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贵和贱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不要让你的思想受到束缚,以至违背正常情理。
……多与少是相互代替而交易的,不要让你的行为偏执于某一方面,以免和常规背离。
在才智上尚不知是非界限,却想考究庄子学说,这就像要蚊子背大山,让小线虫游大河,肯定不能胜任!
才智不足以谈大道理,却自我陶醉于一时口才的人,这不是井底青蛙,以管测天吗?
——庄子《秋水》语译
人人都想求得知识,所以后来人说:知识就是力量。
人人都在探讨人生,活着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人人都希望有好的长者和老师教导自己,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然而,人人都讨厌指指点点、煞有介事或神气十足的好为人师者。
本来,求教者要有求教者的道德,教人者也须深明为师之道。
1.才德不可貌相
鲁国有个被砍去一只脚的王骀,追随他学习与交游的学生,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子,看到这情景非常奇怪。他问孔子:
“王骀是失去一只脚的人呀,随从他学习的门徒弟子,和老师各分鲁国一半。这个王骀真怪,站着不教导,坐下不议论,可是求教的虽然脑子空空,到他门下去,却能够满脑子的学问道理地回家。真的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学方法,使人潜移默化,心心相通吗?王骀这个人到底算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说:“王骀老先生可算是一个大智大慧通大道的人物啊!我也要去求教他,只是落在你后面罢了。我尚且把他看作老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岂止是鲁国人,我将引导天下人去向他求教,和他交游哩。”
常季子说:“他是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竟然使老师也去请教他,说明他比常人要高明多了。如果是这样,那他修心养性,为人处世的独特地方是怎样呢?”
2.道高于美,美在道中
死和生,是人的大事。但王骀不因死生变化而伤感。
天崩地裂,是世上大劫难,王骀不因大劫大难而患得患失。
不凭身体形骸,也就不会随外界变化,心神摇荡。
任凭外部事物的千变万化,自己心中却稳稳把住“九九归一”的混同大道。明此大道,就会任凭风浪大,稳坐钓鱼台。
——孔子这样开导。
“怎样理解九九归一的混同大道呢?”
明白大道理的人观察事物,从它对立的角度看,比如肝和胆挨得很近,却又像洞庭与太湖一样距离遥远。它们工作行当不同,叫隔行如隔山。
从它们统一的角度看,天地万事万物,变化九十九、九百九、九千九、九万九以至无穷,但终而归一,又是统一的天地世界的产物。所以,肝与胆则统一于一个生命。
如此看事物的王骀,也就不会关心自己耳目中的美丑善恶声色,而心神安闲,对万事万物能看到它生于一,又九九归一。九九者,久久也,多多也。归一,一者,元初也,自然也。
对于自然,没有什么真正的损失,所以丧失一只脚,好像只是土墙上掉下一块土。
——孔子解释说。
3.清水只有平静,方可为镜照人
“王骀只是重视修养自己的个人德性,用自然的大道照亮自己朴素的心灵,这样独善其身的人,人们为什么都来尊崇追随他呢?”
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水面上,去映照自己的形象;只有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才可看清自己的容颜。也只有平静的心灵才可安定躁动的心绪,这就是作人以静制动的道理。
树木禀受土地滋养而生长,只有松柏能抵抗严寒,四季常青;人类因自然造化而生存,只有尧舜这样人独得天地正气,成为圣贤。恰恰端正了自己的品性,才成为他人的榜样。
保持初生婴儿的天真无邪,才会有无所畏惧的气概。勇敢的武士,匹马单枪也敢闯入千军万马之中建功立业。何况洞明世事,看透人情,超越死生的大明白人呢?
王骀的修养很快就要达到人们理想大道境界,人们总是自觉地学习他这一点,追随他生命进程的足迹。但他既无私利,也不求功名,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平凡的人,众人对他的尊敬,又算什么呢?那是人家的事,对王骀无所加,也无所减,本来对他不算一回事,他也不当一回事。
——这就是王骀足以为人师。
超越人间过眼云烟的热闹名利场——
自然,是正本归源的深刻。但能如此也就没有深刻了。
无所求,是最完整的人生实现。但果然完整了,那连完整的说法都是多余的。
不教之教,正是为人师最好的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