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23793900000063

第63章 《暴风骤雨》:一段崇高的红色记忆

王素芳/海南师范大学讲师、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硕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主导文艺,而文艺过多地依赖于政治的现象,导致建国初的许多电影成为国家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按照今天的观念来看,许多革命题材的老电影说教化概念化十分严重。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的评价都不能脱离时代的苑囿。1961年谢铁骊拍摄,林蓝根据周立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暴风骤雨》,不仅是建国初期对党和政府合法化的一次有效论证,而且其从小说中延续的人物塑造方法直到今天,在文艺的表达中仍然经久不衰,散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

一、情节模式:阶级斗争成为情节推动力

建国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极大地影响了电影人的创作思想。尤其是全国各地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后,电影的教化宣传功能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具体体现在电影《暴风骤雨》中便是政治化叙事的大量运用。影片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以政治立场作为衡量人物好坏的标准,以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所以影片最终成为党和国家合法化的影像图解。

影片的核心事件是土改运动。肖主任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地主韩老六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影片的核心情节。情节的推动便发生在二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之中。但表层的阶级斗争实际上是两大政治力量——以肖主任代表的共产党和以韩老六、韩老七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之间的力量对垒。正反两派势力一出场,影片便亮出了各自的政治底牌。肖主任的出场以一场宏大的即将胜利的人民战争为背景,它一方面介绍了人物的身份和前史;另一方面成为党的力量的一种象征符号。韩老六一出场就扬言要奴才李青山去和外围的国民党势力送口信。而韩老六的坏在影片中主要通过政治事件和道德事件的叠加来表现的。其一,间接从群众口中再现他欺压剥削百姓的前史,展示他道德上的沦丧;其二,韩老六通过家族势力,和土匪、国民党高官沆瀣一气,展现他在政治上的反动。影片通过闪回赵玉林的受难史、老孙头口述血泪史等煽情片段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韩老六。韩老六强奸妇女,鱼肉百姓,甚至对自己的老本家也是相互利用,全无半点道德良心。与此同时,韩老六又与背后的政治势力国民党相互勾结,在这里导演将道德谴责和政治批判合二为一,从而让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同时进行政治教育。

相反肖主任却坚决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最后赢得了土改运动的胜利开端。肖主任的胜利实际是先进力量的确认。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他成为党和政府的传声筒和代言人。他的胜利就是党的胜利。肖主任从进村开始,先在生活作风上和韩老六保持距离,严词拒绝他的收买和诱惑;接着在政治立场上得到人民的拥护,撤销了被韩老六腐化的农会委员;然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缴获韩老六的枪支,击毙土匪头子韩老七,最后分田地到户。肖主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在土改运动中的一次运用。从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段而言肖主任作为元茂屯的外来者,他充当了一个高大全的政治角色。本质上来说,肖主任只是一个政治化的人物,既没有家庭也没有复杂的内心斗争。在影片中唯一介绍肖主任背景来历的是与他的同事的两场戏。而这个同事出现的目的只是为了印证我党军事方针的胜利。肖主任的来去匆匆都是因为党的命令,一旦使命完成,他便要退出表演的舞台,离开元茂屯。所以,肖主任作为政治运动的领导者,更多的是一个集体化的政治角色,而非一个个体的人而存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无数个启蒙者和领导者都是由类似于“肖主任”这样的人物来担当的。而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也最终通过无数个“肖主任”深入人心。

二、人物设置:三分法

影片的人物谱系基本按照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三种类别来进行人物配置。相对于略显概念化和扁平化的正面人物代表肖主任、反面人物代表韩老六来说,赵玉林、老田头和老孙头的刻画是最出彩的。这三人都来自于底层农民,有家庭背景,也有人性身上常有的弱点。他们的形象并非高大全,但因为源于群众生活,带有民间话语特性,从而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这也是周立波小说中人物刻画的一大特色。

赵玉林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从肖主任出现开始,他就带有明显的支持倾向。但是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作为一个概念人物来处理。赵玉林作为英雄的成长史是一段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进程。一开始赵玉林对于投靠肖主任是抱有怀疑心理的。当肖主任拒绝赴宴,和韩老六划清界限的时候,他才吃了定心丸。作为首个拥护者,赵玉林配合工作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在第一次揭发韩老六的批斗会上,赵玉林仍然抱着狭隘的复仇心理痛诉苦难史。当赵玉林入党以后,他开始教育妻子要有集体主义素养,不要光想着自己分财物。最终在击毙土匪头子韩老七的过程中,赵玉林以英勇牺牲的方式完成了英雄的华丽转身。从主观上要求进步——个人复仇的自私心理导致受挫——在启蒙者的教育下入党——英雄仪式化:牺牲一系列的情节设置,是赵玉林的人物塑造轨迹,也是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中普通人转化为英雄的惯用手法。比如《董存瑞》《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等都是如此。

老田头是一个中间人物,也是一个转变性的人物。面对恶势力,他有懦弱的一面;但是在关键时刻,老田头绝不接受地主阶级的收买。他秉承良心做事,是一个固守传统道德伦理和民间文化的守成者。但是在表现老田头转变的关键瞬间,导演突出了镜头的表现功能。当老田头窝藏韩老六一事揭发时,为了避免说教的倾向,导演故意省略了肖主任对老田头的说教段落。而下一幕接人民群众送军的场景。肖主任的同事带来了前线捷报频传的消息。老田头受到极大的震动。导演利用一个由远及近的推镜头,重点强调了这一内心化的转变过程。导演在小说描绘人物的基础上,发挥影像的优势强化了这一角色的内心发展进程。

老孙头是原小说中非常具有亲和力和喜剧性的人物。电影汲取了这一优势,保留了老孙头的鲜明个性,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生活气息和喜剧性。从开场老孙头赶大车拉开序幕,老孙头便作为一个民间文化的智者形象,活跃在观众眼前。与赵玉林、老孙头相比,老孙头并非没有那么厚重的积怨,而是以一种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化解了生活中的痛苦。他自嘲自己无后,称“老伴58结了个老倭瓜”;他参加批斗大会,乐意和大家分享“黑瞎子掰玉米”的笑话。正是这样一个长期在土地和生活中积累了生存经验的人,才会活得异常地坚韧和洒脱。而老孙头的刻画完全偏向于民间话语的配置和安排,他所出现的空间都是纯粹的生活场景,和政治关联不大。这样纯民间性的普通老百姓的代表才是最有鲜活力的。直到新时期,我们仍然可以在文艺作品中看到这样的人物形象。比如余华《活着》中的福贵。

另外,在影片中还活跃着一群女性形象。虽然这是一部主打男人戏的影片,女性作为配角对男性只能起到一种陪衬功能,但是在传统观念主导下,女性常常处于政治觉悟差、个性上自私落后的一方。导演着重从性别意识上描绘女性的生活个性,常常形成一种喜剧效果,对核心事件的正剧氛围起到一种协调和平衡。比如对韩老六的两个老婆吝啬、自私、撒泼的描写处处妙趣横生。而老白的老婆“吃醋”给工作队的土改运动安排了个小插曲。赵玉林的老婆很贤惠,但带有小农经济的自私性。赵玉林入党兴奋之余,教育妻子在利益面前,多想想别人,像肖主任那样。

这样影片在内在人物刻画上,形成了党启蒙教育人民,男人主导教育女人的局面;从艺术层面而言,影片突出了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典型性,中间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出发,又兼顾了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老孙头和一批女性形象的轻喜剧刻画。从而使影片形成一幅建国初期整个农村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三、场景安排:开会场景的大量运用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党未成为合法政府之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方针和群众路线也影响到电影创作。农村场景成为最突出的表现阵地。在团结教育群众的过程当中,开会场景的大量利用成为一种程式化的选择。

影片中肖主任给群众做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开会情节的设置来完成的。工作之初,为了解具体民情,肖主任在赵玉林的指引下深入基层走访。影片用一系列展示性的空镜头述说了群众的贫困生活。而行动和思想上的指导则主要通过开会场景来完成。开会场景将集体性的公共空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它容易勾勒整体的政治全貌,利用摄影机的移动易于展示众生百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上下之间面对面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所以开会场景成为灌输群众路线和党政党纲的重要视觉途径。影片中肖主任第一次召开群众大会,群众沉默不语,相互观望;第二次群众大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开始表现,痛说家史;第三次是高潮阶段。会议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会议旨要从言说转化成了有效的行动。伴随着开会场景的频繁出现,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在拉近。群众的觉悟在不断地提高。而相比之下,刻画反派人物时也有开会场景。但由于封闭性、私密性和小众性,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氛围,更确切地说,更像是个别人的合谋。由此彰显了党的力量和群众路线的胜利。即使在今天的革命历史题材中,仍然少不了开会场景的大量利用。只不过开会的主要空间由农村转变成了城市。比如2009年的《建国大业》。

影片《暴风骤雨》作为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典范作品,它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以政治化叙事对党和政府的合理性进行了具体生动的影像论证,同时又提炼了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汲取了小说中人物描绘的经验。对于那段崇高的红色历史记忆来说,影片《暴风骤雨》是一部农村社会百态的活动影像书。