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镜鉴:领导要做好表率
领导的“导”有引导和表率的意思,领导者若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作用,则不用严刑苛责,下面的人自然会各行其是。如果领导者的作风不正,则虽有政令也不会有人遵守,如同一纸空文。
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以及管理者,总是勤政廉洁、严于律己的。
季康子问孔子:“请问,我要让百姓对我保持虔诚和忠诚,要让他们逆来顺受,俯首帖耳,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
孔子回答他说:“如果你想让民众心悦诚服,那么,首先你就得先从自己做起。如果你以庄重的态度处理国家政务,就会赢得百姓的敬重。如果你以孝慈之念治家,那么,百姓就会为你的品德而受到感召,对于有好的榜样却仍然不知道仿效的人,就要耐心地劝导他们。”
从孔子的回答可以延伸到为政之道,即领导者注意自身的修养,才能赢得人心,更好地进行管理。
三国时的曹操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古往今来褒贬不一。他在治国方面深得将士的尊重,就因为他深谙管理之道,能够做到正己先正人,以身作则。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当代社会,领导人以身作则更为重要,著名的企业经营者土光敏夫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改变。
土光敏夫在1965年曾出任东芝电器社长。当时的东芝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庞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导致公司业绩平平。土光接管之后,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董事则要多用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来重建东芝。
他的口头禅是“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他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并空出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的一小时时间,鼓励员工和他一起动脑,共同商讨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土光为了杜绝浪费,还借一次参观的机会给公司的董事会上了很好的一课。
有一天,东芝的一位董事想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由于土光已看过九次,所以事先说好由他带路。
那一天是假日,他们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土光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也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
土光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还是去乘电车吧。”董事当场愣住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原来土光为了使公司合理化,以身作则搭电车,给那位浑浑噩噩的董事上了一课。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公司,上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物品。由于土光以身作则,东芝的情况逐渐好转。
人是企业之本,是公司的重要资源,实现公司的长远目标要靠全体人员的干劲和智慧。领导如何以身作则实行人力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德为政”、“严于律己”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领导者当然要义不容辞地站在最前面,在道德修养方面以身作则,以普世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化下属,为广大员工做好表率,从而使企业上下一致、政令畅通。
3.用人必须先识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然后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安与不安。如此般观察,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
国学链接:成语“各自为政”出自哪里?
“各自为政”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说,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做主。
“为政”是指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现在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诸子之言:
孔子认为,认识一个人,可以看他做事的目的和动机,看他的做法怎样,看他做此事的心情如何。这是孔子的察人之道。在察人方面,历代诸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唐代赵蕤就说过“人未易知,知人未易”,说明了察人很难。
南北朝政论家桓范也说:“夫贤愚之别,若其莠之似禾类似而非,是类贤而非贤。”看来贤良与愚劣有时会像莠与禾苗一样似是而非难以辨别,足见识人之难。所以,领导者要想正确识别人才,就得用伯乐的相马之术,就得运用识别人才的正确方法。
先贤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知人实是一件难事,一件大事,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到察觉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都掺杂着人的精力和智慧。如下诸子所言就讲到了察人的方法。
“穷之以辞,以辨其智;使之以远,以辨其忠;使之以近,以辨其敬;使之以烦,以辨其能;使之以间,以辨其诚;告之以危,以辨其勇;告之以秘,以辨其信;诱之以利,以辨其廉;诱之以色,以辨其贞;灌之以酒,以辨其性。”此十招考察非常全面,涵盖了对人才的智、忠、能、诚、勇、信、廉等最核心的维度。
诸葛亮有这样的说法:“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延伸思辨:人物鉴定法——“视”、“观”、“察”
孔子识人有三个步骤:“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实,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用这种识人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取悦领导,于是经常在领导面前展现出自身的最佳状态,上司不在时,却变得游手好闲,极度不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在与不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管理者在时,员工们工作认真负责,效率很高;管理者不在时,员工们都疏于职守,效率下降。
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首先应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用人是内功的体现,要知人、识人且善用。其次才是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水平。那么,领导要怎么做呢?
对员工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大致遵循孔子的三步法:第一,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不仅要进行正面观察,还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观察,“退后省其私”。第二,了解良好工作状态背后的原因,获得升职的机会?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工作?仅仅为了取悦上司?第三,了解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工作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忠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领导者从上面三个方面识人,就会发现管理将变得异常轻松。
精彩典故:
知贤是拔擢人才的关键
识人太难,要讲方法。孔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就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特别是对大贤与大奸的辨别,更是不容易。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老板的眼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孔子识人的方法能给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以很好的借鉴。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达到了仁德标准了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再次询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可以在一个拥有千乘军车的诸侯国管理军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冉有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有这个人,可以担任拥有千户人家、百部兵车地域的总管,(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公孙赤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公孙赤这个人,穿着礼服,站立于朝廷之中,可以派他与宾客交流和谈判,(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冉有和公孙赤的情况,他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从中选出人才。然而,孔子对于自己的三个学生是不是仁义都没有做明确的表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认为自己的三个学生都可以做官,而且都不是小官。一位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弟子如此了解,实在是难得。而且假使孟武伯再询问其他学生的情况,孔子也同样能对答如流。这说明孔子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弟子,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若指掌。如果孔子是一位诸侯国的高层管理者,他一定能够组建出一支杰出的人才队伍。这也是管理者应该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于细微处识人
曾经有一次,有个远方的客人来拜访刘备,彼此相谈甚欢,这时诸葛亮正好走了过来,客人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却说:“我观察客人的脸色骤变而且神色慌张,视线低垂而左顾右盼,外表显示了奸诈,内心隐藏着邪恶,想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刘备听后,对诸葛亮的话表示怀疑,就派人去看看客人。然而客人早已翻墙而逃,至此,刘备才相信了诸葛亮的话。这一次,诸葛亮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避免了可能发生在蜀国的危机。
当代镜鉴:徐悲鸿慧眼识抱石
1933年的夏天,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率领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他在南昌的临时住所,接待了前来拜访的青年傅抱石。年轻的傅抱石在小学当代课教师,生活贫困。徐悲鸿仔细地看了他带来的作品——图章的拓片和画,他认为傅抱石是个人才,前途无量。第二天,徐悲鸿冒雨来到傅家,对傅抱石说:“你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问题,你就不用操心了。”为了傅抱石的留学经费,徐悲鸿亲自去找当时国民党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徐悲鸿以他的声名和自己的一张画,从熊式辉那里争取了一笔经费,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后来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事实证明徐悲鸿确实没有看错人。
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也应该具备这一素质,不但对每一位直接下属的能力非常了解,对他们的工作风格和态度也应该相当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用人的标准: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去。
管理者要想正确识别人才,就得用伯乐的相马之术,知道知贤的几个方法。
1.从人的理想志向上来识别人才。“素有大志者,必有大才”,人的理想志向是否远大崇高是辨别人才是否贤良杰出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人一向拥有伟大理想、远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就不会低,也必定能成就大事。
2.从人的精、气、神上来识别人才。天有三宝,为“日、月、星”;人有三宝,是“精、气、神”。从一个人的精气神的状况就能识别人才的优劣。
3.从人的言谈举止来识别人才。古人常说:口是心的门户,言由心生。一般来讲,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讲不出粗俗的话来,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做不出猥琐的事来,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也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4.从人的社交与兴趣爱好来识别人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识别人才,就看他结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其次,是看他在父子之间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是否友善和睦;邻里之间,是否讲求信义;上下级之间,是否仁爱忠诚。再次,是看他的兴趣爱好的优劣。
5.从人的工作绩效上来识别人才。《周书·苏弹传》中有“以政试之”的考察方法:“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这就是用人的生产实践和工作绩效来识别人才,管理者应该让贤能的人去干事业,甚至让他们完成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彰显。
6.从优秀领导人和杰出人才的评价和推荐来识别人才。《素书》中说:“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孔子也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大凡卓越的领导人,其必然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注重对人才的网罗和荐举。而能被他们所赏识和推荐乃至重用的人物,也必定是优秀的人才。所以,管理者应当多从优秀领导人的评价中识别人才,从他们的推荐中获得人才。
领导者能知人善任,各种人才就会才尽其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会无往而不胜。人才考察至关重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导者要时刻关注你的下属,了解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能力,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不会上演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
4.礼贤下士,招揽天下英才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业已矣。”——《论语·泰伯》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说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旺。然而武王的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殷商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国学链接:武王所说的“乱臣十人”指的都是谁?
乱臣十人:乱,即治。乱臣即治国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天、敢宣生、南公适、太女以人,其中太女以人是文王之妃、武王之母。所以孔子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诸子之言: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业已矣。”这段话是孔子就历史哲学,对人事的评论。在这个评论中有一个观点:招揽人才很不易。尽管很难,孔子在招揽人才方面还是有一些见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孔子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爱才,给予人才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优秀的人才也就比较容易招揽。
对于如何招揽人才,曹操有云:“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此观点代表了三国领袖招揽人才的想法,所谓道,其实就是以情感人,以义动人,也就是在招揽人才的时候要有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而刘邦招揽人才的秘诀就在于虚心,比如他的经典名言:“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延伸思辨:重视人才
孔子所说的“才难”,就说明了招揽人才的不易,确实如此。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而且有的特征之间还会相互冲突,因此,想了解一个人,把优秀的人才招揽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企业在招揽人才方面也不能持过于消极的态度,因为人才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情。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依靠人才的力量。而且正因为招揽人才不易,企业领导就更应该重视人才的力量。比尔·盖茨就曾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不难看出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