩子讲故事,这都不是一个任务,父母应该将此视为享受,视为和宝宝沟通的好方式。因为这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的智力,使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受到很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使孩子和父母充分对话,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别用“奶味”语言教宝宝

生活中,经常有父母会对宝宝这样说话,如“吃果果”、“睡觉觉”、“坐车车”、“擦香香”等,言语中带着稚嫩的孩子气。他们认为这样说话宝宝更容易懂、容易学。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爸爸妈妈常用“奶味语言”与宝宝对话,会让孩子长年累月地处在童稚的精神世界里,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知识和词汇的积累,影响孩子说话时的语气,束缚他的心智发育。

彤彤如今已经上中学了,可是言语中还流露出孩子气,特别是她说出来的叠词,常常让班里的同学感到“反胃”。有的女同学说:“彤彤是在装嫩!”而男同学说:“彤彤故意装可爱。”这让彤彤感到很难过,因为她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想法。

原来,彤彤小时候学说话时,爸爸妈妈喜欢用“奶味”语言和她对话,例如把“吃饭”说成“吃饭饭”,把“游戏”说成“玩乐乐”,把“开灯”说成“点亮亮”……这些词语让彤彤记忆深刻,当她与伙伴相处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年幼的时候大家还不以为然,但上中学了彤彤还说出这些幼稚的话,让很多同伴接受不了。有的同学不愿意和她说话,而彤彤说话的时候也会有所担心,因而变得沉默起来。

彤彤说话的习惯就是爸爸妈妈使用“奶味”语言造成的,这给长大后的彤彤带来了麻烦。因此,爸爸妈妈在和幼儿说话时,应该像对大人说话一样,当然抽象的专有名词尽量不说。一般的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在与宝宝的对话中没有必要避开,只要你经常教他,常用来与他对话,他会逐渐领悟到那些语言的意思并熟练地运用。

儿童专家指出,父母“奶味”语言使用的频率越高,幼儿掌握规范语言的速度就越慢。因为,幼儿主要依靠模仿来掌握语言,父母的表达方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宝宝的模仿效果。如果家长经常运用“奶味”语言与宝宝说话,时间长了,“奶味”语言便成为宝宝的主要语言方式。一旦幼儿进入学校,被要求用规范化的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他就会出现语言障碍,表现出张口结舌的窘态。

所以,在与刚会说话的宝宝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宝宝来说话,不要跟宝宝说儿语。比如,看见一辆汽车驶过来了,不能对宝宝说“看,笛笛来了”,而要对宝宝说“一辆红色的汽车开了过来”。要强调他看到的是“汽车”。以后看见汽车时,你可以问宝宝“这是什么”,宝宝就可能告诉你“这是汽车”。在你的正确教导下,随着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儿语、“奶味”语言会被规范化的语言替代。

用规范化的语言与宝宝交流、教育宝宝,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标准语言,而且还能为今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有些词语是幼儿一时难以理解的,你可以将这些词相对应的实物拿给宝宝看,或用幼儿最容易理解、规范化的同类词来作注释,经多次强化刺激,幼儿就能很好地掌握。对某些发音较难如为卷舌音之类的词,你在辅导宝宝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张大口形便于幼儿学习模仿。

睡觉之前和孩子聊聊天

父母应利用每天晚上孩子睡觉之前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这个时候通常是孩子较为安静的时候,和孩子聊天的效果会很好。

晓东5岁了,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和妈妈聊聊天,内容主要是他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说是聊天,妈妈其实多半是听众,只是时不时引导晓东接着讲。

一天晚上,晓东躺在床上,看着坐在床边的妈妈,奇怪地问:“妈妈,我为什么这几天睡觉都做梦呀?”

妈妈笑着说:“因为你白天想什么,晚上就会梦什么。比如你白天想荡秋千,但是因为一些事情没有荡秋千,那么你晚上就有可能梦见荡秋千。还有你白天玩累了,也会做梦。”

妈妈的解释未必正确,但却引起了晓东的兴趣。他说:“不知道我今天睡觉会梦见什么。”

妈妈安慰道:“不要多想,做了梦也不要记住它。”

晓东可来劲了,他问:“为什么不要记住它呀?”

妈妈说:“如果你把梦带到第二天去,会影响你一天的情绪。”

晓东抓了抓头,问:“为什么会影响?”

“要是梦见伤心的事,第二天你的心情肯定也会低落呀。”妈妈说道,之后又转移了话题,“哎,东东,你还没小便过呢!”

晓东说:“哦,我差点忘了。”

……

这是一对母子在睡觉之前的对话,在他们一问一答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不仅如此,妈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及时向父母请教疑问。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学习知识、增强理解的过程,因此父母不可忽视这段宝贵的交流时间。

很多父母表示,睡觉之前和孩子交流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对培养孩子的亲情感知能力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睡觉之前父母给孩子讲的话,会使孩子记得更牢,因为睡前记忆效果好。当然了,父母不能为了教育孩子而对孩子进行无休止地说教,应该在孩子睡觉前,与其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这对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也有帮助。

睡觉前女儿习惯和妈妈说话。一天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书法班有个小朋友,她妈妈在南京,每个星期来看她一次,她妈妈不要她了。”“别乱说,她妈妈肯定是在南京工作,赚钱给她上学啊。”妈妈赶忙制止了女儿的猜测。“不是的,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她妈妈和我们书法班的另一个同学的爸爸结婚了。”女儿肯定地说道。听到这里,妈妈只好回应道:“哦!原来是这样啊!”

这时,女儿的小脸紧张地看着妈妈,妈妈开玩笑地说:“宝贝,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你会怎样?”“那我会很难过,你们不要离婚啊。”女儿的语气充满了伤感。妈妈见状,赶紧搂紧女儿小小的身体:“好宝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永远和你在一起。”女儿又变得兴奋起来。

每一位父母都不能轻视孩子对亲情和爱的感知能力,不要随意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当你开了不恰当的玩笑让孩子感到难过时,应该像这位妈妈一样,及时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甜蜜的吻,都会使孩子感到快乐。

把握好孩子睡觉之前的那段时间吧,和孩子倾心交谈,引导孩子把一天的事情都说出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从早上起床开始,把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告诉我,我很感兴趣!”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引导下,回忆一天发生的事,告诉你他感兴趣的事。

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与你交谈

所谓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是相对的,就是提出的问题让人可以自由发挥,而不是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简单作答。对孩子提开放式问题是为了让孩子自由发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避免封闭式问题给孩子造成的限制。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儿子,今天玩得高不高兴?”那么孩子的回答很可能是“高兴”或“不高兴”。如果父母问孩子:“儿子,把你今天遇到的高兴的事情告诉我吧!”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有一位妈妈特别注意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想象,去说话。一天,她放下《恐龙灭绝倒计时》的图画书,关掉了灯,准备睡觉,但6岁的儿子显然还对故事中的情节意犹未尽。

“妈妈,我们来说说话吧?你说要是恐龙没有灭绝的话,会进化出什么来?”儿子充满期待地问妈妈,希望得出答案。

没想到,妈妈说:“我不知道,你说呢?”

儿子想了一会儿说:“进化出‘恐人’!哈哈!”儿子又说:“如果人类灭绝了,是不是会进化出新的生命呢?”

妈妈说:“应该吧,但具体会怎样呢?”

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我想嘛,虽然恐龙灭绝了,可是活下来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了人,如果人灭绝了,那一定还会有别的生命来代替嘛!”

妈妈笑着说:“想得不错。奖励你一个吻!”说完妈妈亲亲儿子,然后趁机说:“如果你的小手什么事情都不做,你的小脚也不走路,你想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儿子说:“哇,会不会进化成猴子了呢?”见妈妈点了点头,他赶紧补充道:“但是我经常在学校爬双杠,还第一个爬上‘穿岩十九峰’,我绝对不会退化的。”儿子还做出很有把握的表情。

……

这位妈妈说:“儿子的想象力丰富,所以我要尽量让他把想的说出来,我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他海阔天空地想,鼓励他大胆表达。看到他快乐的样子,我也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确实是这样,开放式问题可以使谈话继续下去,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使孩子一直保持较强的兴趣。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它需要解释和说明,需要把话题继续延伸下去。

当然,向孩子提出开放式问题也要讲究技巧,这里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提问不能过于简单,答案不能过于开放。

父母经常问孩子:“你想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想看什么?”虽然这类问题确实是开放式的问题,但是这样问往往使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比如,你问孩子“你想吃什么”时,他说:“我想吃大白兔奶糖。”但事实上你是想知道孩子想吃什么正餐。所以,这时你不能责怪孩子只想着吃零食。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是把问题调整成为选择题:“你想吃茄子拌饭还是肉酱面?”

第二,不要用“外交辞令”跟孩子说话。

例如,父母经常问孩子:“你怎么又打人了?”“你难道不打算洗脸吗?”“周末我们去学画画,好吗?”

这种“外交辞令”的问句虽以问号结束,但是却不需要孩子来回答。它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要求或者命令。所以,如果你真希望他明白你的态度,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如这样说:“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打人吗?”或者“你告诉我洗脸的好处,好吗?”

第三,不要提出孩子难以作出回答的问题。

“你觉得学笛子怎么样?”“你觉得学吉他如何?”这类问题的答案太过抽象,年龄较小的孩子无法回答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