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庄子心通
23774200000034

第34章 自然是一种美德

引语

所以圣人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悠游逍遥,把玩弄聪明才智看作是罪孽的根源,把盟约礼法看作是自然的枷锁,视施恩布德为收买人心,把工巧技艺看作是牟取暴利。

圣人不设阴谋,哪里会智竭计穷;不想瓜分什么,自然用不着拉拢入伙;无所失,也用不着获取;不买卖求利,不必进行交换。这四者是说天养活人本来是如此。

……大道赋予了人的容貌,自然赋予了人的形体,不要以好恶伤害自己的身体。

——庄子《德充符》语译

自然,是内容,是形态,是风格,更是一种美的德性,并且是一种最美好的德性。不做作,不雕饰,不扭捏,应当怎样就怎样,心地坦然,有什么行为作风能超过它呢?

打个比方说,女子总喜欢化妆修饰,粉黛并非全然无用,但天生丽质却是粉黛涂抹无论如何也比不过的。这就是自然之美。

何况体现人内心世界的自然德性呢!

1.道德超越缺陷

申徒嘉是被砍了一只脚的人,但他具有一种自然之德,并不自惭形秽,反而能努力加强身心修养。

子产是郑国赫赫有名的大官员,身体健全,却不了解自然之德,竟随意轻视申徒嘉。

当时他们曾一道向伯昏无人先生求教。

子产对申徒嘉说,“我要是先出去你就留下,你若先出去我就留下。”

第二天二人又坐在一张席子上听讲。子产又对申徒嘉说:“出去的时候,我们必须分个先后,或你先我后,或我先你后,行吗?怎么搞的,你见到我这样的执政大臣也不知道退避,你认为你可以和我并驾齐驱吗?”

申徒嘉便说:

“哎呀,真没想到,在伯昏老师门下,原来还有个执政大员呀!你津津有味地炫耀你的官职,那道德修养可就落在别人后面了哩!有这样一句话,拂去灰尘,镜子才明亮;长期与贤人相处,身上便无官场恶习。你来听伯昏先生讲大道,却又在我面前摆臭架子,不是太错误了么!”

子产立即反驳,说申徒嘉已失去一只脚,这事足以引起他反省,怎么还妄想和自己平起平坐呢!

申徒嘉则说,文过饰非的人很多,自甘认罚的人很少。懂得事情无可抗拒,认同命运安排,只有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才能做到。嘲笑我失去一只脚的健全人实在太多了,当初听起来让人勃然大怒。一旦来到伯昏先生讲学的地方,经一番修学,就意气平静,渐渐恢复了自然的常性,美善的道德在不知不觉中荡涤了我荣辱得失的庸俗心理。

申徒嘉还说,我与伯昏先生交往十九年了,先生从来不认为我是个少了一只脚的人。现在和我共同在伯昏先生门下学习自然之德的子产先生,竟然指责我形体缺陷,离了解自然之德不是太远了吗?

子产终于惭愧地低下头,请求说:朋友不要再讲了!

2.完美是一种感觉

申徒嘉深得自然之德,体格健全的子产反而惭愧地低头认错。无独有偶,卫国有个相貌极其丑恶的人,也让身边的男女对他倾心。

这个人叫哀骀它。男子和他相处,因敬仰他不想离开。少女见到他,便会对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大老婆,还不如作哀骀它的小老婆好。有这样要求的女子,已经超过十个。

其实哀骀它这个人很平常,既无新知,也没有率先倡导什么,总只附和他人罢了。他既无权威拯救危亡,也无余粮剩米救济他人;有的只是丑陋得叫人害怕的形容,与随声附和的知识。

是什么过人之处,使形形色色的男女敬服他,仰慕他呢?

鲁哀公告诉孔子,说他召见过这个哀骀它,果然是丑得让人吃惊。但相处不到一月,就很赏识他的为人处世;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鲁哀公提出把国事托付给他,他冷淡了一会儿,才漫不经心地像要推辞,弄得鲁哀公很羞愧,但他终于还是答应了。可不多久,他就辞去了,鲁哀公忽然像失去了什么,甚至有些绝望。鲁哀公问:“这是个什么样人呢?”

孔子说这是天然美德在感召着那些男男女女。孔子举了一个事例。一群猪娃在死母猪的身上吃奶,吃着吃着,突然便调头跑开了。因为死母猪再也不能像活着的时候,用眼睛看着它的孩子们了。可见猪娃爱母猪不在形体,而是母猪的精神动态了。

另外,侍候在君主旁边的男女,都必须是童身,不失天然资质。君主对侍御人员的形体要求尚且如此,那么,世上的男女对天然德性,当然要求完美。哀骀它不开口倡导什么,就受人敬重,无力助人就可使人亲近,那他一定是一个德才完美而不露形迹的人!

哀公问:“什么是德才完美?”

孔子解释是,人生的生死、存亡、贫富、穷达,贤能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是事物形式的变化,也是天人运行的常道,所有这些出现在人的面前,日夜交替,前逝后继,人究竟是说不清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的。懂得这种情势,心灵不受外界事变干扰,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性情就不会失去安逸乐天的情态。这就是天然的德才完美。

哀公又问怎样是德行不露形迹。

孔子告诉哀公,水面很平,是水静止到极端状态,因此它成为平的标准。内心能保持静水一般的平静,就不会为外物所动。所谓德,就是保持天然的中和之气所达到的修养。所谓德行不露形迹,就是人表面上无所能,无所长,无所为,而大家却喜欢你,亲附你。

这时,哀公似乎一下子得到了治国的要领。

3.走出心的笼子

看来,庄子说的德才完美,不露形迹,实在不是什么高远的东西。说到底,仍然不过是他的无为,仍然是以静驭动,以无致有的处世本领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作为一种人的德性,被庄子强调得更重要了。从道理上说穿他,这种完美与不露形迹,人们作起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难事。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却作不到,犹如鼻尖上的苹果,看得见,吃不到。既如此,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也是一种理想。

人生世上,常常难的不是明白大道理,而常常困难的是,明白了大道理,却作不好小事情。

这就是,人常常给自己作了一个心灵的笼子,却走不出来。

鲁国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人,前去拜见孔子。孔子却责备他:

做人行事不检点,遭受刑罚成了残废,现在即使求教圣贤,于事情又有什么好处呢!

那人回答:我就是因为不懂世事人情的复杂,便轻率地投身社会,所以才被砍去脚趾的。现在我来到您这里,就是认定世上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可追求,所以我下定决心,要使它完美无缺。天可覆盖一切,地可容纳所有。我把先生视为覆纳全部所有的天地,想不到先生这样计较外在形骸,真令人失望!

孔子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正陷入一个自我制造的笼子里,赶紧说:“孔丘实在太浅陋了,先生何不深细地向我指点一番大道呢?”

那人什么都没说,转身就离去了。孔子长叹说:同学们哪,要努力啊!这个残疾人尚且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残形的不足,何况健全的人呢?

那人走后对老子说:“孔丘作为一个德才完美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哩!他干吗总是装得彬彬有礼,摆出一副好学慕道的样子呢?他大概是希望通过这装模作样,获取声誉,使自己名扬天下吧!然而,他哪里懂得,大智大慧大才大德的人恰恰是把这些,看成是人心灵的牢笼,人生的枷锁!”

老子说:“你怎么不直截了当地指教他,让他走出心灵的樊笼呢?”

那人摇摇头说:不可能!这似乎是老天对人的一种惩罚啊。

那个失去脚趾的人确实说对了,人实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造的心灵的笼子。说道理潇洒,为人处世总难得潇洒。成功、失败、优点、缺陷、幸福、痛苦、贫困、富有……人生所有,特别是自己与别人比较突出的特点,尤其成为大的心灵的笼子——强人之处,产生骄傲的毛病,是自己的一种负担,不如人处,产生自卑心理,更是一种精神负担,这不都是心灵的笼子么?

走出来,天地宽广,活得潇洒。

然而,众多的人却走不出这笼子!

4.遗忘症

人们常讽刺一种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人们还嘲笑一种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说的都是那种外表好看,肚子里没有什么本事的人。

而社会上另一种现象是,有些人其貌不扬,甚至有先天缺陷,但却受人敬重。因为胸中有才学。

卫灵公这位卫国君主就是奉行这论人标准的。

有个跛脚、驼背、缺唇的人游说他,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学问,卫灵公听了非常喜欢。这时在卫灵公眼里,那些形体完全的人,好像只不过是一堆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行尸走肉罢了。

无独有偶,齐桓公也是这样。有个脖子上长着一个菜坛子那么大瘤子的人来游说他,言谈中,齐桓公也敬佩不已,觉得这个脖子长个大瘤子的人,简直是太完美了,相反那些健全的人,在他眼中都不过空有一副好皮囊,里面装的却是屎尿屁!

所以庄子认为,人,只要有过人的德性,那么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人忘掉;人们如果不忘掉他所应当忘掉的外形,却忘掉他所不应该忘掉的德性,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真正的遗忘症。

庄子这话实在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古今人才成败莫不遵循这一原则。先天不足,而有所成就,是他们牢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之才德,先天不可求,后天却尽可努力。先天健美者,终于一事无成,或误入歧途,是他们忘记了人生真正应依赖的德才修养,应是天行健,君子还须与时俱进,否则只落得徒有其表。

古今看人之道如此,可谓天不变,道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