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那在水里行走,不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在地上行进,不避虎豹狼虫的,是猎人的勇敢;白晃晃的刀子架在脖子上,视死如归的,是烈士的勇敢;知道穷困自有命运主宰,了解通达有待时光,临大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圣人的勇敢。
用恬静来涵养智慧,智慧生成了却并不拿智慧去应用,叫做用智慧保持恬静。智慧和恬静交相涵养,和顺便会从本性中产生出来。所谓德,就是和;道,就是顺。德可无不包容,这就是仁慈;道可行事顺当,这就是义理;义理显明,万物亲附,这就是由衷之情……
——庄子《秋水》《缮性》语译
劈柴的时候,有人怕伤了手,轻轻松松地握着劈柴刀柄。这样,使劲劈下去,刀柄震动,弹得这个人手掌生疼,不一会便震出了血泡。一个会劈柴的人,劈柴的时候,总是用劲攥紧刀把,这样柴劈得快,手掌也不感到震疼。柴劈完了,手掌也完好无损。
这事情很能说明生活与作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谁都希望自己成功,谁都希望自己有特殊的智慧,找到成功的窍门。庄子讲了许多这样的小故事,很耐人寻味,也很启发人。
1.专心即可神明
一次,孔子到楚国去,当他从一座树林里走过时,看见一幕神奇的情景:一个驼背男人,正在捕蝉。真怪,这个人捕蝉,就像捡蝉一样,手到拿来,蝉都像没有知觉一样,让他逮着。
孔子说:“真神呀!您有什么诀窍吗?”
捕蝉人说:“啊,我可是有诀窍的哩!要练出我现在的手段,我要在竹竿的头上叠两个泥丸,使它们掉不下来。作这个训练,我要花去五个月。这个功夫练成了,捕蝉失误的可能性就很小。接着我又练在竹竿头上叠三个泥丸的本领,这个本领练成,那捕蝉的失误,就只有十分之一了。等到叠上五个泥丸也掉不下来,那捕起蝉来就像捡蝉一样。这个时候,我捕蝉身心镇静,就像枯树蔸子一样,双手也自然像枯树枝一样。天地虽大,万物纷繁,但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全神贯注,全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存在与干扰而放松对蝉的翅膀的注意。就这样,蝉对于我为什么不手到拿来呢!”
孔子大受启发,回过头对他的学生们说:
专心致志,人可通神,这驼背老头子不就是这样么!
2.入神者无敌
不知是什么时候,天下兴起了斗鸡这桩乐事儿,斗胜了主子便高兴得很。但斗鸡的饲养很有讲究,甚至可以把斗鸡养得很神。
为了在斗鸡场上取胜,周宣王请了养鸡能人纪(shěng)子替他养鸡。
纪子接受了周宣王的邀约,便在斗鸡饲养地里认真训练斗鸡。
纪子训练斗鸡,特别注意斗鸡的神态,训练斗鸡的勇敢、斗法,在他训练的鸡子里,根本不算什么。别人批评他说,勇敢、斗法高,就可以克敌制胜,像你那样注意神态有什么用,那完全是空的,只会误大王的好事。
纪子也不作回答。
训练了一段时间,周宣王已经等不得了,便问:“您训练的鸡子,可以出场比赛了吗?”
子说:“还不行哪,大王。它们还正装腔作势,凭意气行事,那怎么成。”
周宣王便按捺下性子等,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去问:怎么样?
子说:“不行。它们对别的鸡的声音和形影,还动不动有所反应。”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派人来问。
子说:“还不符合不战而胜的要求。它们经常表现得怒气冲冲,眼睛总是喷射着怒火。”
第三个十天也过去了,周宣王亲自问子来了。子这次如释重负地说:
“差不多了。现在每每临场,别的鸡虽然呜呜叫,它却像没听到似的,无动于衷。看看它的神情,就像一只木鸡,它的精神与威力已经完备了。别的鸡,现在只要看到它,没有敢应战的,望一眼便调头逃窜。”
周宣王大喜。
话说到这里,有了神威,不仅鸡有一种不战而胜的威力,人何尝不如此。有些人,看上去貌不惊人,说话无多。然而每每临事,泰然自若,成竹在胸,潜移默化中,他已气色压倒众人。这样人,无论日常生活中,还是处在与对手谈判的位置上,他总是给人一种威慑力。所谓胸如城府,所谓老谋深算,所谓稳如泰山,就是这种人的特点,也是其临事的修养。他常常凭此战胜对手,是生活中的强者。即便在最不利的情况,他也能临危不乱,从容退却,使实力得到保全。这当然是生活磨练人的结果,也是人努力培养自己意志与智慧的结果。
一个初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或只懂书本知识,不谙世事人情的书生,开始总不免冲冲撞撞,锋芒毕露。然而,事实给他的教训是,让他不断碰壁,内心怄气,事情办不好。只有经过许多时光之后,他懂得了世界上的事儿是怎么回事,懂得了人,他才会不再感情冲动,而又能顺理顺情把事情处理好。了解这一层道理,也便可以使自己少吃些亏,早一点成熟起来。
3.近水知鱼性
人要培养某种能力和素质,既要努力追求,也要顺其自然。比方说,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生活的人,大概极少有不会滑雪的,生活在农村的人,除了幼儿,只怕也不会有分辨不出小麦与韭菜的。为什么?环境使然,自然形成的。
这就是俗话说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孔子那次在吕梁游玩,碰到的一个男子就是这样的。
那儿地势高,水流落差极大。从高山上飞泻下来的瀑布有几十丈高,顺势奔流,遇石激浪,浪花飞溅开来达几里远。看着如此湍急水流,孔子认为,只怕乌龟、鳖鱼也不能在其中游动了。
就在孔子惊恐、赞叹之时,他忽然发现一个男子正在水流中挥臂拨水。孔子又吃了一惊,以为这人掉进急流,必死无疑了。于是,孔子立即喊了自己的弟子,赶紧顺着水流的方向去救人。可是弟子们走了一段路,那人却从水里钻出来了。他披着长长的头发,边走边唱着山歌,在堤岸下正悠哉游哉哩。
孔子便跟上去,问他说:“我还认为你是神鬼水怪什么的,看清楚了,你还是个正常人哩。请问,你蹈水有什么秘诀没有?”
那个男人说:“没有,我哪有什么秘诀呢。我只是开始于自然,慢慢地,许多时光过去,我又习惯于自然,最后,自自然然地在水中如平地一样。我跟漩涡一起卷进去,又同漩流一道翻出来。我一起一伏,伸手抬腿弯腰仰头,都顺着水的路子去做,而不以自己的意愿为是,要说,这就是我蹈水的秘诀了。”
孔子又问:“什么叫做开始于本然,遂长于本然,成功于自然?”
那男人便解释说:“我出生在高地上并且安于高地,这就是开始于本来的样子;成长于水中又安于水中,便是遂长于习惯,形成自然;我不知道所以然而然,就是成功于自然。”
孔子喟然长叹。
明白这些道理,便明白为什么读书人中多书呆子,老农民很节俭的原因。长期埋头书本,多知大道理,忘记生活中的小事情,因此,生活上也只知大道理,不谙小处人情,因而拙于生计,习惯成自然使然。反之,能如入水男人一样,大道理结合实践中的小事情,岂不神通广大了。老农民一生勤苦,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亦知身上衫,几度抛梭织将成。因而勤快,因而节俭,爱惜财物,依旧习惯成自然也。
但习惯有好的习惯与有害的习惯,知其道理与作用,向有利方面引导,正是生存之需要。
4.出神入化
是非评价,是别人的事。
成功失败,是世俗的观念。
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
什么事情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成与败当然也是这样。干什么事情,重要的是事情本身应怎样,而不是要总是考虑别人怎么看,考虑成功了别人又怎样,失败了别人又如何。管他呢!这叫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罢。
这是其一。另外,天地万物之间,有没有物物相通的道理,人心与灵性相通的造化神功呢?这又不得而知。因为,所有的灵性与造化神功,都只在人心中;都只在人的创造中。
可以看到奇迹发生,可以意会神功造化,然而,却无法形容出来。鲁国有名的工匠梓庆作钟鼓的架子就是这样。
钟与鼓是朝廷必备的乐器,以备朝会之用。而安置钟、鼓的架子,都要刻上天上神鸟神兽的图像,悬挂在朝堂上,须极其逼真与生动,又须虎虎有气势,栩栩而见灵动。
高明的工匠都只能望而却步,梓庆却从容不迫地包揽了活儿。他去树林里转悠转悠,又回家比划比划,就这样,并不费什么力便作出来了。鲁国的国君一见梓庆做成的钟鼓架子,十分惊叹,所有见到的人,都赞叹是鬼斧神工。
国君见到梓庆,便问他:“你是用什么道术做成这架子的呢?”
梓庆回答道:“大王,我是个一般的手艺人,有什么道术可言!不过,大王既然下问,我在做钟鼓架子时,还是有一些特别的办法的。我从大王那里接受了使命,便开始作准备。这时,我决不损耗自己的精气,一定要虔诚斋戒,让身心纯净。斋戒三天后,便不敢考虑将来我这人会有什么吉庆与爵禄的事儿。斋戒五天后,我就让自己不去想人们的毁誉,以评判我手艺的巧拙。斋戒了七天,我便索性连我有四肢与形体这事儿也忘了。
“这时,我心里既没有朝廷,也没有君王,外界所有的纷扰也都忘得一干二净,惟一使我专心致志的便只有技巧。于是,我开始进入山林溜达,细心观察树木的天然生态。看到形貌躯干恰到好处,适合于我去运作,这时,我脑子里便形成了现成的钟架与鼓架。是现成的,不是一个影子,如果还只是一个影子,那我还要在山林里转悠。我和树木已合为一体了,这样,我立即开工,一气呵成。
“这要说就是我从顺自然,让自己的精神和树木的自然形态结合,使我作的器具可以比拟鬼斧神工的原因吧!”
梓庆好像有点神。但奇迹本来就是半人半神的事。超越功利毁誉,入于自然事理,人便可通神。
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