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25

第25章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信是职场之责(4)

小林背起邮件,一路小跑,终于按照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目的地,而且也看到了等待的客户。这时,小赵突然说:“你先歇歇,我来背吧,你去招呼货主。”他心里暗想,如果客户能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说不定我会因此得到一个晋升的机会。他只顾想,当小林把邮件递给他的时候,他却没接住,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古董碎了。

两人都知道,这个贵重的邮件打碎了意味着他们不但会丢了工作,可能还要背上沉重的债务。果然,老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老板,不是我的错,是小林弄坏的。”小赵趁着小林不注意,先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向老板告状。但是小林却向老板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责任,一定会将损失弥补上。

小林和小赵一直等待处理的结果,但是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老板决定请小林担任公司的客户部经理,并辞退了小赵。

一个能够勇于承认过失并且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所以老板重用小林是理所当然的。相反,小赵却将本应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完全推卸给了自己的同事,这样的员工怎么能够得到上级的信赖呢,丢掉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时与其为自己找借口,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上司会因为我们的诚实而原谅我们;相反,寻找借口、推诿责任的员工,不但不会得到上司的谅解,反而会欲盖弥彰,让上司怀疑我们的人品。

如果说不推过是一个人完美人格的体现,那么能够做到不贪功则更加可贵。

一次战争中,某军冲锋在前,突然有一个战士滚下山坡,用自己的身体引爆了很多地雷,为大家扫清了道路,他也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部队首长马上为他申请了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但是他在医院昏迷多日被抢救苏醒以后,却说出了让大家哭笑不得的实话:他说那天根本不是他勇敢滚下去用身体扫雷,而是不小心滑了一下,失足滚下去的。首长一听急了,赶紧做他的思想工作,说现在说这样的话会使大家下不了台,所以千万不要再提失足的事了。你只要服从领导的安排,该领奖领奖,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这位战士坚持说自己是不小心滚下来的,坚持不接受这样的荣誉。

这位战士虽然失去了唾手可得的荣誉,但是他却赢得了内心的坦荡和大家的尊重。

在职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希望上司看到自己的功劳,但是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换得功劳,千万不能够把别人的劳动果实占为己有。像这位战士一样诚实地对待眼前的荣誉,我们才能获得永不贬值的真正

6.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谨慎才能避免祸从口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的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极称颜渊“好学”。子贡以颜渊可以“闻一以知十”而自叹不如。

诸子之言:

孔子的这段话主要是给弟子讲如何才是“好学”。好学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要“敏于事”,“慎于言”;三是“就有道”。只有做到了这三个方面,才可以称得上是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作为君子在饮食上不能过分追求饱足,居住上不能过分追求安逸。郑玄注曰:“学者之志,有所不睱也。”也就是说,求学之人,他的志向在于学习,因此常常会乐道忘饥,所以没有闲暇去讲究饮食、起居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敏”,西汉先儒孔安国认为是疾速之义,清代学者焦循在《论语补疏》中认为是审慎之义。“慎于言”,即言辞谨慎。这是因为处理事情仅靠“敏于事”是不够的,需要把“敏于事”和“慎于言”结合起来。如果不能慎言,处处泄露机密,即使能“敏于事”,最后还是会因为“机事不密则害成”,即因为言语不谨慎,言多而失,最后导致功败垂成。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也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与此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告诫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有道,即为有道德并且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如果对于所学知识有疑问,即以廉敬之心,向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教,以便求其指正,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言行。

“可谓好学而已”,意思是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这样就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这里,“好学”之意可以理解为“志学”,即以学为目的(即敏事、慎言且就正于有道),而不以学为手段(即求饱和求安)。

孔子之所以推重“好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好学才能在修习六言(即六种品德:仁、知、信、直、勇、刚)时,避免六弊(即六种弊端:愚、荡、贼、绞、乱、狂)。

延伸思辨:“言多”未必失

一些人认为和上司走得太近,别人会有看法,而且和上司说得太多,言多必失。这种习惯性的认识和观念对于个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正确的沟通观念应该是这样的:和上司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作为下属需要从中了解上司意图,获得上司支持,把握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在计划上统一步调,避免向不同的方向用力,影响整体工作效果。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为避免言多必失,在和上司的沟通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在沟通内容上,要做到观点清晰、重要内容有理有据,而且能够被理解;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上司容易接受的沟通频率、语言风格、态度、情绪,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更多地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熟悉之后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的方式。

精彩典故:

铜人慎言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周王朝所在,参观周朝的祖庙,看见祖庙的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人。

铜人的口部被封了三层,背后有铭文写道:“这是古代一位慎于言语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多了话,必然有闪失;不要多事,多事必然有灾祸。平安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妨碍,祸患将随之增长。不要以为没有危险,祸害将随之增大。不要以为没有危害,祸害将随之到来。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天灾正在那里等待着对你的惩罚。小的火苗不扑灭,烈焰冲天便无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塞,奔流成河便一筹莫展。长长的细线不截断,就将织成罗网,茂盛的树苗不砍除,就将变成巨木。如果出言不慎,就会埋下祸根。强横的人不会正常死亡,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敌手,盗贼怨恨主人,民众憎恶权贵。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盖,所以就对人退让一点,谦卑一点,使人亲慕自己。持一种谦卑退让的态度,就不会有人能与自己争衡。人们趋向那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心智迷乱,我独思想坚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与人争技艺之短长。这样做,即使我地位高贵,也不会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为江河,是因为它卑下。上天没有特别厚爱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看完以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这铭文。这些话虽然鄙俗,但是切中了事情的要害。俗话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能够照这样立身处世,怎么会因为嘴巴而遭到灾祸呢!”

当代镜鉴:职场中人说话要谨慎

孔子对于慎言的反复强调是不无道理的,因言致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古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言语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

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他:“青蛙、蛤蟆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天下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该说的时候要说好,不该说的时候就应该保持沉默,以免言多必失。”

慎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修行,是一个人赢得他人信任的关键要素。所以,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在职场中,我们与同事说话时一定要谨慎,说话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别人忌讳什么,这么说会不会被同事误会,有没有犯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错误。要知道,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尤其是在开玩笑时,更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到同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你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议题是关于名校情结的。你感慨着名校毕业生干起活儿来就是效率高,却没注意那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同事早已经愤然离开。

你在职场中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已身居要职。别人向你讨教成功经验时,你总是信心满满地说:“年龄大小和能力高低并不成正比。”说这话时你并不是故意针对谁,但这话却让那些比你年长的同事感到不舒服。

你惊慌于腰上长赘肉了,于是决心减肥,中午吃饭时你对桌上的大鱼大肉置之不理,还很高调地当众宣布“正减肥呢”。然而你却没有注意到,对面那个比你胖得多的同事,恶狠狠地把盛满可乐的玻璃杯摔在了桌上。

可见,就连我们有时无心说出的玩笑话都有可能伤害到同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慎言”,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一旦与同事产生了误解,就要及时、真诚地进行沟通,从而化解矛盾。

7.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团队内要精诚合作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忠信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国学链接:“君子”与“小人”

“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然经常用到它们。那么究竟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呢?孔子基本上是在人格高下的涵义上把两者对举,这种对比在《论语》中有10多处。孔子认为,就为政者而言,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以义为上,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小人则以利为上,成人之恶,同而不和,是无德之人。并且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诸子之言:

要理解孔子的这句话首先需要弄懂两个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

孔子说:君子和小人,固然都有所亲厚,但其用心不同,所以他们的亲厚也不同。君子用心出于公心,所为能视天下为一家,视天下人如一人。他们爱天下人,并不要求人们归附于自己;施恩于天下人,并不等人们开口求自己。因为他们待人一致亲厚,心胸宽广,从不结党营私。

而小人则不同,小人做事出于私心,所以遇到有权势的人则依附之,遇到有利益的人则接近之。或者某人与自己的意见偶尔相同,就认为此人甚好,或者感慨某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厌恶,就相互结交互为支援。他们党同伐异,厚此薄彼,全无公心。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也有解释: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君子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这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这就是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孔子曾多次论述这个问题,如《论语·卫灵公》载:“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论语·子路》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究协调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盲目附和。可见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延伸思辨:合则两利,失则两伤

孔子一针见血地为人们提出了忠告:君子有顾全大局的公义观念,不为私利而拉帮结伙;小人为了私利而拉帮结派却没有全局大局意识。

孔子的这段话不仅是对古人为政的忠告,对现代的职场中人也有很大的教益。作为企业的员工,彼此应该以诚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怀鬼胎。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诚信是具有双向性的,如果我们以诚对待同事,那么同样能够得到同事的以诚相待。这样,同事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事无成。所以,在职场中千万不要让一己私利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只有与同事共同进退才能取得双赢。

精彩典故:

晏婴论“和而不同”

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晏婴就很好地阐明了“和而不同”的关系。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齐景公打猎归来,在遄台休息,晏婴陪同在身边,这时梁丘据驾着车赶到。景公说:“只有梁丘据才与我和谐无间隙。”晏婴不以为然,认为梁丘据与景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景公不明白,于是问其缘故。

晏婴就用做羹汤来进行比喻:“和好比是厨师做汤,用各种调味品来烹制美味,用火将它煮熟,要以别的东西来补充原料味道的不足,把其中太多太猛的地方减弱一些,才有和的境界。”

又以音乐做比喻:“声音也像气味一样,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凤、九歌,相辅相成;大小、长短、徐疾、刚柔、高下、出入等互相融合,听起来才美。而现在,你说事情是对的,梁丘据也说对,你说事情是错的,梁丘据也马上跟着你说错,好比是用水来调和水,在调味品中再加入同一种调味品,怎么有好的味道?”

晏婴的解释,阐明了“和”与“同”间包含的道理:相异的东西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若是相同的东西相加,那就太单一而没有发展了。只有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和一致。

王安石不排斥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