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仁
23785300000005

第5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4)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种人是十足的伪君子。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地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反省归根到底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年轻人,除了要善于反省,还要善于将反省的思考付诸实践。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的思考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

精彩典故:

曾子的座右铭

仲夏的一天晚上,孔子与几名弟子在南门里练兵场上步行赏月。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已69岁了,今后与你们一起走动的时间不多了。今晚,风凉月朗,我们随便走走谈谈。”

子柳问:“老师,我是您的新弟子,个人修养远不及师兄们,我想在修养方面多努力。请老师谈一下‘格言’、‘座右铭’的确切含义。”

“‘格言’是古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精练语言,‘座右铭’则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一个君子应当有自己的座右铭,以之警戒、激励自己。”孔子说完,问曾参:“你时常考虑什么?”

曾参说:“学兄颜回德高学深,然而,他时常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美德,他真正做到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我时常考虑的是从多方面学习颜回的美德。”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自然是颜回的座右铭了。”孔子问曾参:“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曾参恭恭敬敬地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第一,检点自己帮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检点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第三,检点自己是否认真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业。”

孔子满意地说:“你这三点做得很好,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高汝白自警自律

明代有个叫高汝白的人,他中了进士以后,他的叔父写信督促他说:“你尽管考中了进士,我并不为此高兴,反而因此担忧。此后你可能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每天将自己的行为举止用笔记在本子上,然后寄给我。”高汝白叹息着给叔父回信说:“我一直在你老身边长大,难道还不了解我,而担心我会放纵自己?”过后他试着问了一个伴随在他身边的老家人,自己有没有改变。老家人说:“比起往日是逐渐有所不同。”他这才开始警觉起来,于是,用一个本子把自己每天的言行记录下来,进行检查,发现自己的缺点多得写不完。他很害怕,从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修养品德,逐渐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官至提学。

徐文靖以豆修身

清朝有一位名叫徐文靖的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天朝好的方面努力。徐文靖仿效古人用了两个瓶子,分别用来放置黄豆和黑豆。每当做了一件好事时,他便念道:“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好事。”于是投进一粒黄豆。要是办坏了一件事,便投进一粒黑豆。开始是黄豆少,黑豆多,渐渐地日积月累,豆子已黄黑各半,久而久之,黄的就多于黑的了。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自觉地达到仁的标准,也是一种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有检查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地照这样做,也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当代镜鉴:留一只眼睛自省

我们常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世人来说,需要正视和不断反省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自省的过程也许会很痛苦,但一个坚定执著揣有信念的心灵不会因此而恐惧。如同人体上的伤疤一样,人的精神上也会有许多“伤口”,而自省则是治愈它的一剂良药。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一个人不知自省,那他的“伤口”将难以愈合。过去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不可挽回,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断反省,完善自我。

知耻而后勇。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固然是一大进步,但改造自我才是终极目标。应该说,人有缺点是绝对的,而改正缺点是相对的,更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改正缺点,说一说不费力气,而实践起来却很难,关键在于自身能否严格自律。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再加反省,人就可以得到改造和提高。须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生命在继续,改造在继续,要战胜自我,就要不断改造自我,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听之任之,势必自食其果,甚至自取灭亡。

有这么一则故事:智者让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问他看到了什么,这人回答:看到了自己。智者再问他,还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也没有了呀。而智者却对那人说,除了你自己,还有镜子,正是因为镜子,你才能看到自己。人呢,要学会留一只眼睛自省。

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里的一些事情:看电视电影时,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正面角色一边,也就是把自己归为好人一类。当看到别人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也会大加评论。遇到某某人,就说某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但总是表扬的少,找毛病的时候多。可对自己呢?却经不住别人说自己的不是,纵使自己确实错了,也想用一些托辞为自己遮掩。所以,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真做不到像智者那样,留一只眼睛自省。

说到此,社会要和谐,人类要发展,留一只眼睛自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留一只眼睛自省,才能在看到别人缺点的时候,也能用这只眼睛联想到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然后,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留一只眼睛自省,你就不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过失而遮掩,也就会在这只眼睛的监督下不断地完善自我。

6.知错能改,不要为了面子而坚持错误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国学链接:上层人物的修养之道

关于上层人物的修养之道,孔子提出了五条标准:一是仪容要庄重;二是要努力学习先王之道;三是立身处事要以忠信为主;四是要择友,以友辅仁,故不交不如自己的人;五要勇于改正错误。

诸子之言:

君子:这里孔子指的是士、大夫、国君等上层人物。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种承上句,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学习也不会巩固;另一种与上句分开,固,陋也。郑康成《礼记哀公问》中解释为“陋固”。杨树达先生据此释为:“学则不固,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鄙倍也。”孔安国注:“固,蔽也。”《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礼也。”焦氏以为:“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礼,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

主忠信:“主”可解释为“以忠信为主”;另有解释为“亲近”,如郑注曰:“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无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异解,一作“比”讲,另一作“似”字讲,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无友”之“无”,旧文作“毋”,义为“勿”,不要;又有解释为“没有”,就是说不要看不起别人,没有谁不如自己。前者解释为“勿”更符合古汉语之义。惮:畏惧,害怕,郑注:“惮,难也。”发现自己的缺点与过失,不要害怕改过,要勇于改正,不要文过饰非,拒不认错。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说:“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言大过而不言小过,是圣人犹未敢言小人之过之必无也。”

延伸思辨:亡羊补牢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知错就改也是君子重要的品格。要改错首先是知错,认识错误,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最后才是改正错误的毅力。是人就没有不犯错误的,但贵在能改。因为人改正错误到最后实际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往往是很难的,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所以唯有君子能真正地改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错,不是最大的罪恶,只要肯改过,所谓“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这就不算晚。

精彩典故:

周处改过

三国时吴国左丞相周处,年轻的时候,是个凶狠好斗的人,被乡人视为祸患的恶少。那时他的家乡义兴水中有蛟龙,山中有白额虎,都很凶残,危害百姓,人们把周处与龙虎合称为当地的“三害”,而周处比龙虎更要凶。有人设计谋,劝说周处去把龙虎斩杀掉,实际上是希望把三害同时除掉。周处杀死了老虎,又去斩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未见分晓,乡里人都以为周处与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互相庆贺。结果,周处却从水中浮上来了,听到乡里人互相庆贺的声音,才知道乡亲们痛恨自己,深感惭愧和悔恨,从此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他从义兴到吴郡去找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陆机不在,他只见到了陆云,便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打算改过自新,但怕光阴虚度,终无成就。”陆云开导他说:“古人非常看中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可惜的道理,何况你的前途并不坏。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立志,有了坚定的志向,还担忧什么美好的名声不会显扬呢?”周处于是努力改过自励,终于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他不仅在东吴官至左丞,在西晋时还做过太守及御史中丞等官。

郭琇回头

清康熙年间的湖广总督郭琇,在为官之初也曾满身恶习为民所痛恨。他在任吴江县令时,为官不廉,巡抚汤斌准备弹劾他。郭琇听说后,就去找了汤斌,请求汤斌给他一个月时间改过自新,如果到时不痛改前非,任凭处罚。汤斌答应了他的请求。郭琇回来后,叫役吏挑水把县衙大堂及自己的内室统统洗刷一遍,以此向百姓表示将重新开始做起。此后,他果然严格自己的操行,为全县做出表率,使县内弊端绝迹,民风走向淳朴,他为官廉洁的名声也在东南各县传扬。后来他被调至京城任御史一职,在任期间,他弹劾了治河大臣靳辅治河无功,弹劾大学士明珠、余国栋结党营私,和其他一些不法、失职的官吏。一时间,郭琇方正严峻、刚正不阿的美誉使京城的贪官污吏不寒而栗,朝廷权贵见了他不敢正视。康熙帝巡行至德州时,见郭琇在路旁接驾,于是,便对内阁大臣说:“郭琇从前在吴江任县令,百姓至今还在感戴、颂扬他的功德。这个人的特点是有胆有识,不结党营私,可以授给他湖广总督的职务。”由此可以看出郭琇这个人的风纪与气节。他初任吴江县令时的那段不光彩记载只是年轻时的失误,经过汤斌的警告训诫,使他重新走上正途,并成就了他后一阶段的功名。

当代镜鉴:勇于面对错误

孔子要求当时那些上层人物们所学习的内容和道德修养(如忠信)都有时代和阶级的特点,有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但是,一个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交友要慎重,勇于改过等等观点,对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知错能改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怕犯错误,人们要求不犯错误;但是,这里首先要说的却是,人都会犯错误,应该允许人犯错误。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的每一处地方、每一种事物,一开始都是未知的;你要在这个世界立足,你要生活好,就需要勇敢地去探索、尝试。曾有位哲人说得好:“自古成功在尝试。”而探索、尝试,就不能不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能“经风雨”,不敢“见世面”;“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怕跌跤摔跟头,永远不敢尝试,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我们知道,就是修成了圣贤,也会偶有过失,甚至犯下大错误。列宁说:“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误。”在漫漫人生路上,由于我们认识能力有限,性格上的弱点,我们时不时会做些傻事、蠢事、错事,这时我们就应该有孔子“过则勿惮改”的态度。并且,越早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会将损失减小到最小的范围。

这些是很明白的道理,可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常常会违背这个道理行事。我们不是“过则勿惮改”,而是有了错误,特别怕承认,怕去改正。总是会给自己找百条、千条理由来辩解,或者文过饰非,千方百计地打掩护。这就像一个剃头师傅,不小心在人头皮上割了一道口子,便急忙用一根手指盖住。又割了一道,又用另一根手指盖住……最后苦叹:“若是千手观音就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与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有关,二是怕担责任。

其实,为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的人是愚蠢的人,他们会因为固执错误而真正丢了面子。至于说到责任,如果为逃避责任而避重就轻,或诿过于他人,这样做只会表现出自己的怯懦、自私和不诚实。

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掩饰错误,而且勇于改正错误。这不但不会损坏他的形象,反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与中国民谚“浪子回头金不换”有异曲同工之处,犯了那么多那么大的错误,已经成为了“浪子”,只要他肯“回头”改正错误,就比黄金都宝贵!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及时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痛下决心,勇敢地改正错误,从此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轻装上阵,不断开创人生新的旅程。

7.五十步笑百步,别拿他人的不足来安慰自己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如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咚咚地擂响了战鼓,双方已经交锋,(战败的士兵)扔掉衣甲丢下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却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认为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不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国学链接: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后世称为至圣,而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诸子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