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24

第24章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领导者的管理应独具智慧(5)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见面,才将苏武在北海放羊的事情告诉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尚在人间,是谁说他已经死了?”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都替他送信。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遭受了十九年的折磨后,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无不为其忠义气节所感动。

当代镜鉴:职场上要正确处理上下级的关系

在职场,和上司之间的相处往往影响着整个领导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整个领导体系领导极别的高低,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下级关系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管理者应记住如下潜规则:

1.真诚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即以发自内心地尊重下属的人格为前提,寓关怀、尊重于要求和监督之中,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加强管理;对于上级也不能一味附和,应该了解上级的个性。抬轿子、吹喇叭等等,只能损失自己的人格,却得不到重视与尊敬,可能还会引起上级的反感和轻视。

当然,服从不是毫无条件地服从,不能像《红楼梦》中薛宝钗那样“老太太喜欢的我都喜欢”,一味地唯上媚上。如果下级一味地附和上级,就成了盲从,必然给工作带来损失。在现实情况下,领导的正确与错误,并不会有明显地区分。对于正确的领导下级理应服从,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作为下级对于自己认为是错误的领导是否也要服从。一般来说,对于错误的领导,为了顾全大局也要服从,但也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向领导者阐明问题的严重性,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保留、修正和变通;对于那些违法乱纪或以权谋私的行为,不仅不能服从,还要坚决抵制和反对。

此外,与上级谈话还要选择有利时机。管理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问题重要与否,去选择适当时机反映情况。

2.注重奖励和适当批评相结合。尊重人格的逻辑结论必然是以激励为主要方法,在这里,倾听意见、进行说服、树立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意见,不妨一记,免得遗忘而损害自己的威信。说服就要有说服的本事。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是站在企业的立场,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予以考虑的。榜样,可以包括本企业的榜样。至于在严格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一些负面事例,不管是批评还是惩处,主要还应该以教育为目的。

3.合理授权和有效调控相结合。管理者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躬亲,而应该合理授权,使下属明确自己的权利和目标,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里,用人不疑至关重要,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全面协调和动态调控。

4.一视同仁和有所倾斜相结合。领导者应注意与全体下属保持等距离,尽量使全体成员无一例外地喜欢这样的环境,而不应亲此疏彼,更不应培植亲信。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多花一点时间在别人的身上。

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下级对上级领导者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人的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整个组织的发展和事业的成败。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妥善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更加良性有序地发展。

8.廉洁奉公,必要时大义灭亲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译文:

能够以公心灭私欲,人们就会真诚归附。

国学链接:关于《尚书》

《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才被称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因此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是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有很重要的影响。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词;“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词;“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为难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其中《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诸子之言:

汉代政治家贾谊在《新书·阶级》中写道:“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其意思是说,为国事而忘记家事,为公事而忘记私事,遇利而不无原则地求取,遇害而不苟且地躲避,一切都要按义的准则去做。领导者管理下属时不能为私情而做违背道义的事,而要一视同仁,以公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

《蔡沈集传》说:“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有远见的领导者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尤其是通过法律的手段约束下属行为,协调上下级关系。

武则天制定的《臣轨》中也说:“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武则天在这句话中指出了官吏就必须克己奉公、不徇私情的道理。

延伸思辨:一碗水端平才能赢得人心

孔子提到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讲的是一个奉公的概念。“奉公”是领导者的道德准绳,而只有处事有公心,能信守惟公之道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领导者能公平对待员工,才能够凝聚人心,有效地进行管理。

事实上,公正讲的就是中正之道,也就是说领导者为官时要依法办事。有人违规犯禁,自然应当以公正之心依法处置,但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有的问题不是靠规章条文就能解决的,这时候既要以“中正”之心对待,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领导者将一碗水端平,表现在对犯错者应当批的要动真格地批,对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要给予认真的补救,此外,还要以恰当的语言使之冰释前嫌。如此,领导在企业中才会更有威望,更好地凝聚人心,从而做好自己的企业。

精彩典故:

腹执法不念私情

墨家的一个学者名叫腹,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又只有这一个儿子,就没有将其判处死刑。但是腹却不同意,他说:“按规定,杀人者就得处死,伤人者也得受刑。禁止他人随意杀伤别人是天下的大义。因此,即使大王赦免了我的儿子,我还是要规定执行刑法。”最后,在腹的坚持下,他的儿子仍被处死了。

石碏大义灭亲

卫庄公的爱妾有个儿子叫做州吁,从小就很受宠爱,可是他不务正业,经常舞刀弄剑。而当时,大夫石碏也有个儿子名石厚,和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交往很深。后来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此时,石碏因年纪老迈又不满州吁的作为,便告老还乡。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之机杀死了卫恒公,并夺得王位,可是他们不得人心,只好商量寻求石碏的帮助,以安抚民心。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恒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能争得纣王的同意就好了。”于是石厚和州吁,带上礼物赶往陈国。这边石碏暗中写信密告陈恒公,让他帮忙捉拿杀君王的凶手。当石厚和州吁来到陈国时就被抓起来了。接着陈王派人去问怎么处置这两个凶手。石碏就说:“这两个人不忠不孝,留他们又有什么用?”于是就命人把他们杀了。

当代镜鉴:领导要跨越私情这道坎

在企业中,尤其是在家族企业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亲情”。当公司的决策和亲情产生矛盾的时候,很多管理者都会犹豫不决,到最后往往还是过不了亲情这一关。那么,领导者该如何冲破这层感情的阻隔,将公司问题和亲人问题处理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