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23747600000008

第8章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3)

用提问代替指责和说教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坚持要做错误的事情时,如果父母和他讲道理或指责他,只会令孩子反感,从而使沟通无法进行下去。但如果父母用提问代替指责和说教,教育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了。而且通过提问,还能引发孩子思考和表达,让孩子把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陶丽已经5岁了,在家里待不住,只要听到楼下有小伙伴的声音,就赶忙跑出去找他们玩。妈妈经常教育她不要一个人跑出去,要事先告诉家人一声,免得家人担心。可是,一天傍晚,陶丽还是私自溜出了家,跑到楼下和几个伙伴们玩。

妈妈把饭做好了,叫陶丽吃饭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她的人影。妈妈左叫右叫都没有听到她的应答声,急得满楼找。最后终于在三楼找到正往楼上走的陶丽。

妈妈很生气,跑到陶丽的跟前打了她屁股几巴掌,还扔下一句话:“马上给我回家,到家后我再收拾你!”

妈妈先上楼,陶丽跟在后头。到家后,妈妈故意把她关在门外,任她哭喊着要妈妈开门。这时陶丽的爸爸把门打开了,还当着陶丽的面批评了妻子,意思是说她不该打孩子。

然后,爸爸把陶丽叫到身边,问:“丽丽,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打你吗?”陶丽停止了哭泣,想了想,然后说:“妈妈怕我走丢了,她很担心。”爸爸高兴地说:“丽丽,你说得很对,爸爸妈妈都担心你呀,知道吗?那你以后该怎么做呢?”陶丽小声地说:“以后我要出去玩的时候,应该跟爸爸妈妈说一下。”爸爸说:“你说得很对,下次要记住了,知道吗?让爸爸妈妈陪着你,或是跟爸爸妈妈打个招呼,才能出去玩。”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打骂孩子,因为打骂会使孩子反感,甚至讨厌父母。如果父母能坚持用提问代替责骂,比如父母可以温和地问孩子:“如果你……结果会怎样?”“如果别人那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想法?”“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等孩子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再问后一个问题,这样会使孩子更容易懂得父母教训他的理由,孩子也能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练习语言表达。

用提问的方式,不仅会让孩子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还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从而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能够继续下去。提问替代了指责和说教,可以使孩子减少犯错后的恐惧心理,并在父母的提问和引导下会努力改正,这才是更有利于教育好孩子的方法。

一天,4岁的翘翘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谁知瓶子比较滑,脱手掉在了地上,牛奶洒了一地。顿时地板上一片狼藉,妈妈看到了这种情形,没有责备,没有说教,更没有惩罚翘翘。

妈妈说:“你做得太棒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大摊的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清理它之前玩玩吗?”翘翘在牛奶上玩了几分钟后,妈妈和蔼地问:“孩子,你知道接下来你应该做什么吗?”翘翘说:“我应该向平常妈妈那样打扫卫生。”妈妈笑着说:“你说的太对了。那你应该选择哪些工具来打扫呢?”翘翘挠了挠头,显得不知如何作答。妈妈又说:“没关系的,我给你提几个建议,你是想选择大海绵把牛奶吸起来,还是想用拖把把地拖干净呢?”翘翘说:“我想用海绵。”就这样,妈妈为翘翘找来一块海绵,翘翘一边清理牛奶,一边高兴地和妈妈说话。最后,妈妈说:“今后要小心点哟。”

孩子犯错了,父母不但没有责怪孩子,还让孩子在“错误”中享受乐趣,并且努力消除错误带来的影响。孩子也吸取了错误带来的教训,而且在与父母的沟通中积极思考。可见,错误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关键看父母如何教育。

生活中,很多父母见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打就是骂,再不然就是责备和说教,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孩子犯错的次数多了,被责备和说教的次数多了,也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父母的教育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父母很有必要用提问代替责备和说教,让孩子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思考、去表达,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聆听孩子的“坏心情”,为他的情绪解套

孩子们常常希望父母既能听他们说高兴的事,也能听他们说烦恼的事,而很多父母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当孩子遇到烦心事时,就会感到无助和苦闷,于是把心事藏起来。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更遗憾的是,孩子还会因此失去锻炼口才的机会,因为倾诉“坏心情”,即用语言把不好的遭遇及烦恼表达出来,也是对孩子口才的很好锻炼。

五年级女生小雨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不爱交流,终于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崩溃了——吃安眠药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小雨为什么不爱交流、不善言辞呢?

她曾经多次找父母倾诉烦心事而被拒绝,父母是这样想的:我们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你一个小孩好好读书就行了,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小雨说:“从那以后,我就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

因为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小雨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学校里也不爱和同学说话。渐渐地,小雨一说话就紧张、结巴,更表达不出心里真正想说的话,这使得她更加自卑。在一次考试失利并被父母责骂后,小雨服下了安眠药。

坏心情需要及时倾诉出来,而父母是年幼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如果父母都不爱听孩子倾诉苦闷,孩子又怎么会有勇气向同学讲述自己的事情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沉默起来。说话少了,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退化,说起话来就会感觉“嘴笨”。

从另一个方面说,坏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伤害。无论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伤害和打击。

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个礼物不单单是健康的心理,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安琪从学校回来,见爸爸正在看报,她走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很不开心。”

爸爸立即放下报纸,很认真地询问:“怎么啦?跟爸爸说说。”

安琪说:“在学校,我周围的同学一直都不理我。”

爸爸说:“她们一直都不理你?”

安琪说:“是呀,爸爸。中午吃饭时我想过去和她们坐在一起,艾米就把她们叫走了。”

父亲接着问:“然后呢?”

安琪说:“她们和艾米都跑到另外一桌去了,把我一个人扔在那里。”

父亲问:“哦,她们那样对你,你有什么想法呢?”

……

在安琪和爸爸的对话中,爸爸始终是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而安琪顺畅地说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自己的苦闷和想法。爸爸并没有怒气冲冲,他很有耐心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女儿的想法及做法,相信最后会帮女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要父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那么就等于给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大人遇到麻烦都希望找个亲近的人倾诉,因为烦恼一经倾诉和分担就会减轻许多。同样,即使很小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挫折、失败或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也需要找人倾诉,宣泄不愉快的情绪。比如,他最喜欢的玩具坏了,被老师批评了,丢了零花钱,虽然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一位家长聊起他儿子时,苦恼地说:“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现在变得越来越沉默了!”作为家长,你肯定不希望孩子整日沉默,不希望他把心事憋在心里,不希望他将来口才糟糕。那么,试问你认真倾听过孩子的烦恼吗?很多时候,你不需要为孩子出谋划策,只需要竖起两只耳朵静静倾听,孩子就能得到很多安慰。他的心情不但会轻松很多,口才也会在这种倾诉和交流中逐渐提高。

积极回应孩子的提问

爱提问是孩子的共性。当孩子快满3岁时,他会不断地问父母问题,这说明孩子正对他周围的事情感到好奇,竭尽全力想了解这个世界,并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好问不但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求知精神的体现,而问问题也是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与好问。

有个孩子,特别爱问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一个周末的早上,妈妈怎么也找不到他,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才看见他站在门口,屁股上还沾满了鸡蛋清。他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孵出小鸡来?”他的问题让妈妈很生气。妈妈跑到鸡窝一看,发现鸡蛋烂了好几个,蛋清流了一地,气就不打一处来,拿起扫帚朝孩子屁股上啪啪打了几下,孩子顿时哇哇大哭起来。从此,孩子再也不敢问父母“为什么”了。

提问题是思维和表达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有了想法并表达出来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为孩子敢于提问感到高兴,并耐心听取孩子的“为什么”,鼓励、肯定孩子的“为什么”,还要积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这样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孩子提升了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增长了知识,那么孩子就能更好地表达。

人们常说:“有知识并很好地表达出来才称得上口才,没有知识,尽管嘴皮子会‘吹’,那么吹出来的也是无稽之谈,这算不上口才。”所以,想让孩子有个好口才,必须让孩子肚子里有尽可能多的知识,而孩子提问题正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父母有理由不重视吗?

有个孩子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边落下去,再从东边升起来呢?”父亲没有夸奖孩子善于观察,反而觉得这种问题不应该问,回答说:“这有什么好问的?不从东边出来,难道还从西边出来吗?”

虽然爸爸一句话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孩子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于是接着问:“就是啊,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来呢?”

父亲也解释不清楚,但是他不好意思承认,于是更加不耐烦地说:“没有任何原因,太阳就是那样的。你没事还管得着太阳吗?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孩子没有被父亲的态度吓怕,还是坚持问:“我想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还没等孩子说完,父亲就大吼道:“烦死人了!我说没有原因就是没有原因,你听清楚没有,我说没有原因!”父亲的大声斥责使一旁的孩子吓得瑟瑟发抖。

如果这位父亲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即使自己不清楚答案,也查找相关书籍,让孩子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待到下次孩子与伙伴们聊到太阳时,定会滔滔不绝地讲出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因为孩子了解,才会讲得好。相反,孩子对某个事物一无所知,你还奢望他说得头头是道,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作为父母,学会正视孩子的提问吧,不要嫌烦,不要找借口搪塞,更不要对孩子的提问爱理不理或是暴跳如雷,否则,你关闭的不仅是孩子好奇和求索的心门,也将堵塞孩子和你的交流渠道,更有可能使孩子与好口才绝缘。

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遇到自己懂的问题就跟孩子讲,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就用一句“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等说法搪塞孩子。有时候,父母对于不懂的问题或不想告诉孩子答案的问题随意编造答案,以打发孩子。

事实上,父母并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父母也会被孩子问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面对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查阅相关书籍,和孩子一起去探讨、交流。面对一些忌讳的问题,父母也不要遮遮掩掩,而应该坦诚相告。这样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多知识,帮助他增长见识,孩子也会在提问中变得更加积极。

不要压抑孩子的说话欲望

父母会发现,当孩子会说话了,便喜欢整天唧唧呱呱说个没完,有时候是自言自语,有时候是问东问西。孩子在家这样,父母还能接受,但孩子同父母一起外出串门、做客时,如果还是这样,难免显得不礼貌,惹人烦。于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去亲戚家做客,不要乱讲话,不要缠着别人问问题,知道吗?”父母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会压抑孩子表达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口才。

6岁的虎子话可多了,快让爸爸妈妈烦死了。还好,爸爸妈妈对虎子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只是每次出门做客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喜欢命令虎子不要瞎说,最好闭嘴,学乖点才讨人喜欢。

有一次,虎子和妈妈去三姨家做客,虎子看到几个表兄弟都在,一时兴奋,和他们玩得忘乎所以。吃完午饭后,虎子对三姨家的一些东西感到很好奇,于是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三姨的身后,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三姨要照顾客人,没有时间理会虎子,就对他说:“虎子,你和表兄弟去玩吧,我忙着呢。”

回家后,虎子不高兴地对妈妈说:“三姨对我不好,她不回答我的问题。”妈妈听了虎子的讲述,觉得虎子做得不对,就跟虎子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后出门再也不许没完没了地说话。”

确实,出门做客,胡乱地问人家问题显得有失礼貌,但父母没有必要做得太绝对,直接不允许孩子说话。成人知道,有话不说憋在心里难受,孩子也是这样,当他有话要说,有问题想问,而父母不允许他说话、提问的时候,他也不会高兴。

其实,为了避免孩子说话时有不礼貌的表现,可以让他注意说话、提问的内容,比如别人家的一些私事不要乱说、乱问,至于其他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否则,等于封锁了孩子锻炼口才的一个好渠道。因为做客、串门时,在陌生的环境甚至陌生人面前说话,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还喜欢制止孩子在饭桌上的讲话,他们认为吃饭的时候就应该乖乖吃饭,不能三心二意,一边吃饭,一边说话,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吃饭时爱说话的孩子常被父母训斥,其实,吃饭时不但不要禁止孩子说话,还应该引导孩子多说话。

吃饭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应该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如果大家都不说话,那么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聚在一起吃饭,可以聊聊一天发生的事情,这对锻炼孩子的口才也有帮助。

再说远一点,中国人向来喜欢在饭桌上谈生意。如果你从小规定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即使孩子口才不错,可是他已经养成了饭桌上不说话的习惯,那么他只是闷头吃饭,一顿饭吃下来生意准跑了。

大人吃饭的时候经常说话,却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其实是没有道理的。相反,让孩子聊一聊饭菜好不好吃、味道如何等,使气氛轻松自由,不仅有助于孩子消化吸收,也让孩子在发表见解的时候锻炼了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不要硬性规定孩子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能说话,因为强行压抑孩子表达的欲望,对培养孩子的口才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