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将《中庸》解释为:“中,是做事之准,恰到好处;庸,是做事之狠,坚定不移。中是智者,庸是强者。”
在《中庸》中,还有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对此加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延伸思辨:圆通而不圆滑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虽然是《论语》中唯一一次出现过“中庸”的语句,但《论语》中中庸的思想却常常出现,如孔子在评价他弟子的时候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在孔子看来,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行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
孔子也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其不行矣夫”等等。
说到底,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坚持中立,求得自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圆通。
在人际交往中,能保持中庸、精通圆通之术的人其实很多。圆通是高难度的修养,一般人很难精通此道,什么事都偏听、偏信、偏执、偏爱、偏私、偏激,一不小心还可能流于圆滑遭人唾弃。
圆通并非圆滑,并非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分是非,而是指要避免走极端,待人处事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要不偏不倚,是非分明,该是怎样就是怎样。圆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毕竟它与圆滑仅一字之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就要坚持道义,在讲求原则的前提下讲求变通。
精彩典故:
子莫的中庸之道
墨子和杨朱要举行辩论大会,听众云集,而子莫却无动于衷。学生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去辩论会上听一听啊?”
子莫说:“辩论会的结果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非要去听呢?”
学生们又问子莫:“老师,墨、杨两家谁胜谁败?”
子莫说:“没有胜的人,也没有败的人。杨朱以我为中心,哪怕是取一毛而利天下的事都不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又有何用?墨翟提倡兼相爱,哪怕是丢头舍足利天下的事也要做,这样的人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主张适中原则,既不像杨朱那样偏右,也不像墨翟那样偏左;物守中道,不偏不倚,有利而作,无利而歇,所以子莫胜。”
当代镜鉴:以中庸之道立身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实践它,我们这些平常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甚至居于高位的人同样也不能按照中庸的道理行事。中庸之道是立身之本,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多加修炼。
那么,为什么“中庸”这种智慧曲高和寡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如果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违背事物的规律做事,在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渐渐偏离了事物发展的正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做事“过了”。这样的人自然无法依照中庸之道立身处世。古今中外,那些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明白见好就收,不知道“水满则溢、月满则盈”道理的人数不胜数,这就是中庸之道不易施行的最好证据。
与此同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催生出了另外一类人。这类人与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肆无忌惮的人不同,他们甘于平庸,不思上进,做事只要求“差不多”,根本无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类人做事就是所谓的“不及”,他们同样也不能以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世。由此看来,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施行,所以更应该把它当做一种行为规范,加以提倡。我们来看一下球星舍甫琴科和鲁尼的对比。
舍甫琴科一直被认为是足球运动员的典范,他的行为就体现出了古老的“中庸”智慧。在球场上舍甫琴科威风八面,但是走出球场,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正常”:做人低调,绝不让绯闻、丑闻缠身。与舍甫琴科相反,曼联队的前锋鲁尼却显得“少不更事”,他在球场上辱骂裁判,恶意报复对手,在赛场外打架、招妓,被评价为“一个爱使小性子的愚蠢男孩”。前英格兰队长希勒就曾经指责鲁尼,说他把本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天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的事情。除此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待人接物,也能体现“中庸”的道理。在人际交往的时候,说话既不出言不逊,又能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当时的场合,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能侃侃而谈,又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坏印象。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下面的这段演说记录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在历史上记载了一次冗长的演讲。有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美对英的宣战,等到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最后一个议员实在忍无可忍,把一个痰盂扔到演讲者头上,才终止了他的发言。还有一位美国参议员为了使“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得以通过,竟然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据说他总共做了1000多个手势,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
这两位演讲者都忽略了“中庸”的做人做事原则,不知道做事恰到好处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中庸之道虽然看似平常普通,却如影随形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即使中庸之道“民鲜久矣”,但通过一定的修炼也一样会有收获,使我们在立身处世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成功。
9.患难见真情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国学链接: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丧葬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民族的礼仪之邦,礼的中心内容是承认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礼强调以亲统疏以尊统卑,以长统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亲,卑敬尊,幼敬长,孝就在其中。尤其丧事更是隆重。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而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丧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
民间办丧事无论贫富一般都会请法师来做法事,由于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圆融思想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当成佛教,关于法事的内容形式,丧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凡做法事诵经,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则三位、五位,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家属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人数。现代丧祭礼仪源于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洁哀思四个字。
诸子之言: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说明孔子很讲义气。其实,这也是孔子在实践自己的儒家思想。
关于这个问题,《增广贤文》中也有论述。《增广贤文》上说:“求人需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并不会盲目跟风,而是能够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这又上升到了谈论人品的高度。
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给予朋友帮助也就罢了,不要落井下石,否则就真正丧失道义了。正如唐代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我们不能丧失道义地对待朋友,其次,还要及时防范落井下石的小人,做好自我保护。
白居易也说:“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可见,人生得一知己确实不易,真朋友会在任何时候理解和支持你,因此,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就要看身处困境时朋友对你的态度。这种评价既有利于自己择友,同时也能使自己躬身反省,真诚地对待朋友,对人际交往大有裨益。
延伸思辨:不疏远落魄的朋友
孔子的朋友得病死了。也许他是根本没有亲戚,也许是亲戚们都不愿意管,总之,没有人愿意为他料理后事。这个时候孔子说话了:“丧事由我管吧。”众所周知,办丧事是很费钱的,尤其是在十分重视丧葬的古代,最主要的是孔子也并不富裕。但是他却很讲究朋友之情,没有因为朋友的境遇而置之不理。
今天的人际交往也一样,世事沧桑,复杂多变,昨天的权贵,很可能变成今天的平民;巨富也可能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在商品社会,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人们对落魄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品质的考验,也是建立真正友谊的契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看重友谊,继续交往。当他人落魄时,不要嫌弃,要以诚相待。
2.区别对待,具体帮助。对落魄者最重要的是从思想感情上安慰,让他们从困境中摆脱。
3.交往有度,分寸适当。和落魄者交往,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分寸。
精彩典故:
拆席温酒
从前,一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个村子,这村里有他的两位亲戚,一穷一富。他先路过富人亲戚家,可是他们看他是穷书生,就没有理他。然后他到了那个穷亲戚家,穷亲戚用仅有的一点点钱,买来了酒,可是家里穷得连用来取暖温酒的柴火都没有。这位穷亲戚就将炕上的席子拆散了,点着了火来温酒,与秀才同饮。
后来这位秀才高中了状元,正好派到他们这个县当县官。这时两位亲戚都来庆贺,在用餐时,秀才说了这样一句话:拆席温酒见真情。
当代镜鉴:交友不分贵贱
“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人际交往中的共识。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之中你最先想到谁?这时候身边若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将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不乏有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十分重要的人。这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有的人仅仅把友谊当做可利用的资源,一旦别人有事找到他,他就会立刻变为另外一张面孔。这就是所谓的“但见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很多人感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真朋友何其少,而虚与委蛇、在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的假朋友又何其多。有友如秤,物重头轻,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样的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当你有名位、有地位的时候,他就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但你无权无名的时候,他就开始傲慢。这样的朋友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也必然不会与他为伍。
同样,如果我们不能真诚地对待朋友,也必然不会得到朋友同样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我们不能以贫贱作为衡量朋友的标准,而应该给朋友恒久的信任。当他们向你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我们也要始终以一颗善良、正直、无私的心伸出援手。患难见真情,将朋友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才是真朋友。今天有求于我们的人,以后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大救星”。如果我们背信弃义地置朋友的危难于不顾,就可能使朋友远离我们。
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交朋友的道理是:择友宜慎,用情宜淡。慎就是少出错,淡就是长久。正如孔子所言,交朋友就是用心去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患难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