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10

第10章 义,人之正路也:做人做事要有一套准则(5)

曾国藩刚当官的时候是一个刚强勇猛的斗士,经常表现出一副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大气概。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拜相入阁,而敢于和各种恶势力进行斗争。

一次,绿营兵在长沙火宫殿寻衅闹事,和曾国藩带领的湘军起了冲突。曾国藩知道这是绿营兵蓄意闹事,十分恼火,于是就想整顿绿营兵。属下劝他忍受这口气,但曾国藩却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还想整顿整个长沙的整个官场。这就使得他得罪了很多官员。最后,曾国藩在长沙站不住脚,被逼到衡阳。当他兵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很多人竟然幸灾乐祸。

不久,曾国藩又去了江西,同样使得官场上怨声四起,官员们联合弹劾他,使其不能在当地立足。

后来,他进行了一番分析,才知道原来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未必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他悟到的不只是大柔大非,至柔至刚的问题,还悟到了入世和出世其实是相互补充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要做到恰如其分。这样,才能通人情、识时务,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当代镜鉴:和领导交往要掌握度

在现代职场中,下属要获得领导的信赖,得到提升,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学会和领导交往的艺术,保持合适的度。通常我们遇到的领导大致如孔子所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君子类的上司。这样的上司为人正派,事业心很强,刚正不阿。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是员工的一大幸事。这样的领导对待下属,更为看重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才能。你要取得他的信任,讨得他的喜欢,必须要坚持道义,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做事,不要企图用私人交情,吃吃喝喝与他套近乎。只有踏实的工作、实在的绩效,才能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使你得到提拔和重用。

有一年的春节后,一个车间主管以中国人的过年习惯为名,把从家里带来的一瓶好酒送给外籍部的总经理,以表示自己的一点情义。没想到外籍总经理一下把脸拉下来,让他尽快把酒拿回去,而且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搞这一套。他对那名员工说,你要想让我对你产生好印象,就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

上司工作的责任感强,就不喜欢举止轻浮的下属;一个性格内向的上司,就不会喜欢在他面前大大咧咧的人。一个将自己私利看得很重的人,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员工是否能给他带来利益;一个办事爽利的上司就喜欢头脑机智的下属。

再者就是小人类型的领导。这样的上司私心重,喜欢恭维、爱听别人称赞自己。那么,下属就可以投其所好,获得他的欢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上司未必靠得住。你有任务的时候,他不但不给你指导,还可能随便支使你。你有了成就,他还会全部占为己有,一有过失就推到你的头上,所以,必须予以警惕。

李某在一个广告公司就职,最近部门换了新经理,他喜欢让人提建议,以做出新的方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地开发思路,想拓展业务来增加自己的业绩。可是部门的业绩一直没有上去,许诺的奖金也没有如数发放,这样功劳都归到了那位新经理的名下。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从此以后,不管经理怎么说,大家都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以至于部门的业绩一直都没有起色。

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君子类上司的手下工作。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真的碰上小人型的领导,你可能会甩手而去。但是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那么严峻,上司如果不是特别没有原则,你也不必着急交上自己的辞呈。毕竟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非易事。如果是领导错怪了你,你也不要直言相辩,而要努力用事实去证明。这是一个权宜之计,也能让你直道而行,也是儒家《道义记》中一直强调的权宜变化的内容。

孔子的“说之以道”也就是教我们在和领导交往的时候要坚持正当的方式。只要自己在行业领域内干得出色,而且善于把握和领导交往的度就能赢得青睐。

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遵守职业规则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国学链接:孔子此语的社会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自20多岁起,就想走上仕途,因而对天下大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分析,也常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一生主张“仁政”,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尽管他保持了如此高的热情,但在现实中却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冷落,其志向始终得不到施展。孔子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现,首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在其位,如果一个人不在这个职位上,就无实权,无法发号施令,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很好地实行。

诸子之言: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而且必须谋好,否则就是失职。汉代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与尸无异,故曰尸位。”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欲各专一于其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在当时的封建专制时代更是如此,身处低位,就不要去议论朝纲,否则会招来祸患。

曾子在《论语·宪问》中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考虑问题不逾越自己的身份。

《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以上的言论都讲到了不要越位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延伸思辨:准确定位

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分解成形式不同的四个部分:“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古至今,上至皇族君臣、政府要员,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处在社会的不同分层上,各有各的立身之所,也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各自的改造自身与社会的活动,分力与合力的不同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现实中的我们,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时,应该借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精髓,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孔子认识到了职务的重要性,他知道掌握了权利,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主动,只有掌握主动权,做人做事的时候才不会受制于人,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引申出来的其他三个方面去分析,又可以在“在不在位”与“谋不谋政”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地思考。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履行这一角色定位所应该履行的职责。这样,在生活或工作中才能形成“到位”、“归位”的良好局面,而不会出现“越位”、“虚位”的混乱局面。

精彩典故:

杨修越位,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沏茶让座,并端上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道:“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惊得目瞪口呆。

成人以后,杨修在曹操手下做事。有一次,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赶紧去请教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得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可是却因为杨修的“越权”心生嫉恨。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不要讲,我要考虑一下。”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的想法是否一致。”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舌受辛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一直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草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杨修的聪明本来就引起了曹操的恨意,再加上杨修的频频越位,这就给自己招来了灾祸。曹操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

当代镜鉴:遵守职业规则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为政的基本修养。在孔子看来,人与人有严格的身份差别,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现代职场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遵守职业规则,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在这里,“谋政”的先决条件是“在位”,也就是说,能否确保高效的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者拥有该职位的法定权,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准备些什么,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井然有序,必先“正名”。

“正名”也是企业有序管理的前提。在企业中,只有职位设置合理,而职位说明书又足够明确,才能让每个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形成有机配合、无缝连接的分工协作体系。诚然,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地调研,然后再做相应地调整。

在一些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某些职位空缺,而指定临时负责人的现象,这样,效果就很不明显,这就是不讲究秩序所导致的结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如果管理者“不在其位,谋其政”,就表明他“越位”了。之所以出现“越位”的现象,可能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在个人方面,表现为:有些人权力意识太强,有些人能力太强、精力太旺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别人经常放心不下。在制度方面,又表现为: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及员工职责范围不清,企业对“越位”行为缺乏应有的制裁等;这样,员工就会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诸葛亮的故事在这方面给企业管理者以深刻的教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大势;既出茅庐,帮助刘备实现三足鼎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更是为后人所景仰,但“越位”行为却频繁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中有一段对话,主簿杨颙对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行为深表忧虑,曾谏曰:“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而诸葛亮的回答是:“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就像他给对手司马懿所评价的那样:“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事事亲理,不辞辛苦,殚精竭虑,因而在54岁时便病逝于五丈原,令人扼腕。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不但使自己因过于操劳而早逝,也使下属得不到有效的历练,以至于没有形成有利于上下各在其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那么,在工作中究竟要提倡一种怎样的职业化工作态度呢?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具体而言,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也应该按孔子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就是对比和法则,君子对于天下事,一切都要按道义行事。此外,还要能够在复杂的竞争中,适时收敛自己的锋芒,本分行事与适时突破相结合,让自己在生存之圈里游刃有余,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