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金口难开,通常是父母做得不够。口才始于交流,父母要多为孩子创造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多给孩子在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面前说话的机会,以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在体验成功讲话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表达的欲望。
孩子也会患社交恐惧症
说起社交恐惧症,我们很自然联想到成人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羞涩、拘束、不善言辞等情况。其实,孩子也会患社交恐惧症。特别是一些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走出熟悉的家庭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表现出孤僻、不合群、不爱与人说话等特点。
王进夫妇的儿子已经4岁了,原来一直由夫妻俩自己带,后来把儿子送到幼儿园,想让他适应一下集体生活。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告诉王进夫妇,说他们的儿子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王进夫妇感觉很诧异,因为每天上下学接送,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跟父母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没表现出异常行为。于是王进想私下去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王进躲在儿子教室的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儿子总是独自一人躲在人群的后面。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们都聚在一起玩,而他的儿子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当老师在课堂上让他发言时,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的说些什么。这时,王进想到,平时带儿子散步,见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儿子从来不叫,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父母的衣角,往身后躲。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不少孩子身上都出现过。我们知道,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焦虑、羞怯。随着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以及与陌生人交往次数的增多,焦虑、羞怯情绪会逐渐减少,最终会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可能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其实,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甚至经常遭到父母打骂。正是这些不良刺激严重阻碍了孩子对正常社交方式的学习,降低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等不良性格。
陈礼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7岁男孩,他非常害羞,不爱出门,也从来不会和邻居打招呼。陈礼的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说要离婚,而且对陈礼的家教特别严,经常打骂陈礼。
这天,陈礼的妈妈让他去隔壁借个小锄头,结果借了一个小时才回来,然后怯怯地告诉妈妈说邻居家没有小锄头。然而陈礼刚进门,邻居就找上门来了。原来陈礼在邻居家门前徘徊了近一个小时,期间敲过三次门,但声音极轻。在最后一次敲门的时候,邻居打开了房门,可孩子竟然害羞得结结巴巴,结果根本没说清来意,转身就回家了。
邻居以为这是陈礼的恶作剧,于是想过来问清楚:“您家的孩子……”还没说完,陈礼妈妈就笑着说:“我让孩子去您家里借个小锄头。结果他一个小时了才回来,还说你家没有小锄头。”“借锄头?”邻居愣住了,看着孩子怯懦闪躲的目光、惊惧的表情,邻居明白了。
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后天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例如,孩子早期生活在一个敏感、家庭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如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奶奶和妈妈不和等,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退缩、封闭的防御心理,进而回避与陌生人的交往。此外,父母对孩子的限制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抑制,在陌生人面前拘谨,甚至躲避陌生人。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会对其成人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会被认为“难以沟通”、“没有团队精神”等,影响孩子的发展。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要做的首先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及社会交往氛围,让他重新恢复自信,并培养他乐观的性格。之后,试着让孩子独自与陌生人交往,当然,可以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比如让孩子和邻居打招呼。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然后再让其他小朋友加入进来,玩着玩着,父母可以慢慢退出来,在一旁看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父母还可以陪孩子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一起做游戏……一直到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样,孩子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就会逐渐减弱。
通过不断扩大交际圈,让孩子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要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其实是件自然的事情,做好孩子的表率,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态度诚恳而自然,这样孩子自然会受你影响;如果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应该让他自己去解决,父母从旁指引或协助;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社会交往经历,并鼓励和肯定他良好而积极的行为。
有了自信心,孩子就敢大胆说话
生活中,有些孩子当众不敢说话,遇到陌生人就成了“小哑巴”,表现出羞怯、胆小、不自然,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不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开口说不好,别人会笑话自己,觉得很丢人。所以,想让胆小的孩子大胆说话,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8岁的玉婷是个胆小的女孩,外出时总喜欢牵着妈妈的手,在路上妈妈遇到了朋友,她就会两个嘴角下垂,眼睛注视着自己的脚,不敢和叔叔阿姨打招呼。
后来,妈妈找到一个做老师的朋友,希望他帮助玉婷找回说话的自信心。那次,朋友来到玉婷的家里,玉婷见到有客人,马上躲到妈妈的身后。朋友蹲下来,然后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呆呆地看着这位陌生的叔叔一声不吭。
这时,妈妈答道:“她叫玉婷。”朋友对玉婷说:“真好听的名字,很有诗意,你能大声的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她轻声地说:“玉婷。”虽然声音不太大,但她开口了。
第二天,这个朋友又来了。他还是蹲下身子和玉婷说话,引导她看到自己的长处,并让她把自己的优点写在纸上。当玉婷当着爸爸妈妈以及这位客人说出了自己的优点,受到大家真诚的夸奖后,玉婷也笑了。
第三天,这位朋友让玉婷照镜子,让她观察自己的相貌。当玉婷自卑地说她很笨,她很丑时,朋友再让玉婷对着镜子说:“我是个很大方的女孩子,我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在朋友的指导和帮助下,玉婷渐渐找回了自信,说话时的胆子大了很多。不久后,她克服了自卑心理,能够轻松地与人交谈了。
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很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如果你经常肯定孩子的优点,赞扬孩子的表现,孩子就会变得自信起来;如果你经常否定孩子,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笨。当孩子的心里充满了自卑感时,他就没有勇气开口和他人说话了。
所以,想让孩子自信地表达自己、与人交谈,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心里埋下自信的种子,让孩子成为一个敢说的、大方的、敢于表现自己的人。家长要让孩子不断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鼓励孩子勇敢一点,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当孩子的自信心在成倍地增加时,他就敢于大声说话和大胆、积极地展示自己了。
徐敏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爸爸很着急,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爱说、爱动、爱玩的年龄,怎么会没有话说呢?于是,他在儿童专家的建议下主动和徐敏交流,尽管爸爸说了10句,他只是点头,但是爸爸已经很高兴了,毕竟徐敏在听爸爸讲话。
有一次,爸爸故意找了一个问题,请教徐敏说:“什么是‘勾头逮’,能教爸爸吗?”“勾头逮就是这样……”徐敏很认真地为爸爸做示范。随后,爸爸笑着说:“徐敏老师,你教得真好,我全听懂了。”徐敏笑了,从此以后,他和爸爸之间的话多了,交流的次数也多了。
接下来,爸爸试着叫徐敏去邻居家借东西,他开始有些犹豫,但是在爸爸的鼓励下他敢敲邻居的门,敢开口说明来意了。每次借回东西,爸爸都会赞扬徐敏胆子大,是个勇敢的孩子。这时,徐敏会兴奋地说:“爸爸,用完了再让我还回去吧?”爸爸自然不会错过锻炼他的好机会,还教他一定要记得说谢谢。
后来,爸爸鼓励徐敏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徐敏说他口齿不清楚,怕同学们笑话,所以不敢说。爸爸说:“怎么可能呢?同学们笑你了吗?没有呀,我听你的老师说,你上课可认真了,字又写得好,人又聪明。你不回答问题,真是可惜了。”
就这样,徐敏终于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虽然第一次表现不是太好,但是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他也受了不小的鼓舞。之后,他的表现越来越积极,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言了。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时,总喜欢埋怨孩子。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别人:“我家孩子就这样,胆小、不爱说话。”这种反复的消极暗示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胆小。相反,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你真勇敢,你真棒。”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勇敢的,是很棒的,结果孩子就可能会变得积极。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这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大胆地说话。
永远不要说孩子不行;永远不要说孩子胆小,不自信;永远不要说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要经常去发掘孩子的亮点,针对这些亮点表扬孩子,肯定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个很能干的、很勇敢的、很不错的孩子,他才会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
与陌生人打交道锻炼孩子的胆量
与陌生人打交道不但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胆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结交朋友。
5岁半的卓响凡是一个“小人精”,不仅能和同龄的孩子打成一片,还能和陌生成人聊得火热。卓响凡在公交车上,如果对身边成人的东西感兴趣了,他就会主动地问对方:“叔叔,你的东西在哪里买的呀,我也想让我爸爸帮我买一个!”碰到孩子这样说,一般人都会笑着接话,并告诉卓响凡想要的答案,还会主动把手里的东西给卓响凡摸一摸,如果不是特别贵重,还会给卓响凡玩一玩。
妈妈对卓响凡很放心,因为卓响凡2岁半的时候,就曾大胆地拿钱自己买吃的。现在去超市购物,妈妈总是把卓响凡当成小大人,和他一起购物、付款。当然,妈妈要求卓响凡不跟陌生人走,不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卓响凡经常因为妈妈加班而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当妈妈来接她的时候,他会很自豪地告诉妈妈:“我没有跟陌生人走。”
要想孩子有个好口才,必须培养他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这就要求孩子尽早与陌生人说话、沟通。可是,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经常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事实上这条“安全法则”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值得父母们的重视。
首先,孩子可能会认为认识的人、熟人都是好人,不会伤害他们,而陌生人是危险的。其次,当孩子在公共场所走失时,向陌生人求助的能力是孩子最大的财富,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多与陌生人接触才能获得。
李女士的女儿彤彤9岁了,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在亲朋好友面前非常活泼,但是在外面却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因为李女士经常提醒彤彤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说陌生人中有很多“坏蛋”。在一次同事的聚会中,李女士发现很多陌生的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还主动和彤彤打招呼,而平时活泼好动的彤彤却用沉默应对。一些同事问彤彤的名字时,她也不回答,显得很没礼貌。
一次,李女士带着彤彤去逛街,母女俩在超市里失散了,彤彤知道妈妈一定会很着急,其实她也非常想早点找到妈妈,可是任凭她怎么找,半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妈妈。彤彤始终没有想到找人帮忙,比如向超市的广播人员求助。
学会与陌生人说话,在需要的时候孩子就能轻松大方地向他人求助,这便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少和陌生人说过话的孩子,在向陌生人求助的时候,容易面露胆怯、心理紧张,他所表现出来的不自然的神情和姿态会给沟通带来麻烦。
一个有良好口才的人,绝对不会欠缺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别是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他能轻松自然地表情达意,而且会表现得很有风度和涵养。这是赢得陌生人亲近和支持的有利因素,是孩子将来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尽早和陌生人接触,多与陌生人说话,培养孩子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将来要进入社会,对他们而言,他们身边的人多数是陌生人。很多时候,向陌生人求助可以获得帮助,使自己消除麻烦的影响,可是这需要孩子具备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
当然,在鼓励孩子与陌生人说话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珍·福尔是一个研究儿童成长与行为的专家,她为家长们提供了让孩子安全接触陌生人的方法。
例如,当你和孩子逛商场时,你可以与一个陌生的人交谈,等对方走后,你要告诉孩子:“那个人是陌生人。如果你在商场里和妈妈走散了,会有陌生人帮你的,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让他带你到别的地方去。”类似这样的话,是为了让孩子提高警惕。因为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你必须不断向孩子灌输这种观念,孩子才能记得牢。
陌生人并不是“大灰狼”,家长千万不要用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陌生人,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尽早和陌生人说话,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
让孩子在家在外都敢说话
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同兄弟姐妹、表兄弟一起玩的时候,显得十分活泼可爱,但一到幼儿园或是其他陌生的环境就变得异常老实,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在课堂上,孩子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友立是个很奇怪的孩子,因为他在家的表现和在外的表现简直是两个人。在家里,友立活泼好动,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还经常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几个熟悉的表兄弟来家里了,他也会和他们打成一片,有说有笑。平日里,友立很少出门,放学后就在家里做作业,然后看电视,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
可是,友立在学校里却是个“哑巴”,他只和同桌以及几个玩得很要好的同学说话,而且基本上是别人找他说话。课堂上,一旦老师要叫人回答问题,友立就感到紧张不安,他把头低下来躲避老师的视线。万一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就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表情极不自然,然后结结巴巴说出答案。
生活中,像友立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在家活泼,在外却沉默不语,只喜欢和熟悉的人交往,在陌生人面前,特别是众人面前不喜欢开口说话。例如,他们在课堂上不想发言并非不知道答案,只是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生怕被大家注意。其实,从根本上说,这类孩子还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