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孩子需要有生活经验,才能回答类似上面的问题。试想,或许你的孩子并不了解吉他,或许只在图画上看过笛子,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你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不利于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即使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为了迎合父母而胡乱说的,这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给孩子提开放式的问题,既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但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其他品质的培养,这些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为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而忽略其他品质的培养,否则会得不偿失。
每一个孩子都有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心理,但他们毕竟还小,这个愿望是非常容易被粗暴的态度伤害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语言能力,多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表达,体谅和理解儿童的世界,这样,孩子才会有兴趣对你说,有兴趣说得更多、更好。
全神贯注地倾听——停、蹲、看、听
每个父母都期待孩子勇敢地表达,可是当孩子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不点”变成一个能轻松自如地表达的孩童,当他们主动找父母说话时,父母们是否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呢?父母们“会听话”吗?
一位家长曾说,他在书上看到了一个故事,从中深受启发:一个孩子在家里吵着要出去玩,爸爸实在没有办法说服他,只好带他去繁华的商场逛逛。可刚去几分钟,孩子就闹着要回去。爸爸很生气,蹲下身来准备教育他。可就在爸爸蹲下的那个瞬间,他就明白了孩子要回去的理由。因为以孩子的高度,能看的只是大人的腿,商场也就没有了乐趣。
从那以后,这位家长懂得了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和孩子说话,倾听孩子说话。每次孩子跟他说话的时候,这位家长都会停下手头的事情,蹲下身子,双眼看着孩子,认真地倾听。从家人的动作和眼神中,孩子看到了尊重和信任。听孩子讲高兴的事,听孩子讲“犯错误”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听孩子的感受,倾听一颗小小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这位家长说:“只要你愿意听,只要你会倾听,孩子绝对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他会滔滔不绝地说,这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式。”
怎样才是正确的倾听呢?这位家长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当孩子有和你说话的意愿时,请停下正在忙的事情,蹲下身子,双眼平视孩子,聚精会神地听孩子讲话。这就是全神贯注倾听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要小看这一套“流程”,他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父母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孩子想和你说话,你却一直忙自己的事情,冷不丁看孩子一看,或是问孩子一个问题,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孩子会感到受冷落、被忽视,他不会开心;假如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你是站立的,他必须仰起头,这样说话孩子会觉得很累,他不会长时间地和你聊;假如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你连看都不看他,他会作何感想呢?孩子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假如你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还想着其他的事情,不对孩子的话作出反应,甚至听着听着就不知道孩子讲到哪里了,孩子会觉得无趣。
如此,孩子下次和你讲话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你多次表现出这种错误的倾听姿态,孩子会慢慢关闭和你沟通的心门,这就意味着孩子缺少了一个锻炼口才的好渠道。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主要交流对象,当孩子不和父母交流时,他的心里话向谁倾诉,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得到锻炼呢?
伍女士是一位编辑,她的女儿上五年级。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女儿说话的语速很快,而且前边的话还没讲完,就急着讲后面的,前言不搭后语。女儿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从两岁起就能流利地说话。这不由让伍女士着急起来,她担心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了问题。
有一次,一个朋友有事去伍女士家里,她女儿刚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给她讲学校里的事情。但伍女士一边拿着稿子,一边听女儿说,不时还抽空和来访的朋友聊几句,其间还接了两个电话。朋友看见伍女士的女儿盯着妈妈,那神情分明是生怕妈妈从眼前消失了,然后,她越说越快,快得结巴起来。而伍女士却说:“怎么说这么快呢?不是让你慢慢说吗?怎么又着急了?”
事后,朋友问伍女士:“孩子跟你说话时,你经常是忙忙碌碌吗?”伍女士说:“是啊,听着就是了。你知道我每天都很忙,哪有时间专心听孩子说个没完?”朋友终于明白了伍女士的女儿为什么语速过快、表达不清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而父母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这种心理需要,总觉得听孩子没完没了地说话是浪费时间。这就导致一些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不得不加快语速,慢慢地就变得讲话结巴起来。而那些思维速度较慢的孩子,干脆不和父母说话了,他们宁愿把话憋在心里。
想想看,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他们不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更做不到“停、蹲、看、听”。爱孩子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关注,而关注的最好体现是倾听。不但父母自己要学会倾听孩子,还要教孩子学会倾听他人。
如果你能够拿出精力,用心倾听小孩子枯燥单调的诉说,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而且,如果能够耐心倾听,你可以从孩子重复、没有逻辑的言语中,了解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内心需求。况且这是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好方式,更是锻炼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你能做到“停、蹲、看、听”,孩子会很乐意跟你说话。但是想让孩子保持讲话的热情,你还需要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特殊的影响力,如果当孩子发现自己所讲的是父母不知道的或想知道的,他会多么兴奋啊。这样一来,孩子会努力把话讲得更精彩,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一对双胞胎小兄妹在商场里玩闹,大概是因为父母闲逛时各走一方,孩子到处乱跑,像玩捉迷藏一样到处找爸爸妈妈。两个孩子都很可爱,当他们无意中看到爸爸的时候,小脸上绽开了惊喜的笑容。两个孩子扯着尖尖的嗓子喊道:“爸爸!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说着,冲向了爸爸。只见爸爸蹲下身子,张开双臂把孩子拥向怀里。
接着,爸爸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对两个孩子说:“乖乖,你们想和我说什么呢?”两个孩子马上抢着说,虽然说得挺乱,但是爸爸仍然是一副充满期待的眼神,满脸是好奇的表情。他不时对一个孩子说:“轮到你说了,快告诉爸爸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然后听孩子说完,马上赞扬道:“太有趣了,我真想亲身经历一下。”再对另一个孩子说:“你说说吧,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在爸爸的引导下,两个孩子你讲一段,我讲一段,讲了很长时间都不觉得累。
当你的孩子对你讲述他的故事时,你是否表现出对那些故事的兴趣呢?要想孩子乐意跟你讲话,请把自己当做一个“无知”的孩子,不管孩子说了什么,不管孩子讲的东西你是否早已知道,都要表现出乐于倾听的神态。让孩子知道你因为他的讲述而快乐,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
孩子对你讲话时,最让他扫兴的是听到你说:“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就如一盆冰冷的水泼到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讲话的热情大减。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用这句话来打击孩子讲话的积极性和热情。
虽然很多父母不对孩子说这句话,但是在生活的场景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有些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不对孩子讲出的话表现出兴趣,也不对孩子接下来的话充满期待。他们眼睛盯着前方,神情中看不出跟孩子有任何交流。不管话是不是听进去了,那种冷漠总让人感到可怕。
很多父亲喜欢下班之后躺在沙发上看报纸,这时孩子做完作业来到客厅,兴致盎然地和父亲讲话。但是父亲把脸埋在报纸或杂志里,时不时就抬起头对孩子说:“讲到哪里啦?你快一点,好不好?”话一说完,又像一只鸵鸟那样把头钻进字堆里。那声提醒或指示,让孩子顿时失去了继续讲话的动力。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所讲的内容索然无味,也不要表现出来。不要因为你的表情给孩子消极的暗示,而要始终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所讲的感兴趣。这样,孩子才会乐此不疲地和你讲话,时间一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那么,究竟如何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兴趣呢?
第一,假装无知。
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即使孩子所讲的事情或笑话是家长听过的,也要假装一无所知。该笑的时候放声大笑,该哭的时候假装哭泣,以配合孩子讲话的热情。在孩子说话的同时,家长要流露出惊讶、难以置信的神情,安慰一下他小小的虚荣心,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他表达的欲望。
相反,如果孩子刚讲两句,你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这样孩子就会十分扫兴,以后他也不乐意和父母交流了。事实上,父母并非知晓天下事,耐心地听听孩子的话,说不定能从中找到灵感和启示,有新的感悟呢。
第二,强迫自己产生兴趣。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只要你有心要表现出感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父母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沉着脸,沉默不语,或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会觉得你对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也可能变得对家里的事情、同学的事情不关心。
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信心。作为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孩子同你谈话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也就来了。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说话
生活中,当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住口!”“不用解释了!”“不要再说了!”想让孩子停止讲话。事后,孩子们常会和伙伴们抱怨:“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一位母亲和5岁的儿子在一起交谈,突然母亲问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但又忘了带水,而我们在你的小书包里发现了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头想了片刻,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母亲听了儿子这么说,大为失望。她本想训斥孩子一顿,然后再教育儿子怎么做,可就在准备训斥儿子的那一刻,母亲忽然改变了主意。她摸了摸儿子的脸,轻声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了眨眼睛,认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尝尝哪个最甜,再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与此故事如出一辙的是,一位父亲问女儿:“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女儿想了想,忽然冒出几个字:“我不想长大!”父亲勃然大怒:“真是没出息的东西!”女儿马上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父亲原以为,女儿的回答应该符合这样的公式:“我长大了想……”可女儿没有。忽然,父亲觉得应该问个为什么,因为女儿在他眼里一直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希望快快长大,怎么又不愿长大了呢?父亲试探着问:“好女儿,你为什么说不想长大呢?”
隔了一会儿,女儿扬起满是泪痕的小脸,抽抽搭搭地说:“要是我长大,你们就变得和爷爷奶奶那样老了。”父亲顿感惭愧。
父母们经常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孩子的心,却忘了应该时常弯下腰去和孩子平等对视。也许你应该让孩子把话说完,那样你才能知道孩子的本意,才不会误解甚至委屈孩子的善意和爱心。
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说起话来可能会滔滔不绝,有用没用的都说出来。这个时候,有的父母的反应就是“快把你的嘴巴闭上”;有的父母不理睬,任凭孩子在那里叽里呱啦;有的父母假装听着,实际上仍然在忙自己的事情;有的父母会在孩子说到某些事情时,伸出耳朵听听,漫不经心地回应一下。很少有父母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
有时候,父母决定了一件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刚说几句,就被父母打断了。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懂得的事情不多,还轮不到他发言。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其一,孩子的话可能会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其二,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锻炼口才的好机会。
有时候,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对孩子做出评价。当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时,有的父母会更加气愤,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训斥道:“不用解释了!”孩子这个时候会感到很委屈,即使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也无法抚平他那受伤的心灵。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说话的权利,特别是当孩子认真地跟父母讲话时,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忙,或是因为孩子讲的事情你不感兴趣,或是孩子为自己的犯错而争辩,就随意打断孩子。父母应该为孩子积极表达,敢于据理力争感到欣慰,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勇气面对不公的待遇,那么为什么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呢?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经常被无情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会变得沉默,他也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心思、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而那些经常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失去为自己辩解的意识,会背上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稍微耐心一点,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呢?而你会因此更多地了解孩子。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你可以给予纠正;他有片面看法的时候,你可以给予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