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上丝绸之路
23753600000006

第6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

儒家思想很早就传入了朝鲜半岛,随着新罗统一三国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层的思想体系。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学大家,如李穑、郑梦周、郑道传等。与朝鲜半岛相似,日本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早期儒学是日本统治阶层高雅的学问,内容限制在汉唐注释、文学训诂上,在民间的影响不大。这种情况在朱熹、王阳明理论传入日本后发生了变化,儒家的思维方式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虽然朱子学被奉为日本的官学,但对日本社会变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是阳明学派。日本的阳明学派虽然继承了中国的阳明学思想,但和中国的阳明学有所不同,日本阳明学者大都折中朱王,调和神儒,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自己的特点。明朝亡国后,中国著名学者朱舜水(1600—1682年)流亡日本,开馆讲学,培养了众多的学生,有些学生也成为著名学者,他所提倡的实学实理的学风,渗透到整个日本国民的意识中,间接地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被尊称为“日本的孔夫子”。

在高句丽、新罗、百济鼎立的三国时期,道家思想和道教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618—649年,中国的五斗米道已在高句丽得到广泛传播。朝鲜半岛的道教大致分为科仪道教、修炼道教、民间信仰三大流派。科仪道教和醮祭密切相关,昭格殿是朝鲜王朝唯一的道观,醮祭仪式都集中在这里举行。修炼道教是以研习内丹为特色的道派,到唐朝学习的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高句丽宾贡进士崔致远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中国道教没有在日本形成传承系统,日本宗教中没有道教,但是道教经典对日本神道教有深刻的影响,对日本知识界的影响也有目共睹。

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也随着海员、移民的步伐而传入海外,其中典型的就是妈祖信仰。妈祖本是福建湄州岛上的一个民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信仰随着移民而传入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有一些中国的民间信仰与妈祖信仰相似,也在华人移民中得到了传承。

(三)徐福东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早在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了宣扬秦德,五次出巡全国。在视察山东琅玡郡(今胶南、日照一带)时,听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有仙草,食之可以“长生不老”“仙寿永昌”。于是,便派遣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与工匠等出海寻觅。据《史记》记载,徐福(前255—?),本作徐市,字君房,幼年习读儒书,研习阴阳五行,修真炼丹,习学道术,聪明过人。成年后,行医传道,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交往甚广。

第一次出海归来,徐福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尝为大鲸鱼所苦,故不得至”。第二次出海,徐福从琅玡港出发,率船队经庙岛群岛,横渡渤海至辽东半岛,然后沿辽东半岛东南近海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西部近海折南而行,横渡朝鲜海峡,向东方而去,不久这支船队便消失在汪洋之中,从此杳无音讯。两千多年来徐福船队的去向,一直是一个谜。《史记》中未记载徐福具体去处,只是说去了一个“平原广泽”。但是这个平原广泽是哪里呢?

1982年江苏赣榆县地名普查中,发现了一座原名“徐福”,后来演变为“徐阜”的自然村。宋代之前,村内还有一座徐福庙。赣榆,战国时属齐地,秦时属琅玡郡,又是秦始皇东巡时多次路过的地方。在这里发现了“徐福村”,应该不是偶然的。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它说明,有关徐福的故事,或许并非如有的人所认为那样,仅仅是一种无稽的传说。

至于徐福第二次出海之后,一去而不复返。他究竟到了哪里?他的这次航行,究竟是一次成功的记录,还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这一点,从日本今天尚广为流传的传说中,或许可以得到回答。

日本列岛,从南到北,有十几个地方流传着徐福的故事。其中传说故事最丰富,因而纪念地也最多的是和歌山县、三重县和佐贺县。佐贺县诸富町有一处地名唤作“浮杯”。传说徐福漂流到此,将一杯酒放入海内,酒杯在前漂浮引路,徐福一行便随杯前行,于杯止处登陆。这里至今还立有“徐福登陆地”的木制标注,并建有祭祀徐福的“金立神社”。

距此不远,传说为徐福登陆后掘井引水之处。1926年10月21日,当地在调查历史遗迹时,就在此地地下三米深处,发现一口古井。现在,这口古井犹存。

在佐贺县的金立山顶,也有一处“金立神社”,每隔50年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典。徐福,被作为农耕、蚕桑与医药之神,享受着祭祀。1980年是“金立神社”建立2200年,又逢祭典,因此盛况空前。人们抬着放有徐福神仙牌位的轿子,从金立山顶,沿着传说中徐福走过的道路,直到诸富町浮杯处为止。

在熊野地区的和歌山县新宫市,也建有祭祀徐福的拜殿。在《熊野年代记》中,记载着三百多年前,这里修缮徐福拜殿的情况。在熊野速玉神社珍藏的古老地图中,也标明了徐福宫的地址。

这里,还有传说中的徐福墓地。墓地的附近立有诗碑,上面刻着日本高僧绝海中津渡海到中国后,与明太祖朱元璋唱和,赞颂徐福的诗。每年9月1日,这里都要举行“徐福祭”,由新宫市“徐福会”主持。白天是祭祀仪式,晚间是群众性的盂兰盆会。

传说徐福在佐贺逗留之后,又折回九州岛,到了高千穗的“日向”,在和歌山县的新宫市停驻了三年,而后又回到了伊势湾腹地,进到内陆檀原,并在此称王,最后在富士山麓终其天年。

在上述这些地方,还有许多街道、商店,至今仍以“徐福”“蓬莱”命名。有关徐福的其他民间传说故事还有很多。

很难想象,这样众多的古老传说和历数百年不衰的群众性纪念活动,会是全然事出无因。如果再参证日本考古的发现,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些传说的由来。

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日本海处于绳文文化的石器时代。但是,就在公元前2世纪之际,日本的文化却有了一个突然的飞跃,出现了陶器、铁器,开始种植水稻。其水稻品种也与中国大陆当时的品种一致。这个突然出现的,比日本固有文化先进数千年的新的文化阶段,被称作弥生文化。而弥生文化出现的时期,正是在传说中徐福一行东渡日本之后。日本历史学家井上靖认为:“弥生文化并不是绳文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而是外来文化,这是无可置疑的。”如果把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同和歌山、三重、佐贺等地都出土过弥生式陶器,同徐福被当做农耕、蚕桑、医药之神的传说联系起来,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对徐福确实航海到了日本,并把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怀有更充分的信心。退一步说,即便不是徐福,那时无名的航海先驱者,也一定渡海到达过日本。为了纪念这些先驱者,我们把徐福作为他们的代表,应该也不为过。

徐福的东渡,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航海水平以及对外的文化影响,它传播了友谊,交流了文化,是中国航海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徐福被日本人民作为蚕桑之神供养,认为他把中国的蚕丝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四)鉴真大师六渡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大使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既有埋骨中国大地的阿倍仲麻吕等人,也有埋骨于日本国土的中国人。唐朝的时候,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团,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唐朝也向日本派遣使臣及各种有专门技术的人,这些人在中日交流中起了重大作用。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便是中国赴日传播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鉴真和尚,祖籍扬州,生于688年。他俗姓淳于,他的父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当时的扬州佛教盛行,名刹林立。所以,鉴真从小就生活在佛教信仰很浓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佛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14岁的时候,跟着他父亲到大云寺去,在大云寺跟智满禅师做了沙弥。

鉴真18岁的时候,从道岸律师受菩提戒,并学习律宗。道岸是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很有名气,他曾给唐中宗李显受戒。

707年,鉴真从扬州到了洛阳,后又到长安。当时德高望重的弘景律师又为他受具足戒。具足戒又名大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表示各种修行的戒条已经十足具备。授具足戒时要有三师七证,仪式十分庄严隆重。受了具足戒的僧侣,政府才正式承认他的僧侣身份,并且取得了讲授的资格。

鉴真在洛阳、长安逗留期间,遍投名师,潜心研究佛学经典。他先后跟着五六名大师学习了《南山律钞》《四分律疏》等典籍。同时,他对佛教艺术、建筑艺术、中医中药等许多知识都做了深刻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了极其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技能。

713年,鉴真离开两京,回到扬州,在扬州的大明寺主持讲授律戒,成为我国南方有名的授戒大师。听他讲经、剃度得戒的僧人多达四万余人。另外经他主持建设的寺院有八十多处,他还指导塑造和绘制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抄写了一千多卷经卷。他成了一位知识全面、海内外闻名的律学权威。

当时的日本非常崇尚佛教,但是由于佛教界的戒律不兴,存在着许多混乱的状态。有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就自己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当了和尚。这样一来,使日本的土地无人耕种,无人纳租,造成财政困难。另外,很多“自度”的僧人动机不纯,所以不能真正持戒诵经,经常做些偷摸盗窃的事情,给社会的治安带来了很大威胁。日本天皇想要建立一个像大唐那样的严格正规的受戒制度,使僧侣们遵行清规戒律,提高佛学修养,并借此整顿一下僧侣队伍。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请大唐的高僧来指点、宣扬和传授戒律学,建立起一个正规的受戒制度。日本政府决定派出年轻的僧侣荣叡、普照二人,随遣唐使团的大船到唐朝聘请名师。

第一次,荣叡和普照先请去了两名高僧赴日。可是这两位高僧只能讲解佛典经文,不能授戒。所以荣叡和普照又第二次来到中国,直接去扬州大明寺找到了鉴真大师,请他和他的弟子东渡日本。但是当时中国的海防很严,远航出国要得到官府的批准,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们就秘密地进行准备,对外人就说是要到天台山国清寺供奉香火,因为陆路不便利,所以走水路。这样官府就不追究了。但是随行的人中,有一个叫如海的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官府,说他们“私通海贼”,官府下令逮捕了相关人员,虽然最后把抓去的人放了回来,可是这一次东渡却失败了。

过了不久,鉴真大师自己出资向一个军事官员买了一艘军用船。同时准备了粮食、药品、佛经等等一大批物资,并且招用了八十多名能工巧匠。一切准备就绪,于744年,自扬州出发。不料,船行到长江口,因为风浪太大,船身被砸坏,只好靠岸修船。第二次航行又失败了。

一个月之后,船终于修好了,他们再度出发。当他们迎着风浪航行到舟山群岛海面时,突然一声巨响,船头撞在了暗礁上。船体破碎,海水涌进船舱,船很快就沉没了,船上的人员幸好被海上的军船发现,才得到救援,但这次航行又宣告失败。

到了第二年,鉴真再次策划东渡。这时候有些人气馁了,劝鉴真放弃东渡的打算,但鉴真大师的意志很坚决,他又率船再次出航了。可是由于有人早已告知官府,官府立即派船去追,硬把鉴真抓回来,送到扬州。因此,第四次东渡又未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