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是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诸子之言:
钱穆先生对孔子的这句话解释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心怨其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的。”
“巧言令色足恭”之所以成为贬义词,是因为有这类表现的人物缺乏诚意仁心,不仅无仁无德,而且乱德、贼仁。这与建立在真诚仁义基础上,发自内心的巧言擅辩、脸色柔善、待人恭敬等表现,性质完全不同。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媚笑,这真比顶着夏天烈日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也说:“巧言、令色、足恭,皆圣人之所恶。不诚即不仁也。大抵作意为之皆不是,如剪彩为花,决无生意。”不真诚、不仁义者,必然花言巧语文过饰非、满脸堆笑取悦他人、伪装恭敬超过常度。必然成为“德之贼”的巧伪人。
东晋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际》中,反对“匿情而口合”、“面从而背憎”,意思是说我们应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于《法言·学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也是在告诫我们与朋友交往一定要交心,一定要以诚相待。
延伸思辨:要真诚也要保留几分
真诚是友谊的生命,如果对朋友诈伪而无真诚之情,那么这种友谊是难以持久的。但是,我们在真诚对待朋友之前,需要考察一下这个朋友是否值得我们深交。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对方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有意讨好我们,或者与我们交往时虚与委蛇,这时就应该小心了。在与人交往时应该首先看他内心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良的动机,充分地了解对方之后才能以真心相交。一旦遇人不淑,而我们却开诚布公、毫无保留那就很危险了。
精彩典故:
李勉葬银
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书生的起居饮食。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能结交你这样一位真诚的朋友,我也算没白来人世走一遭。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剩下了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放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到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都很吃惊。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对朋友的真诚所感动。
当代镜鉴:真诚是相互的
真诚是友谊之花最好的肥料,而欺骗和虚伪则是蚕食友谊的害虫。如果不能以一颗真心来面对朋友,不能以直爽的态度相处,那么就是在亵渎纯洁的友谊。其实,做到真诚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诚就是真心实意,没有半点虚假。在朋友面前,我们不需要伪装,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只有与朋友成为“腹心之友”才能获得友谊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知道狐狸和仙鹤的故事。狐狸和仙鹤是一对好朋友,一天,狐狸请仙鹤吃饭,可他却很吝啬,端出一只平底的小盘子,盘子里盛了一点儿肉汤,他还连声说:“仙鹤大姐,别客气,请吃吧,吃吧。”仙鹤一看,非常生气,因为她的嘴巴又尖又长,盘子里的肉汤一点也没喝到,可狐狸呢,张开他那又阔又大的嘴巴。呼噜呼噜没几下,就把汤喝光了,还假惺惺地问仙鹤:“您吃饱了吧?我烧的汤,不知合不合您口味?”
仙鹤对狐狸笑笑:“谢谢您的午餐,明天请到我们家吃饭吧?”狐狸正等着这句话呢,连忙说:“好的,明天中午我一定去,一定去。”
狐狸一心想在仙鹤家多吃点儿,这天晚饭没吃,第二天早饭也没吃,饿着肚皮,早早来到仙鹤家等着吃午饭了。狐狸一进仙鹤家的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儿。他仔细嗅了嗅:“嗯,准是在烧鲜鱼?”心里不由暗暗高兴。狐狸坐到饭桌前,不一会儿,仙鹤端出一只长颈瓶子放到狐狸面前,指着瓶子里的鱼和鲜汤说:“狐狸先生,请吃吧,别客气。”狐狸望着那么一点小的瓶口,他那阔嘴巴怎么也伸不进去。闻着香味,肚子饿得咕咕叫,馋得直流口水。狐狸什么也吃不到,只能看着仙鹤把又尖又长的嘴巴伸进瓶子里,把鱼吃了、汤喝光,还挺客气地劝狐狸:“吃吧,放开吃吧。”
狐狸耷拉着脑袋,饿着肚皮回家了。
狡猾的狐狸请仙鹤吃饭并不是出自真心诚意,而只是想从对方身上占点便宜,那么仙鹤自然也不会以诚相待。朋友之间的真诚和信赖都是相互的,你对朋友敞开心扉,朋友也会以真诚来回馈你。所以,朋友之间要相互真诚,用百分之百的真诚来收获百分之百的友谊和快乐。
4.以信相交:对朋友不要食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译文:
子夏说:“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过什么知识,我也认为他已经学习过了。”
国学链接:何为“五伦”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狭义的“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诸子之言:
子夏所说的四句话正好代表了对四种人伦关系的态度,也就是:夫妻之间,要重视人的贤德胜过重视人的美貌;对待父母,要竭尽所能去赡养;对待君主,要尽忠职守;与朋友交往,要言而守信。子夏认为,一个人只要把这四种人伦关系处理好了,他就等于已经学习过了。这说明子夏非常重视人伦间的道德规范。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对这种道德规范作出了更清晰的说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陈子昂在《座右铭》中说:“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意思是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事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白玉上的斑点虽然可以磨灭,但是许下的诺言要一诺千金……言行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生死都可扬名了。
延伸思辨:不可轻易许诺
一个人重视承诺,说明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但是前提是不能够轻易对他人许诺,尤其是朋友。我们不能够碍于面子,或者是在朋友的请求下便不顾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能力,违心地许下诺言。比如当朋友要求我们做的是不正当的事情,这时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拒绝,并制止朋友去做这件事情。这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谨慎考虑就轻许诺言,结果做不到,反而会伤害朋友的感情,与朋友之间产生隔阂。所以,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精彩典故:
卓恕不食言
卓恕,字公行,三国吴上虞人。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
到了那天,诸葛恪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
不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公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
情同朱张
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辉,一个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辉很讲信义,但是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有机会到太学里边做了同学,因而两个人才熟悉起来。虽然是老乡,但来往并不是很密切。
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自回家去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辉讲:“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分别在即,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有一事相托。”当时朱辉听得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看着张堪问:“你要托我什么呢?”张堪就说:“假如我有一天因病死去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
当时他们身体都很好,朱辉也没把张堪说的话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但是他俩分手以后,果然张堪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妻子和儿子生活得非常艰难,朱辉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家里资助,年复一年地去关心他们。
朱辉的儿子非常不理解:“您过去和张堪没有什么交往啊,并且也不是深交,您怎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辉回答他的儿子说:“过去我和张堪来往不是很密切,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呢?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呢。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其实我已经答应了,所以我要守信用,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
当代镜鉴:有所许诺,纤毫必偿
宋朝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训诫:“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谓之信也。”对别人承诺的事,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有约期,一时一刻也不能改变,这就是信。只有做到了“信”,才能得到朋友的认可与信赖。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狐狸为了躲避猎人,便请求一位伐木人把它藏起来,伐木人就叫狐狸到他的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了,问伐木人看见狐狸从这里经过没有,伐木人一面嘴里说没有,一面打手势,暗示狐狸藏在什么地方。但是,猎人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势,却相信了他的话。狐狸见猎人走了,便从茅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责备狐狸,说自己帮狐狸保全了性命,而狐狸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手势和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感谢你了。”
答应过别人的事就应该做到,尤其是承诺过朋友的事,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否则会伤害彼此之间的友谊,丧失朋友对自己的信任。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说:“朋友有信。”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信”的。信者,诚也,人言不欺为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其三省之一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言而有信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要素,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他的身边必定没有真心相待的朋友。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
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
郑重听见了,说:“我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这就是成语“食言而肥”的来历。老子说:“轻诺必寡信。”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与他人交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如果轻易食言,怎么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呢?更别提交到以诚相待的朋友了。
在现代社会,言出必践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少了。有些人觉得和朋友已经那么熟了,一次两次的失信没关系,朋友不会在意的。你这样想,那么我也这样想,于是在与朋友相处时不再有道德感的约束,友谊也不再那么神圣和庄重。这是一个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有趣现象,中国人“守信”本来主要是对朋友的原则,而现在反而在朋友这个领域被疏忽了。
经常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信用缺失的现象。在信用缺失的社会,交易成本高,效率低。所谓信用缺失,讲的是普遍信用的缺失,做个说话算话的好朋友,在理论上讲,就是建立一种人际信用,如果朋友之间的人际信用程度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用又如何建立呢?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答应过朋友的事,则要件件落实,不开空头支票。只有这样,朋友间的友谊才会牢固长久。当然,我们在向朋友承诺之前要正确估计和认识自己,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就不要轻易许诺。
5.做一个值得朋友托付的人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国学链接:何谓“孤”
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就是指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诸子之言: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只有诚信的人才能临大节而不可夺,才可以托之以六尺之孤,寄之以百里之命。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他人的信赖首先必须做到诚信。元朝人高则诚在《琵琶记·南蒲嘱别》中也说过:“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意思是:当别人认可我们的信誉,委托我们以重任时,就要谨守诚信,把事情办好,不负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